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美院國畫招生加考詩詞,中國畫教育或開始糾偏第一步
隨著農歷新年的結束,一年一度的藝術類專業考試陸續拉開了帷幕。中國的美術學院美術專業應該考什么?中國書畫到底怎么教?西式素描色彩教育對于中國當下的藝術教育真的那么無可替代嗎?這些一直是業內討論的焦點。
而中國畫教育中詩詞等中國古典文化修養的缺失也是一大問題,似乎是看到了這一系列痼疾,今年中國畫教育與往年似乎有點不太一樣,《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在采訪中發現,在中國美術學院2017年本科招生專業考試 “中國畫一”科目的古詩文考題受到了廣泛關注。
一位資深藝術學者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表示,中國畫考試中增加古詩詞的考核并非新鮮事,早在民國時期的中國書畫教育中,詩詞古文金石一直是必學必考科目,“因為中國畫在宋元以后并不僅僅是單純強調技術性的,更是人文之學,是文人之畫,但上世紀中葉一些教育的錯誤理念有著一種文化虛無主義,自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以至于中國畫專業必須以西式美術教育的方式來進行考查,現在該到了糾偏的時候了,糾偏其實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是一種拔亂反正,這或許只是第一步。”
上世紀中葉,隨著蘇式美術教育為中國藝術教育借鑒取法,素描、色彩、速寫作為繪畫基礎,成為了絕大多數美術學院的必考科目。其中素描考造型能力,色彩考試考色彩表現能力,速寫考察快速造型能力,此三項的考察被認為是考生綜合能力的體現,以至于近幾年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畫專業招生出現了學生不會拿毛筆的怪事,去年《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與《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曾連發多篇專文對此進行討論反思。
而中國畫教育中詩詞等中國古典文化修養的缺失也是一大問題,似乎是看到了這一系列痼疾,今年中國畫教育與往處似乎有點不太一樣,《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在采訪中發現,在中國美術學院2017年本科招生專業考試 “中國畫一”科目的古詩文考題受到了廣泛關注,這一試題要求考生在2.5小時內根據唐代劉長卿《尋南溪常道士》一詩完成一張主題創作,并以題跋的方式抄錄全詩。

詩詞為題并非不按“套路”
此項命題因其強調了考生對詩意的理解和書法功力等傳統中國畫素養,被認為是對傳統的復興。細細分析此詩,“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兩聯包含了傳統山水畫的云法、樹法、石法和水法,而詩詞中又含有南宗山水的濕潤氣息。
談及此題,熟悉藝術史的人會聯想到宋代徽宗畫院摘古人詩句為題,據鄧椿《畫繼》記載:“所試之題,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側,或拳鷺于舷間,或棲鴉于篷背,獨魁則不然。畫一舟人,臥于舟尾,橫一孤笛,其意以為非無舟人,止無行人耳,且以見舟子之甚閑也。又如‘亂山藏古寺’,魁則畫荒山滿幅,上出幡竿,以見藏意。”
可徽宗希望應試畫家所作不但需要切合試題,更要另辟蹊徑,構思巧妙,不落俗套,在這樣的選拔和教育制度之下,李唐、王希孟等一批畫家畫史留名。
其實,中國美術學院這次以詩歌入題并非“不按套路”,他們中國畫專業的考題歷來注重考生對中國傳統的理解和筆墨的掌握,對此當代藝術家谷文達回憶自己1970年代末報考中國美院研究生的情形:那是浙美(“國美”舊稱)國畫系山水專業“文革”后首次招生,因為10年沒有招生,且全國只招5名研究生,考生年齡相差很大。當時考的是創作、習作、古文和口試。
而另一位出生于1980年代,21世紀初參加中國美院國畫系山水專業考試的年輕藝術家說,他當時的考題分為四部分,分別為在山中進行水墨寫生和鉛筆速寫,再回到室內考書法和創作。他認為這4部分是對中國山水畫所需技法的較為全面的考察。

翻看國美歷年國畫系的招生試題,21世紀以來,西方素描和色彩基礎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基本處于兩者兼顧的狀態,盡管其中有幾年素描、色彩占了考試的主導,但很快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傳統繪畫的藝術規律沒有考核到,以至出現了“國畫系學生不會拿毛筆”的問題,導致整體藝術水平的下降,而后,中國畫的傳統考核又回到了考題之中。
一位資深藝術學者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表示,中國畫考試中增加古詩詞的考核并非新鮮事,早在民國時期的美術教育中,詩詞古文金石一直是必學必考科目,“因為中國畫在宋元以后并不僅僅是單純強調技術性的,更是人文之學,是文人之畫,但上世紀中葉一些教育的錯誤理念有著一種文化虛無主義,自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以至于中國畫專業必須以西式美術教育的方式來進行考查,現在該到了糾偏的時候了,糾偏其實還有很多的路要走,這或許只是第一步。”
對于近年來考題的變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張偉平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我們當今正處于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之下,西方繪畫理念正在中國畫領域‘大行其道’。目前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中國畫的‘創新’就是要‘中西結合’的共識,并且各類實用美術(如設計、影視、動漫等)也處于西方元素占主流和領導地位的現狀。因此,大多數國內美術院校在國畫專業上的招生出題和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諸多弊端,似乎也‘合情合理’,中國畫專業也難以獨善其身。
如今,純國畫的考生生源少之又少,高等藝術院校中大量的中國畫教師的素描、色彩、造型等能力要強于其書法、傳統繪畫的功力。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慣了這種‘西化’的招考與教學模式。然而,近兩年來時風有所“轉向”,比如詩詞、成語等中國文化大熱,書法開始進入中小學課堂,大量普及。在傳統文化精神不斷地深入地影響整個社會之時,我們的國畫專業似乎也感應到這一變化,并從招考上率先反映了出來。”
而對于關于“傳統的回歸”和“全球化的語境”的老生常談,谷文達認為,這似乎在老一代“民族主義者”和新一代的“去中國化”中無止境地討論,而討論的關鍵在于中國是“東方主義”的代表大國。

