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月文學報好書榜:世界依然搖晃,閱讀依然堅韌

發布完2021年度好書榜沒多久,2022年第一個月的好書榜也緊隨其后與大家見面。最近各大出版社發布了自己的年度出版計劃,不少中外名家都有新作將出版,我們也會及時關注并擇其優異推薦給大家,同時,我們依然會關注那些小眾的好書,發掘它們的過程也是打開自我閱讀視野的過程。
本月推薦的書單,或許臨近過年,多了些許傳統生活的氣氛,傳統在當下分化出了許多不同的樣貌,歷經時間檢驗,它也足夠擁有打破過去、當下、未來的壁壘的能力,面對世界的不確定性,讓我們繼續用穩定堅韌的閱讀生活去迎接并行。
虛 構 fiction
—
《太陽轉身》《待宰的羔羊》《漫漫長路》
《夜游神》《草坪的復仇》《王羲之放鵝記》
非虛構 non-fiction
—
《王安石傳》《忽有山河大地》
《里赫特:一種音樂美學》
《北京煙樹》《極樂生活指南》《獨居老人》

虛 構
1 月
《待宰的羔羊》

[英]羅爾德·達爾/著
馬愛農/譯
果麥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

李凌俊
這些小說敘事簡潔,結構精巧,讀起來像是歐·亨利和希區柯克的混合體。
以《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了不起的狐貍爸爸》享譽世界的羅爾德·達爾創作過六十多部短篇小說集,被認為是為成年人而寫的暗黑童話。達爾自己把這些小說分為“欺騙、瘋狂、殘酷、情欲、詭計、恐懼”六大類,可見一斑。這些小說敘事簡潔,結構精巧,讀起來像是歐·亨利和希區柯克的混合體,從一個平靜的開頭奔向逆轉性結尾,如剝洋蔥般剝開生活的假象,坦誠地書寫對世界、社會、人心的認知,而這一切都被達爾用“輕巧”的敘述方式包裹起來,讓人在愉悅的閱讀中不知不覺接近了他想要講述的真相。
《太陽轉身》

范穩/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何晶
《太陽轉身》也是范穩的“轉身”之作,但不變的是他在歷史、民族、文化、現實之間的游走。
在《太陽轉身》的后記中,作家范穩寫了這樣一句話,“過去我認為自己對現實缺乏把握,而歷史感卻仿佛與生俱來。”某種程度上,這與許多人的感受類似,我們認為自己能深入認知那些久遠的存在,卻對變幻莫測的當下難以把握。變化存在于“轉身”之間,《太陽轉身》也是范穩的“轉身”之作,有別于之前的歷史敘事,這次他將故事安置在壯民族的當下,安置在一個退休老警察的身上,但不變的是他在歷史、民族、文化、現實之間的游走。太陽在大地上轉身,而人們的生存和命運也在這里綿延。
《王羲之放鵝記》

葉行一 /著
樂府文化·北京聯合出版社

張瀅瑩
作者并不意在講述有頭有尾的故事,而是用故事和人物指向一種早已消逝在歷史中的審美趣味。
王羲之、米芾、倪云林……書畫家的故事里承載著作者對古代生活的寄望:他們是輕靈的、灑脫的,甚至是逾矩的、不合邏輯的。傳奇、故事新編、語言、志異……情節、情緒和情感不由分說地夾帶著人物,演變出萬花筒一樣的情節和故事。但故事又并不全然完整,或者說,作者并不意在講述有頭有尾的故事,而是用故事和人物指向一種早已消逝在歷史中的審美趣味:眾樂樂固然好,獨樂樂更有妙趣所在。繪畫藝術如此,推而廣之,故事里展現的那些小片段、小精彩、小遺憾亦如是:在有目共賞和孤芳自賞之間,并沒有一番高下可比,他們只是活過,然后離去,用一句網絡用語來說,“揮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夜游神》

孫一圣/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一個個故事耕種在名為“曹縣”的故鄉的土壤之上并輻射開去,不再是封閉的農村故事。

