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哈利評城(4)|如何重新連接城市與農村
當我初來上海時,首先沖擊我的一件事情就是,發生在城市每一個角落的多樣生活方式。從農村到來的農民剛下火車,坐在裝著土豆的麻袋上,旁邊是優雅的白領麗人們在電話中閑談著。這讓我想到了“大熔爐”紐約,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每天都被混合在一起。
上海是一個既未來主義又傳統的城市。她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化,但也保留了很多質樸的元素,從市民的日常生活和習慣中就可以證明。這創造了一種迷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的混合體。我認為,這對一個城市來說是有益的。雖然伴隨著混合而產生的混亂和沖突,有時也會令人煩惱,但這樣的混合帶來了特色,也使我們記起自己的根。
城市化一般指人們向城市的遷移。但是上海與中國其它城市告訴我們,城市化往往更復雜:它的本質是關于生活方式的改變。沒有一個西方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明顯地被劃分為農村與城市。
我成長在荷蘭鄉村。我的祖父母曾是農民。透過我樓上的臥室窗戶,我可以看到歐洲最有影響力的港口城市--鹿特丹發出的微弱而誘人的光。雖然鄉村生活是寧靜、宜人又安全的,但城市總是用她的憧憬吸引著我。
城市對我來說,就是見到有趣的人,獲得新想法,是探索世界的最佳方式。我覺得家人居住的村莊是乏味的,并且夢想著一有機會就逃離。為了上大學,搬去鹿特丹更加擴張了我的這個渴望。我想要去一個特大都市。我需要紐約、巴黎、或者上海。
搬去城市給我提供了一個途徑去發展我自己、我的事業,能讓我遇到新朋友和新挑戰。這是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有的雄心壯志,也同樣適用于中國。當然,由于城市與農村區域的生活水平差異,很多人來到城市,僅僅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
然而在城市生活也有不利的一面。每個城市都有特有的問題需要被解決,不管是空氣污染、食品安全、社會不平等,還是交通問題。在我看來,比起其它城市,上海正試圖在一個更大的尺度上,同時處理所有這些城市問題。
我相信在中國,很多人把城市視作獲取幸福生活的最終目標。很多中央政府的政策都直接指向可持續的城市增長政策。但問題一直存在:城市還可以持續增長多久呢?增長總是有界限的。也會增加城市與周邊鄉村的不均等,當一部分市民生活得比他們的鄰居好很多的時候,可能會造成一個不平等的系統。
中國擁有豐富而悠久的農業歷史。雖然在歷史上,中國的農業方法比其它國家更先進,但很多當今的中國人將鄉村地區視作倒退且沒有吸引力的地方。個人而言,我熱愛鄉村。雖然我愛上海的城市生活,但我也常常渴望回到我的荷蘭小村莊。我堅信鄉村與城市區域正在變得越來越兩級分化。
城市需要尋求一種與鄉村變得更平衡的發展方式。我認為一種可行方式是將更多鄉村元素加到城市里。2012年,環保組織GoodtoChina啟動了天空農場(SkyFarms):一個在上海多處安裝生長農作物的屋頂花園項目。2015年,另一家環境組織綠色倡議(Green Initiatives)啟動了希望彩虹(Rainbow of Hope)項目,將農村農民種植的有機食物直接遞送給城市居民。
這兩個項目的目標消費者是上海增長的中產階層--這個很少與農民直接接觸的群體。這種難得的連接正是當我看到農村人站在精致的白領旁邊時,會感到愉悅的原因。上海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于鄉村與都市生活方式的混合。這點不像紐約、柏林或東京,上海的街道供應著來自周邊地區當天早上的新鮮食物。
這種混合給予了這座城市多樣性的特質,而正是像巴黎或倫敦這樣被認為是更加“文明”的城市所欠缺的東西。中國應當接納城市中的“鄉村-都市”特征,持續發展這些特征,使其成為都市生活的可持續特色。
( Harry den Hartog系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講師、荷蘭獨立城市設計師,著有《上海新城:追尋蔓延都市里社區和身份》。本文編譯自sixth tone,http://www.sixthtone.com/user/9395)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