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書評︱克倫斯基:“知識分子與革命”的俄國樣本(上)
在中國人最為熟悉的蘇聯老電影《列寧在十月》中,行將垮臺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末代總理”克倫斯基的形象,是一個拘謹懦弱、優柔寡斷的失敗政客。
整整一百年過去了,所有的歷史之謎已基本解開。依據現有的歷史文獻檔案,我們不妨勾畫一下,改變了世界格局的1917年俄國兩場大革命的參與者和蘇聯命運的見證者——克倫斯基的真實面貌。
出生于古代邊城的才俊
亞歷山大·費多羅維奇·克倫斯基于1881年5月4日(俄歷4月22日)出生于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這一年是俄國歷史劇烈變動之年,就在克倫斯基出生五十二天(3月13日)前,因簽署“廢除農奴制法令”而獲得“解放者沙皇”之稱的亞歷山大二世倒在了民意黨人刺客的炸彈聲中,其子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甫一登基就展開瘋狂報復,而革命派則還以更激進的政治恐怖。
亞歷山大是克倫斯基家族的長子,中國人已經習慣的《列寧在十月》中的稱呼“克倫斯基”,在俄國人中幾乎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特殊姓氏??藗愃够淖娓冈缒暝诒妓_省的克倫基村做東正教教士,后來就將村名作為自己家族的姓氏——克倫斯基。
辛比爾斯克是俄羅斯帝國歐洲地區偏中南部的一座古代邊城。在金帳汗國瓦解之后,此地成為俄羅斯人、楚瓦什人、烏克蘭人、莫爾多瓦人、韃靼人和哥薩克人的雜居地。早在1648年,羅曼諾夫家族的第二位沙皇、彼得大帝的父親阿列克謝下令,在伏爾加河西岸的山頂上建造了一座名為辛比爾斯克的堡壘,目的在于抵御屢犯沙皇俄國東部邊境的游牧民族,到了彼得大帝時代(1682-1725年),這座堡壘自然就成了俄國向東部擴張的一個立足點。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末年(1796年)下令建制辛比爾斯克省,首府即設在辛比爾斯克。極為有趣的是,根據俄國語言學家的研究,“辛比爾斯克”在當地的楚瓦什語里意為“白色的山”,在莫爾多瓦語中意為“綠色的山”,在突厥語中卻是“一座墳墓”之意。

這座古老的城市,還誕生了另一位影響俄國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那就是比克倫斯基大十一歲的列寧(1870年4月22日,俄歷4月10日)。弗拉基米爾是列寧的名字,“列寧”則是他成為職業革命家后用的姓氏,據說來自于北方大河——勒拿河,烏里揚諾夫才是列寧真實的姓氏,1924年列寧病逝后,辛比爾斯克改名為烏里揚諾夫斯克,作為對他的紀念。
克倫斯基與列寧是一對不共戴天的政治死敵,但這兩位鄉黨在當年卻有著極其特殊的關系。列寧的父親伊利亞曾身居高位,是辛比爾斯克省的教育督學,而克倫斯基的父親費多爾曾擔任辛比爾斯克男子貴族中學的校長。因此,費多爾是伊利亞的部下,但伊利亞的兒子弗拉基米爾(列寧)卻是費多爾最喜愛的學生。自列寧與克倫斯基的童年開始,兩個家庭就結下了親密的友誼。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也曾是辛比爾斯克中學的優等生。1887年,亞歷山大因為參與民意黨人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行動而被處決,列寧的父親伊利亞被免除職務,但費多爾·克倫斯基校長一家仍然對烏里揚諾夫一家以友情相待。列寧的父親伊利亞1886年去世之后,克倫斯基的父親費多爾就扮演起了烏里揚諾夫家族子女的監護人的角色。

