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哈利評城(1)|中國城市還是“城市實驗室”嗎

隨著經濟飛速增長與快速城鎮化發展齊頭并進,改革與創新也會層出不窮。當代中國城市滿足開展建筑風格與建造技術實驗的全部條件:經濟繁榮,勞動力資源龐大且廉價,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正在崛起,財力雄厚的政府,而且從法律意義上而言,全部土地都屬政府所有。
當代城市規劃師的口頭禪之一是“城市實驗室”,這個詞匯把城市視為創新場所,而體量及數量均堪稱龐大的中國城市則成為了世界各地設計師們的實驗小白鼠。
當然,中國的新城也受到不少批評,大部分批評的鋒芒都對準了這個國家塵土飛揚的施工現場,以及不斷崛起的面貌大同小異的混凝土高樓。我們總是聽說,摩天大樓就這樣亂七八糟被隨心所欲的建造出來,根本沒有為真正的創新留出時間和精力。但是我認為,現實要遠比我們所看到的復雜。鑒于中國當前海量的在建項目,城市無可避免地成為實驗場所。
從嶄新的交通系統--諸如高鐵及共享單車--到通過在地鐵站建設高密度混合用途的綜合體來優化土地利用,中國也探索出令人驚嘆的大量前衛的城市規劃方法。事實上,這個國家因為千城一面而飽受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包括我在內的觀察者們,總是基于最終能否成功實施來對實驗性城市規劃思想加以評判。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實驗性的本質,是要求我們去嘗試新事物,評價其結果,并在必要的情況下重復實驗。如果僅僅關注結果,就會忽略一個重要的事實,即實驗精神本身也是值得鼓勵與贊美的。
在中國,相當多建筑實驗并不如人意,但與此同時,成功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尤其是廣受贊譽的城市大運量公交系統。實際上看,建筑和城市規劃領域的近期項目,與中國20世紀社會經濟實驗的傳統一脈相承。不過,我們面對一個亟待回答的關鍵問題:新思想到底應被視為探索新可能性的途徑,還是僅僅作為臨場即興與限定時間情境下的產物?
當我們點檢中國的可持續建筑差強人意的發展記錄時,就會察覺到新問題的出現。中國住建部寄望于把建筑及城市建設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提高人們居住標準的工具,但這一目標乃是雙刃劍。遍布全國的舊住宅被推平并被現代化的高樓取而代之,同時夷平的還有眾多城市的特征與個性。盡管數以百萬計的人們改善了生活品質,但往往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城市的首要功能是作為人們的生活空間而存在。如果把城市作為實驗場所對待,那會毫無忌憚地進行大刀闊斧的創新,同時帶來令人堪憂的后果。 諸多可持續住區項目成為創新實驗泛濫的證據,比如河北曹妃甸生態城,向其居民兜售了可持續的健康城市生活方式的圖景,但很快就被發現這些都是無法實現的虛假承諾。眾多此類項目,宣揚鼓吹它們所謂的生態理念,僅僅是為了大肆抬升房地產價格,卻對環境無任何改善,這樣的做法被稱為 “漂綠”( greenwashing)(譯者注:宣稱保護環境,實際上卻反其道而行,本質上是一種虛假的環保宣傳--來自于百度)。
國外建筑師曾經把中國視為試驗場,在其本國絕無可能批建的項目卻可在這里落成。不斷變化的中國國內市場已經在精簡項目,并轉而關注小規模項目,這就使得中國客戶們對全國各地的建筑現狀產生頗多批評。比如,北京方面呼吁“不再建設奇奇怪怪的建筑”。
在過去20年里,中國轉型的尺度與速度,與大膽創新及勇于改變的做法密不可分。與西方相對小規模的城市試驗場有所不同,中國的方式更為引人注目。日益加重的氣候變化與國家經濟不確定性,都要求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師轉變思維模式。 我們需要就如何調整我們的生活環境達成共識,而且要越快越好。我相信,中國擁有充足的資源與豐富的經驗,可成功實現這一轉變。
而且,變革的跡象已經嶄露。中央政府2016年初發布的城市建設指導思路,重點關注的是生活品質與能效,包含了多項提議,比如拆除居住小區周邊的圍墻,目標在于創建更適宜步行的開放城市。還提出了建設新型海綿城市,設計收集雨水并在城市之中重新利用。
盡管以上所列指導思路并非強制性,但卻展示出對原有城市建設方法及思路的重大變革。這也提示我們,中國對于實驗性建筑所持的態度,摒棄了(建筑與城市規劃方案的)臨場即興創作,而是朝向了尋求未來城市生活深思熟慮的解決方案之目標。希望這樣的思想理念未來會在突破性設計之中展現出來,從而使中國轉變為居于世界前列的可持續建筑及城市革新的實驗室。
( 作者Harry den Hartog系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講師、荷蘭獨立城市設計師,著有《上海新城:追尋蔓延都市里社區和身份》。本文編譯自sixth tone,http://www.sixthtone.com/user/9395)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