素描是一種游戲規則,但是否需要看個人選擇
也許藝考“詩詞化”是文化“轉向”的一個符號,但走訪藝術類書店,不難發現顯著位置擺放的多為素描、色彩等應試書籍,西方繪畫大師作品、中國傳統繪畫經典并不放于視覺中心,而當代藝術和藝術理論類的書籍幾乎難尋蹤跡。書店書籍的擺放和分類,從某種意義上折射出中國當下的藝術現狀。
藝術在中國遠未普及,藝術類考生存在著視應試素描書為“寶典”,卻不知經典繪畫為何物的現象。但事實上中國的應試素描只是西方某一特定時期寫實素描表達方式,而色彩老師的標準僅處于“印象派”時期,也不具代表性。而相比之下,如今西方藝術學院則更注重考生是否熱愛藝術。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畫專業是否需要考素描成為了一再被探討,卻一直無法解答的問題。
在延綿千年的中國繪畫史上,從漢代畫像石、敦煌壁畫的工匠,到山水畫的范寬、李唐、倪云林,再到人物畫的顧愷之、吳道子、陳老蓮、任伯年,他們都沒有接觸過素描,他們的作品成為后世楷模。西方來的郎世寧將西方繪畫的明暗技巧融入中國工筆畫中,但在如今看來絕非上品。
其實東方和西方屬于不同的藝術體系,對此日本美學家竹內敏雄,認為東方是線條的藝術,而西方是團塊的藝術。
而就觀察方法而言,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形成了一套帶有科學體系的“透視法”,人物、山川都在一定比例之下有理有據的在空間中呈現,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藝術則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世外哲學,中國畫的透視是“三遠法”,欲表現山高,以云煙鎖之。而西方藝術發展到高更、畢加索、馬蒂斯卻開始崇尚東方的觀察方式。

那么素描色彩對于中國畫而言,是否真的不重要?對此,谷文達認為:“其重要性不在于是否需要素描和色彩,需要或不需要不是游戲規則,而是個體的取向和選擇。”
從小處說,中國有眾多的美術學院,每個學院在教學上都會有所側重,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這也是一個藝術學院考生選擇的藝術之路。對于學校而言,是通過不同的側重培養出不拘一格的藝術人才。
但不管如何,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是完全沒有必要將西式素描與色彩作為必考項目的,相反,除了增加詩詞,還應增加整個傳統文化的底蘊的考查。
而對于油畫與設計等專業而言,則不可放棄素描。
此次,中國美院以整首詩詞為題,叫好者不少,但張偉平卻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已經啟動,中國畫深深蘊含著這一文化精髓,又是最易喚起人們情感的藝術形式之一,相信其運行軌道一定會得到糾偏。美院招生,應該少一些“華而不實”的套路。詩意的考題,確實能引發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但是否真的能夠考出考生的基本功和文化素質,是要打一個問號的。出題者的關注點應該著眼于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扎實的中國畫基礎能力(如勾皴擦染點),如果技法不過關,就急著表現“踏花歸來馬蹄香”的詩意,不是“附庸風雅”嗎?“踏花歸來馬蹄香”的詩意考題,出現背景是文化氛圍濃厚的宋代,面對的對象是考察“國家級”畫家,切不可不顧古今的不同社會背景,同日而語。
附:2017中國美術學院本科招生專業考試試題
招生專業:中國畫一
命題創作,2.5小時,滿分100分
題目:唐代劉長卿的《尋南溪常道士》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要求:一、根據詩意,結合你的繪畫經驗以及對全詩的理解,畫一張主題創作,題材(人物、景物、植物)自擬,表現形式不限,不得抄襲背默他人作品。
二、構圖比較完整、造型比較生動,表現技藝比較嫻熟,富有意境和想象力。
三、題跋必須抄錄全詩,注明時間、地點,不得署名,不鈐印,試卷豎式
四、考試結束后,試卷及畫稿必須全部上交,交卷時請將自己最滿意的一張放在最上面,作為評分依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