烏里揚諾夫家族被政府和世人視為戴罪之家,但費多爾仍然不離不棄,以自己的人格和榮譽擔保,給中學畢業成績優秀的列寧頒發了金質獎章。費多爾校長在列寧的畢業操行鑒定上寫著:“他的舉止非常出色,聽課和準備功課都沒有缺點,書面作業完成得也很優秀。學習刻苦,對各門課程都很好學,特別喜歡拉丁語和數學。”繼而列寧以優異成績考入喀山大學法律系,而費多爾對他的專業選擇卻非常失望,他原來極力推薦愛徒備考喀山大學歷史-語言系,因為他本人就畢業于這所大學的這個專業,他更希望列寧像他一樣成為一個拉丁語文學家。克倫斯基曾表示,列寧去喀山大學上學的路費也是他父親所贈。列寧本人后來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還是對克倫斯基的父親費多爾充滿感激的。然而,入學僅僅三個月,列寧就因參與“民意黨”組織被喀山大學開除,而列寧的擔保人費多爾自然受到了牽連。1889年,費多爾被派到中亞的塔什干貴族中學做校長,后來還獲得了世襲貴族的頭銜。
少年體弱多病的克倫斯基,隨父遷居中亞,進入塔什干貴族中學讀書。中學時代的克倫斯基以勤奮好學而聞名,并且擅長舞蹈和演講。他熱衷于戲劇表演,在果戈里的戲劇《欽差大臣》中成功地扮演了紈绔子弟赫列斯塔科夫一角。1899年,克倫斯基以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奉父命考入彼得堡大學歷史-語言系,但因興趣原因最終轉到法律系。大學時代的克倫斯基身材高大,黑發鷹鼻,引人注目。但是,列寧在回憶中談到克倫斯基時,對他的印象并不好,稱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克倫斯基是“小拿破侖”、“小牛皮大王”。但奇異的命運總將兩人聯系在一起,列寧因參加政治活動被喀山大學開除學籍后,雖然身為職業革命家,但仍難以忘情于就學,后來以編外學生身份參加彼得堡大學法律系的考試并獲得畢業證書。于是,兩個鄉黨再次成了校友兼系友。
眾多的西方歷史學家和傳記作家都困惑于一個問題:列寧與克倫斯基自童年及青少年,生活的人文地理和社會環境完全相同,家庭環境和所受教育均極其相似,但為何孕育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命運呢?一個果斷剛毅且審時度勢,一個優柔寡斷且虛榮善變,并且這些性格上的差異最終影響了他們的政治之路。
曾同情工人農民
1904年12月,克倫斯基以優異成績獲得大學畢業證書,被聘為彼得堡著名律師奧貝爾的助理律師。1905年1月9日(公歷1月22日)抗議沙皇政府政治迫害、呼吁結束日俄戰爭的“流血星期日”事件爆發了。充滿工作熱情和正義感的克倫斯基參加了律師團,為這一事件的受害者辯護。這也是他接手的第一個案子??藗愃够珜懥松鐣髁x革命公告《海燕》,稱贊“流血星期日”犧牲的工農群眾是“革命的海燕”,將之發布在《武裝起義的組織》傳單上。值得一提的是,高爾基也是在得知“流血星期日”事件真相后,在同一時間里寫下了同名長詩《海燕之歌》,他也因此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海燕”??藗愃够みM的政治主張立即引來沙皇政府秘密警察的注意。同年12月23日,克倫斯基被逮捕,警察在他彼得堡的寓所里搜查出左輪手槍和《武裝起義的組織》傳單。1906年4月,克倫斯基因證據不足被釋放,克倫斯基全家被流放到塔什干,同年8月驅逐令解除后,他才得以返回彼得堡。
克倫斯基積極參與維護工人和農民權益的政治案件的辯護。1909年12月,克倫斯基晉升為大律師。1910年,他成為土爾克斯坦社會革命黨案件的主辯律師,他以充足證據和雄辯之才強調社會革命黨人反政府的武裝活動是正當行為,最終使社會革命黨人免于死刑。
此時的克倫斯基,在工人農民等普通百姓,以及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革命黨等激進政治組織當中,已榮獲“革命之子”大名。

1912年初,克倫斯基參與了為“亞美尼亞革命聯盟”暗殺團成員進行無罪辯護的活動。同年,克倫斯基還加入了為著名的西伯利亞連那金礦“連那慘案”辯護的公共律師團,抗議沙皇政府軍警射殺罷工工人的暴行。有趣的是,列寧這個革命姓氏的來源之一,據說也是為了紀念“連那慘案”。隨后,克倫斯基被基輔高等法院以藐視法庭罪名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的監禁。1913年6月,克倫斯基以其政治威望當選為第四屆貿易和工業者全俄代表大會主席。1914年,克倫斯基被薩拉托夫省沃里斯卡市推舉為第四屆國家杜馬議員。也正是在這一年,克倫斯基正式加入了社會革命黨。
成立于1902年的俄國社會革命黨是一個比布爾什維克資格還要老的左派政黨,其社會基礎與布爾什維克相同,因此在工人、農民和士兵中間極有政治影響,從二十世紀初的三次革命(1905年、1917年2月和1917年10月)直至1920年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克倫斯基加入社會革命黨,實際上反映了最下層工農百姓群眾的政治呼聲,從1915年起,他就成了國家杜馬中左翼“勞動派”的黨團領袖。
到1916年,克倫斯基已經成為國家杜馬中左翼黨團當仁不讓的領袖和代言人。他屢屢在國家杜馬講壇上激烈批評深陷戰爭危機的沙皇政府,指責軍隊和官場上的貪污腐化和宮廷黑幕。在1916年12月的講話中,他直接呼吁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因此,皇后亞歷山德拉曾用法語憤憤不平地表示:“這個克倫斯基是最討厭的和最不可信任的?!逼鋵?,這位來自德國黑森的公主,雖然面容靚麗端莊,卻屢屢挾夫干政,甚至與來自西伯利亞的神人拉斯普京關系曖昧,被世人嫌惡地稱為“黑森的蒼蠅”!