袁歡
在正式讀小說前,最先閱讀到的是一篇長達16頁的自序,里面談及了作者對于“故事”、小說之“真”、“敘事”等問題的想法,期間夾雜了他在創作時的一些日常,比如《還鄉》是在一居室的衛生間里借著浴霸的一片溫熱寫出來的,父親讀了這篇小說認為里面的父親太壞了,父子倆還因此產生了隔閡……了解到這些細節后,我想這位作家對待寫作一定是真誠的甚至是迷戀而虔誠的。
青年作家林培源稱這本書是煥發著強烈“小說感覺”的小說集,五個中短篇小說,呈現出不一樣的敘事景觀,有兩篇實驗性更強,相對更難進入,能感受到文字語言是經過審慎琢磨的,一個個故事耕種在名為“曹縣”的故鄉的土壤之上并輻射開去,不再是封閉的農村故事,據作者所言“是一個去過北京、濟南或廣東再回到家鄉的人如何去看自己的家鄉”,這種隔離的眼光,使得敘述更為平緩、冷靜。
《漫漫長路》

[愛爾蘭] 塞巴斯蒂安·巴里/著
蘇福忠/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

傅小平
這也是一部民族小說,鄧恩的故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愛爾蘭民族悲劇的隱喻。
這是一部反戰小說,與久負盛名的《西線無戰事》一樣,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寫普通士兵的生活與命運。不同的是,威利·鄧恩躲過了槍林彈雨,卻在即將迎來勝利的曙光之際,被子彈打中身死。唯其荒誕,讀之更覺震撼。這也是一部民族小說,鄧恩的故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愛爾蘭民族悲劇的隱喻。小說里,一邊是響應號召奔赴前線的愛爾蘭士兵與德軍激戰,一邊是在國內為爭取民族自治游行斗爭,雙方都為了獨立,又都視彼此為叛徒。唯其悖謬,讀之更覺悲哀。這還是一部詩體小說,文字之講究、音韻之和諧、敘事之流暢、聲勢之浩蕩,會推動著你往后讀。唯其詩意,讀之更覺悵然。
《草坪的復仇》

[美]理查德·布勞提根/著
肖水 潘其揚/譯
一頁folio·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看見一個自信的詩人,相信語言可以容納百萬個觀光客進入,還可以容納更多遠道而來的客人。

鄭周明
荒野獵人、城市之光書店的櫥窗、大街上無處不在的文學愛好者,曾經文學的語言涌泉般出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城市詩人筆下,理查德·布勞提根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員,他將先鋒敘事精神也帶入了短篇寫作之中,為短篇面目開拓出新的空間——最短的文章只有五十個詞,他本人如此形容道,“我的打字機速度足夠快,就像是一匹剛從蒼穹中逃出來的馬,扎進寂靜中,詞語在陽光的照耀下整齊地奔馳。”這部首次翻譯出版的小說集,僅僅是題目就足夠好玩,就像打開了一卷復古膠片,看見一個自信的詩人,相信語言可以容納百萬個觀光客進入,還可以容納更多遠道而來的客人。有意思的是,作為譯者之一的肖水,近年也在小說詩方面持續進行著創作探索。

非 虛 構
1 月
《王安石傳》

崔銘/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凸顯出一個抖落掉污染、誤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來的風度和豐采,再現于讀者。

傅小平
有關王安石的傳記或者研究資料,大多刪繁就簡,徑直奔王安石變法而去。這部傳記上半部,卻是花大篇幅寫了變法以前的王安石。這自有其合理之處,雖然王安石一生以變法為要,但他何以走上變法之路,卻得從他的青少年時期說起,這部傳記也因此包含了一部“成為王安石”的前傳,而“前傳”的重要性更在于,它同時凸顯了作為文學家的王安石形象,且不論作者是否有必要對王安石詩文如此詳加析讀,但正是得益于她下的功夫,我讀之不禁感嘆,放眼歷史,身居如此高位,文章功夫還如此了得,除王安石之外,沒幾人矣。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由詩文引發開去,深入淺出展現了一部北宋的生活史。當然,王安石變法也是這部傳記的重頭戲,相關敘述可謂言之有據、亦有新見,我更為看重的卻是,她也比較詳盡地寫了退出變法舞臺之后的王安石。事實上,唯有展現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這本傳記才得以如責編所說,凸顯出一個抖落掉污染、誤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來的風度和豐采,再現于讀者。
《忽有山河大地》

