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家”是西方哲學盲點,中國則有儒家的孝道哲理

張祥龍/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2017-02-22 13:33
思想市場 >
字號

西方哲學史是一部沒有家的歷史,而追隨西方哲學的現代中國哲學也就罕見家的蹤影。西方哲學追究過本原、數、存在、理式、普遍/個體、形式/質料、知識/德性,到近現代,又關注主體/客體、感知/理智、邏輯/經驗、心靈/物質、分析/綜合、意義/對象、語言/實在、意向性、時間性、身體性等等,這些都與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和生存體驗有關,但卻恰恰漏掉了與人最直接相關的那部分,也就是以“家”這個字為代表的那些最為親密經驗的哲理。

人首先是從父母的結合而得生命,在子宮中已有混蒙經驗,從出生開始感受到外部世界,在父母和祖父母懷抱中學會直立行走和語言,在家人關愛和兄弟姐妹關系中生發出更成熟的情感、尺度感、關系感、道德感,學會各種技能。到他/她能離開父母時,性相已經成熟,意識已經敏銳,世界已經越來越豐富,哲學思考也觸手可及了。他/她投入人間和世界,還是要建立家庭,自己育兒同時還報父母,最后在兒孫照顧下安度晚年。人此時環視一生,自覺上不負祖先,下不愧后代,于是生出死而無憾的終極意識,而無家之人要靠宗教才能勉強得到這種寧靜。人類幾乎所有最真摯最強烈的感情和體驗,都與家庭、親人相關。一張三歲小男孩(艾蘭)溺亡的照片之所以可以改變千萬難民的命運,因為它以最可愛又悲慘的方式撥動了人們的父母良知、親親良能。

當地時間2015年9月2日,在土耳其博德魯姆海岸邊被發現溺水身亡的小難民的尸體。

但西方哲學在兩千多年里忽視這人生第一經驗,而只去咀嚼從它的活體上切割下來的局部,美其名曰“邏輯在先”,比如人如何純中性地感知外部現象,又如何使這些感知成為智性對象,人在自我意識中如何找到絕對的確定性,甚至(在最近幾十年認知科學的哲學管家那里)為何所有意識功能都可還原為大腦的神經元聯系;或將超個體的家族延續經驗加以硬化,提出永恒的本原問題、實體問題。一直要到相當晚近的現象學思潮中,才出現了像海德格爾、列維納斯這樣開始關注到家問題的哲學家。他們開始意識到,家有一個整全活體的自身問題性、話語族和運思結構,不能只被當作一種社會對象,而是必須在“解釋學生存論”或“他者”的視野中去直面看待,這才是朝向事情本身的純直觀經驗,從中才能發現肢解之前的活潑潑的生活與世界的被給予方式。現象學還原首先要懸置掉的不是對存在者的執著,而是對存在經驗的概念切分和貧乏化。實際上,人類最親密的整全經驗就是先天經驗,或先后天還未被割裂的時中經驗。

本書將接取西方哲學的現象學轉向帶來的哲理新意,特別是它那種從事哲學思考的活體化分析方法,或者說是西式望聞號脈、經絡取穴的思想方法,但又不會限于它,因為這方法本身也并沒有讓即便海德格爾這樣的深邃思想者最終進入有真實血脈的家庭和親人,更不用說孝道了。中國古代的哲理是另一個永不枯竭的源頭,它以陰陽互補對成而生生的方式來深思活的人生與世界,在《周易》的卦象變通時-間中直接進入對于天父地母和乾坤生六子的家化思索。儒家將這種思路發揮到天性直觀化、孝悌倫理化又藝術時機化的哲理境界,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本書作者長期以來身處這兩者之間,承受相摩相蕩的“他者”間張力,希望能用文字道出其中”感而遂通”的緣份于萬一,為此也在努力構思和撰寫,期待將來能夠較完整地呈現給讀者。

承蒙舒煒先生的提議,就先將這些年來關于家與孝的著述中,與西方哲學和文化有關又有中西比較之趣的文章,結成一集,以就教于方家,請益于眾位讀者。它們之中也有未發表過的,甚至不夠成熟的,比如“亂倫禁忌與孝道”,就只是一大綱,由于需要這一思路環節而置于其中。亂倫禁忌與家的成立深刻相關,被學界認為是婚姻的制度來源,但它與親子關系尤其是孝意識有什么關系呢?此章就試圖探求之,并由此引出下一章對于西方古典哲學之王的相關評論。

為了形成一本有明確指向的書,我對收入的所有文章都做了再加工,以有所統合。由于主題比較集中,文章當初又是各自撰寫的,所以勢必有重復之處,削之而未能盡,還望讀者容忍,或更同情些,就當作某種旋律的一再復現吧。

中國當代的研究作品中,有吾友笑思先生的《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于前些年問世,揭蔽開新,打破了家無哲學的局面,意義深遠。我從與笑思的多年交流中受益良多,頗有些共識之處,比如都認為家乃人類生存、德性之源,西方模式有重大缺陷,但我們的研究方式、學術背景和關注要點也有不同,這當然是再正常不過的個體差異了。我受到西方影響的哲理方法主要是現象學,與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和庫恩的科學哲學有思想感應,對于當代人類學、心理學甚至認知科學等也有興趣,且對于孝道哲理有強烈關注。在我看來,對孝現象和孝意識的切當領會或許是理解家和人類獨特性的一個關鍵,也是認識儒家及其未來的一個要害。至于具體的探討路數,讀者看過此書后自有感覺。

【此篇序言出自《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張祥龍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月出版。澎湃新聞獲授權刊發,標題由編者所加。】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顺县| 凉城县| 镇赉县| 布拖县| 南靖县| 黄陵县| 南川市| 万州区| 芜湖县| 利川市| 佛冈县| 阳新县| 安陆市| 开阳县| 滦平县| 锦屏县| 滁州市| 华阴市| 慈利县| 若羌县| 务川| 洞头县| 拜泉县| 开鲁县| 叶城县| 道孚县| 吉隆县| 台江县| 垣曲县| 溧水县| 娄烦县| 武功县| 扶余县| 喀喇沁旗| 江源县| 信丰县| 镇原县| 惠东县| 福泉市| 武宣县|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