俄國革命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蘇漢諾夫在《革命札記》中曾提及,在1917年二月革命前,克倫斯基已成為沙皇政府的眼中釘,為躲避秘密警察的監視,他在大街上時而跳上開動的電車,時而快速地奔跑,時而換上另一輛出租汽車,一副時刻警惕著的樣子。曾在美國采訪過克倫斯基的歷史學家烏杰辛筆下的克倫斯基卻是另一個形象:“1916年他不得不摘除一個腎。而1917年,他大部分時間都處在病痛折磨之中。你還記得,他的歇斯底里和突然昏倒,他經歷著幾乎無法忍受的痛苦?!?/p>
至此,一直站在俄國政治前臺的克倫斯基顯示于人的形象,仍然是業務嫻熟和頗具正義感的大律師,是思想激進和為民請命的知識精英。
臨時政府的司法部長和總理
1917年2月,震撼世界的革命似乎突然之間就到來了,統治俄國三百零四年之久的羅曼諾夫王朝和專制制度隨即灰飛煙滅。而克倫斯基的個人道路和人生命運也隨著這場革命發生了巨變:個人身份上,從知識分子變成了政治家;與列寧的關系上,由曾經的同道戰友變成了死敵;人生際遇上,由俄國命運的執掌者,淪為命運被他人所掌握。
1917年2月27日(俄歷2月14日),是二月革命爆發的前夜。克倫斯基在國家杜馬發表的演講中強調,“俄國人民此刻的歷史任務是立即不惜一切代價推翻中世紀制度”。他善于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工人士兵交流,在眾多的政治活動家中脫穎而出。克倫斯基是最早領導起義士兵的人之一,由此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克倫斯基司令部”的非正式指揮機構,擔負起了領導起義士兵和工人同舊政權軍警作斗爭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克倫斯基累積了大量的政治資本。

二月革命之后,在短時間內,俄國國內出現了政治真空狀態。革命爆發時,布爾什維克僅有兩萬余人,而且列寧和他的戰友們,或流亡國外,或流放西伯利亞,或被關進監獄。反觀十月黨人和立憲民主黨人,他們控制了原國家杜馬席位,并且得到了歐美國家的承認。因此,在1917年3月15日(俄歷3月2日)成立的臨時政府中,代表資產階級的十月黨和立憲民主黨人占據了絕對上風,擁有大多數席位,唯一代表中下階層的就是來自社會革命黨的克倫斯基,他擔任了新政府的司法部長。法國駐俄大使莫里斯·帕列羅格在同日凌晨寫下的日記中如是說:“這位年輕的議員克倫斯基,他自己創造了自己,他作為一名律師,帶著政治進程中所獲榮譽,已經成為新政權中最活躍的和最堅決的組織者中的一員了?!?/p>
也正是在3月15日晚二十一時,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蘇維埃第一次會議在塔夫利達宮開幕,孟什維克代表齊赫澤被選為蘇維埃執行委員會主席,社會革命黨代表克倫斯基當選為副主席。戰斗在另一條戰線上的列寧把這種特殊的政治格局稱為“兩個政權并存”。
列寧是這樣看待這一政治局面的:“一個是主要的、真正的、實際的、掌握全部政權機關的資產階級政府,即李沃夫之流的‘臨時政府’;另一個是‘監督性的’政府,即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它沒有掌握國家政權機關。但是它直接依靠顯然是絕大多數的人民,依靠武裝的工人和士兵?!倍藗愃够鶆t成為兩個權力中心的唯一中間人與溝通者。
1917年4月17日(俄歷4月4日),列寧從芬蘭歸來,隨即在《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演講中宣布將革命進行到底,即推翻資臨時政府和“全部政權歸蘇維?!?。臨時政府宣布列寧為“德國間諜”,身為司法部長的克倫斯基就此開始對“童年摯友”的追捕。
列寧被迫秘密轉移到靠近芬蘭的拉茲里夫湖畔,居住在一間用樹枝架起來的草棚里。他曾幽默地把這個草棚稱為“我的綠色辦公室”。在那里,他寫成了極其重要的著作《國家與革命》,闡明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主張無產階級只有通過武裝斗爭才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

