- +1
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建言貧困人口難選:用大數據精準識別
近年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推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對貧困人口的識別不夠精準,就是其中的難題之一。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鄭惠強將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遞交一份題為《關于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實現精準扶貧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加快構建扶貧信息系統,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并積極引導金融保險等各類資金進入扶貧領域,拓寬扶貧資金來源。
在鄭惠強委員來看,在扶貧工作中,貧困人口難選錯選的現象依然存在,部分被認證的貧困人口未必貧困,而真正貧困的卻可能游離在外。國務院扶貧辦統計數據顯示,最需要扶助的低收入農村貧困人口事實上獲得的低保、醫療報銷和扶貧資金卻最少。
“此外,扶貧資金整合度不高,部門大多各自為政;對返貧現象的重視程度不夠,扶貧工作的長效機制有待健全,因病因教致貧返貧現象較為突出。”提案指出,其中,重度殘疾、重大疾病、年老體弱致貧占比較高,貧困人口脫貧與返貧相互交織,而且脫貧難、返貧易。
為何會出現上述種種問題?鄭惠強委員認為,很大程度在于扶貧中的數據獲取難、分析難和管理難,“如果數據既不精確、又不準確,何談精準扶貧?”
基于上述問題,鄭惠強在這份提案中提出四項具體建議。
第一,確保“扶對人”。加快構建基于“互聯網+”的精準扶貧信息系統,精準識別扶貧對象。
運用互聯網技術,整合各類扶貧動態數據,打通扶貧系統與其他系統的網絡連接;將經濟、農業等政府職能部門以及科研機構與扶貧相關的數據庫接入扶貧信息系統,確保信息識別更加精準。
第二,確保“有錢花”。積極引導金融保險等各類資金進入扶貧領域,拓寬扶貧資金來源。整合各類扶貧資源和資金,改變資金“碎片化”現象;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向金融機構提供長期且低成本資金;實施扶貧優惠貸款政策,鼓勵貧困人口就業創業。
第三,確保“花對錢”,科學分析致貧的真正原因,實施差異化的扶貧政策。加強新技術在扶貧工作中的應用,為貧困地區制定針對性強的扶貧政策。對于喪失勞動能力人員,重點通過低保和社會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對于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區等生態脆弱地區的群眾,通過扶貧生態移民和易地扶貧搬遷實現異地脫貧等。
第四,確保“管好錢”。創新金融服務機制,改進扶貧資金管理方式。整合使用專項資金和農村危房改造、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扶貧資金,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即PPP)模式,實施扶貧小額信用貸款,推廣貧困村互助資金項目模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