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高中生呼吁“老年癡呆癥”更名“認知癥”:癡呆帶有歧視
“老年癡呆和癡呆沒有任何關系,我的媽媽和其他患者一樣,沒有‘癡呆’,他們只是都患上了一種再普通不過的病,他們都變成了孩子。我不希望我的父母被人誤解,被人歧視,你呢?我們無法保證人人都接受‘老年癡呆’改名,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努力嘗試。”這些直指人心的話語,出現在一部呼吁為“老年癡呆”改名的公益短片中。
2月24日中午,在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高中國際部,一場以“腦海中的橡皮擦”為主題的認知癥觀影會正在進行,吸引了不少家長、老師、學生前來參加。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場觀影會,分享我們關于醫學命名對人們心理、精神與認知影響的調研成果,并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認知癥好朋友’的行列之中。”此次觀影會組織者之一,世外中學《認知情報局》課題組的隊長、高一(7)班的陸清揚說。
在組織此次觀影會的10名高中生看來,“老年癡呆癥”的名稱并不準確且帶有歧視,對患者或家屬,都帶來極大壓力。
為此,這支由世外中學10名高一、高二學生共同組成的團隊,針對“醫學命名對人們心理、精神與認知影響——以老年癡呆癥到認知癥為例”的課題,進行深入調研,并參與到China Thinks Big(中國大智匯創新研究挑戰賽)大賽之中,呼吁為“老年癡呆癥”更名,希望更多人能成為類似志愿者身份的“認知癥好朋友”。

家人意外事故啟發關注大腦疾病
陸清揚對大腦認知障礙疾病的關注,源自外公兩年前的一次意外滑倒。
2015年暑假,陸清揚外公在家里意外滑倒,顱內出血,深度昏迷。幸運的是,科學合理的醫療救治,家人日以繼夜的護理,外公在手術后蘇醒,奇跡般逐漸康復。
“我們家是幸運的,外公恢復得很好,只是在過程中,我們也承受了一些壓力。”陸清揚舉例說,早些時候,有一名鄰居問外公,你還記得我的名字嗎?“其實,外公是記得的,但一下子沒說出來,鄰居便在旁邊小聲說,喏,癡呆了。鄰居的這句話讓我很難過。”
自此,當年只有14歲的陸清揚開始關注腦科學和腦康復。后來,她接觸到一些認知癥老人和他們的家人,第一次聽說了認知障礙。她注意到,對于那些大腦受損或者病變侵襲、出現各種認知障礙或者功能退化的病人及家庭,有些負擔不僅僅在于照料病人和疾病本身,也在于大家對于“癡呆”的定義和態度。
“每每聽到這個詞,都讓人感到壓力和難受。”陸清揚說,有人似乎覺得,一旦得了認知癥就是“癡呆”,就不能再擁有尊嚴,甚至會想“他什么都不記得了,有什么意思呢”或“他瘋了”,從而放棄了和他們的交流。面對這些誤解和歧視,認知癥老人的照護者會經歷很多心痛和壓力。

組成課題組研究醫學命名的影響
面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對認知癥患者的誤解,陸清揚和她的同學們很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他們做點什么。
2016年6月,陸清揚接觸到為認知癥患者提供幫助的上海盡美長者服務中心,了解到了源自英國的認知癥好朋友行動。
當年10月,China Thinks Big大賽正式啟動報名,陸清揚找到了學校9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以“醫學命名對人們心理、精神與認知的影響研究——從老年癡呆癥到認知癥為例”為調研課題,組隊參加比賽。小伙伴中的肖希宇、蔡佳展、王晨昱、全卿宜來自高二,楊嘉婧、金遠哲、崔懿德、姚成蹊、王啟鵬來自高一。
同學們為自己的隊伍取名DemenCIA,源自英文單詞dementia,意為認知癥,末尾的“tia”替代成為“CIA”,意為中央情報局。隊員們有的來自醫生家庭,有的對心理學、語言學感興趣,有的家里也曾有過類似經歷。10名高中生就此開始了訪談、問卷和研究,希望通過自己的解讀和傳播為這個群體發聲。
課題組發放了數百份調查問卷并進行分析,對十多名認知癥患者及其家人進行訪談,還在寒假期間完成街頭采訪,參與家屬沙龍活動,拜訪了相關醫師、藥企和法律界人士,于今年1月底初步完成了他們的調查報告。
同學們通過課題組的微信公號發布了8篇文章提出,醫學命名不當會影響人們對疾病的客觀認識,以及對患者和家屬不同程度的偏見。在中國,將阿爾茲海默病簡單命名為老年癡呆癥帶來了類似問題。
“首先,‘癡呆’一詞無法概括不同嚴重程度患者的精神功能水平;其次,‘癡呆’多為貶義用途,造成人們對認知障礙癥患者的偏見、歧視及隔離,影響患者及家屬的正常生活,容易使他們產生消極情緒,影響治療效果。”觀影會上,課題組發布了研究數據和結論并提出,對一個疾病命名,除了學術層面,還應該有人文和社會層面的考量。
“我們提出,將老年癡呆癥更名為‘認知癥’,‘認知癥’一詞簡單明了,中性客觀,不僅可以涵括認知疾病的醫學含義,也可以避免產生中文語境里語言上的偏見、歧視含義。”接下來,課題組還希望舉辦一些宣講活動,分享研究心得,更多傳播認知癥理念。
醫學專家:帶有偏見的命名影響著診療
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副教授趙倩華看來,“老年癡呆癥”群體大部分在65歲以上,這一叫法廣泛存在于社會大眾中,從臨床經驗來看,這一叫法確實會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從醫生角度來看,這個命名也會給診療帶來一定影響。
“老年癡呆癥早期患者僅僅只是健忘,這是輕度癥狀,如果及時治療,治療效果就會更好。但現實中,往往一些人會把健忘理解成‘癡呆’,周圍人的這種認知反而會導致患者心理負擔更重。”趙倩華說,“尤其是一些50多歲早發病群體,他們仍然在工作崗位上,帶有異樣和歧視的眼光去喊他們,更加會導致患者遲遲不去治療,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趙倩華表示,“老年癡呆癥”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不僅僅是一般人眼中理解的“癡呆”狀態。
“老年癡呆癥涵蓋數十種,醫學上將這種疾病譯為‘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指的就是大腦萎縮,特別是大腦雙側顳葉、海馬萎縮,這是以這個疾病的發現者命名的,其實阿爾茨海默病僅僅只是占到老年癡呆癥的60%-70%,還有一些是血管性癡呆,如中風、腦梗等引發的后遺癥等等。”趙倩華進一步指出,在臺灣和香港,社會大眾不喊老年癡呆癥,而是分別叫“失智癥”和“腦退化癥”,而目前在國內外的醫療機構內,也將診斷這一疾病的門診命名為“記憶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門診。
“當前需要改變的是整個社會大眾對這一疾病的認識和稱呼,不要強調‘癡呆’這兩個字。”趙倩華對這一疾病的理解更加傾向于叫“認知障礙”,“輕度的癥狀僅僅是健忘,不要因為一種不科學、帶有偏見的命名,讓身邊的患者錯過早期治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