1917年5月18日(俄歷5月5日),臨時政府發生信任危機,克倫斯基出任改組后的陸海軍部部長。自此,克倫斯基經常身著軍服,頭理標志式的盈寸短發(這個“海貍”式發型是他第一任妻子奧麗嘉設計的,他一直將此發型保持到死),面容嚴肅地出入公開場合,盡管他從來沒有在軍隊服役過,也沒有任何軍職軍銜。當克倫斯基的汽車行駛在彼得堡涅瓦大街上,蜂擁上來的婦女把手中的百合花和玫瑰花撒到他的身上。臨時政府控制的報紙力圖將克倫斯基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稱他為“革命的騎士”、“獅子雄心”、“革命的初戀”、“人民的代言人”、“俄羅斯自由的天才”、“俄羅斯自由的太陽”、“人民領袖”、“祖國拯救者”、“革命的先知和英雄”、 “人民的第一總司令”,有人提議設立“克倫斯基人道主義之友基金”。甚至連宣布退位而命運未卜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7月的日記中也寫道:“這個人在當前時刻在自己的位置干的不錯,算是他的政權中最精明能干的一個了。”
克倫斯基堅持把戰爭打下去,他親赴前線,勸說士兵不要放下武器,士兵們譏笑他是“勸說部長”。7月22日(俄歷7月7日),臨時政府進行第二次改組,三十六歲的克倫斯基被推上了總理寶座,同時兼任陸海軍部部長。俄國報刊鼓吹的“克倫斯基攻勢”在德軍的反擊下大敗,這不僅耗盡了前線士兵最后一絲士氣,也敗壞了克倫斯基“救世主”的形象,人們開始貶稱他為“沙皇亞歷山大四世”,因為他的名字也是“亞歷山大”。

共濟會的“總書記”
從1915至1917年,克倫斯基還一直擔任一個特殊職務——俄國共濟會“俄羅斯人民大東方”最高委員會的“總書記”。
共濟會是典型的十八世紀俄國歐化的舶來品,甚至有人認為彼得大帝就是被國外共濟會吸收入會的第一個俄國人。在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西歐國家,共濟會原是由“自由石匠”等社會中下層建立的,可是一入俄國,它就改走“高大上”路線:俄國共濟會主要在上流社會和貴族階層中發展成員,如作家普希金、十二月黨人等,其中甚至包括許多皇室成員,如沙皇彼得三世。因此,俄國共濟會在十八世紀以來的俄國政治和社會變遷中扮演了一個極其特殊的角色。

克倫斯基在回憶錄《歷史轉折中的俄國》中談到:“1912年我加入了共濟會。后來我被選進國家杜馬。再后來經過認真考慮后,我得出結論:我個人的目標與共濟會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就接受了共濟會的邀請。這不是一個平常意義上的共濟會,它斷絕與外國組織的一切聯系,并允許婦女加入。此外,復雜的共濟會儀式、等級制度已被淘汰。保留的僅僅是不可或缺的內部紀律,對會員的崇高道德素質的要求,以及嚴守秘密的能力?!?該組織的最高理事會成員還包括另一個陣營——蘇維埃政權的領袖齊赫澤、蘇漢諾夫等人。
當代俄羅斯學者佩爾武申在所著《1906-1918年的俄國政治共濟會》中指出:“如果我們仔細地研究一下1917年2月到8月間臨時政府的所有成員,那么就會發現,克倫斯基、涅克拉索夫和捷列先科這三個共濟會員在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p>
1917年7月3日爆發了人民群眾的游行示威事件,彼得格勒工兵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齊赫澤宣布兩周后召開全俄工兵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討論是否將所有權力收歸蘇維埃。然而到了7月8日,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卻宣布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是革命政府,并將所有權力移交給臨時政府。列寧視齊赫澤和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決定為“叛賣”行為,給予了嚴厲的批判。7月22日,克倫斯基順利組建第二屆聯合臨時政府,并如愿登上總理寶座。同一天,克倫斯基以總理名義簽署逮捕令,宣布列寧、季諾維也夫和托洛茨基等人為“德國間諜”。

在相當長時間內,同時代人和歷史學家都無法解釋齊赫澤為何“叛賣”。而最新公布的檔案文獻足以說明一切:盡管在公開場合,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與蘇維埃政權主席齊赫澤是政治對手,但暗地里他們卻是俄國共濟會的“親兄弟”。臨時政府部長辦公廳主任加林別林是克倫斯基的密友,身兼俄國共濟會最高委員會成員,他后來回憶:“齊赫澤是共濟會員這一事實,大大減輕了我遇到的難題,我可以很直率地和他說:還固執什么?因為我們所有人都認為這是錯誤的,應該改正它并按照我們的方案做?!?/p>
直到十月革命前,俄國共濟會最高委員會在政壇上的活動仍然十分活躍。加利別林回憶:“最高委員會的最后一次會議是在9月末或者10月初舉行的,這是整個革命期間唯一一次這樣的會議,在其它會議上都沒有基輔會員參加,齊赫澤也參加了這次會議?!蟛痪镁桶l生了布爾什維克革命?!?/p>
點擊下方鏈接,繼續閱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