胡煙/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張瀅瑩
那是每一個身處困頓忙碌的當下,心靈卻肆意灑脫地神游在江河山川中,融入宣紙與筆墨的“我”。
不少人見到古畫就生了膽怯之心,無非因為讀畫有兩難:與穿越時空而來的古代畫作情投意合、心意相通本就考驗鑒賞能力;自古書畫不分家,自水墨點染中讀懂畫家們在動蕩歲月中或長或短、悲欣交集的人生,更是不易。《忽有山河大地》并非專業性的剖析和解讀,卻充滿了見心性、見悲憫的文人意氣。其中有對古畫的珍惜,和自畫作中照見的唏噓人生段落,更在清雅俊逸的文筆中試圖切近、理解和召喚隕落于歷史溝壑中的一顆顆藝術星辰,自他人處照見自己——那是每一個身處困頓忙碌的當下,心靈卻肆意灑脫地神游在江河山川中,融入宣紙與筆墨的“我”。
《里赫特:一種音樂美學》

仲輝/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凌俊
從美學角度闡釋鋼琴家與音樂之間的關系——作為一種人類現象,音樂如何通過彈奏者定義它自身。
我是在里赫特彈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里讀這本書的。以往對于這位鋼琴家的了解,除了聆聽他的演奏錄音,就是觀看小提琴家、導演布魯諾·蒙桑容拍攝的紀錄片《里赫特:謎》,新出版的《里赫特:一種音樂美學》并不是從生平傳略入手,而是著重于從美學角度闡釋鋼琴家與音樂之間的關系——作為一種人類現象,音樂如何通過彈奏者定義它自身。書中提到里赫特晚年最喜愛的兩位作家,法國的普魯斯特與德國的托馬斯·曼,都是在音樂鑒賞領域造詣頗深的文學家,他們的寫作是如何影響了里赫特對音樂的理解和呈現,這種藝術上的共通,也是本書給予的啟發之一。
《北京煙樹》

侯磊/著
新經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何晶
他借助的是生活的日常和個體的經驗,追溯他由來的地方,深藏著對于童年與故鄉的情感。
在看到本書之前,對侯磊的認知寥寥,所有的認知來自于他的一些小說和一次粗淺的對談。正是在那次訪談中,知道他對于文史的興趣,一直在寫些民俗、文史掌故、北京文化的隨筆。但其貌如何,因為自身閱讀所限未為可知,現在,這本《北京煙樹》是個有力的佐證。正如評論家孫郁所言,“古都殘存的舊歲遺風,幾近泯滅的明清趣味,在其身上都有。……在摩登化迅速膨脹的時代,自覺匯入小眾中的小眾,說明內心另有寄托。”為一座城畫像,侯磊的興趣不在于宏大敘事,他借助的是生活的日常和個體的經驗,追溯他由來的地方,深藏著對于童年與故鄉的情感。
《極樂生活指南》

孔亞雷/著
單讀·上海文藝出版社
這位隱居在莫干山中,埋首創作和翻譯的“70后”,告訴無數和自己一般境遇的文學讀者,有一種生活可以兼顧簡樸與極樂。

鄭周明
翻譯家的文學世界猶如一座私人圖書館,隨著他的翻譯視野而不斷拓展延伸,如果說面世出版的譯作是打開了一片新的文學疆域,那么還有更多未落到紙面的文字,隱藏在譯者心中。在青年譯者孔亞雷推出的評論集《極樂生活指南》中,我們看到了他如何向外界揭示自己與文學之間的多種通道,那里有博爾赫斯的迷宮、凱魯亞克的旅行、海明威的傷感、村上春樹的失落、雷蒙德·卡佛的鋒利、保羅·奧斯特的奇遇,但歸根到底,是這位隱居在莫干山中,埋首創作和翻譯的“70后”,告訴無數和自己一般境遇的文學讀者,有一種生活可以兼顧簡樸與極樂。
《獨居老人》

[日]都筑響一/著
陳欣/譯
新星出版社
變老不是人生的終結,獨自迎來老年也并不一定就是可怖之事。

袁歡
變老不是人生的終結,獨自迎來老年也并不一定就是可怖之事。和書名所帶來的固有印象(諸如悲戚、凄慘、孤獨等)完全相反的是,這本書反而談的是變老沒有什么可怕的,年齡不過是一種生理區分而已,如后記提出的那般:“如何變老,如何死亡,也許是遠比如何維持青春更切實際的問題。”作者都筑響一喜歡一些小眾的別樣的風景,這次他采訪了16位老前輩,有劇場保潔員、有開古著店,有不知名的漫畫家,有當職業小丑的……總之,大家想得無非是不必思慮周全、察言觀色,做個怪爺爺、怪奶奶終此一生。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出版書影、攝圖網

原標題:《1月文學報好書榜:世界依然搖晃,閱讀依然堅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