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確診破3億:新冠大流行何時走出“至暗時刻”?
截至北京時間1月7日12時,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已超過3億,距離累計感染人數達2億剛剛過去五個月。
2022年全球最大的不確定性系于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后的走向。不少專家認為,在奧密克戎變體出現后,新冠病毒已成為人類百年來遇到的最具傳染性的病毒。許多地方的人們注定又將度過一個艱難的寒冬。
一方面,今年的開局似乎更加艱難——新冠病例數正在許多國家史無前例地激增,迫使一些國家重回封鎖和嚴格的社會管制措施,大量企業和商業活動再受重創,學校開學延遲,醫療體系正在承受又一波重壓。
另一方面,新冠大流行的應對之策已與2020年初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隨著疫情進入三年,人們有理由感到疲憊、倦怠和氣餒。我們也更有理由抱有希望。今天我們有足夠的口罩,有更好的治療方法,有依然可以保護我們免得嚴重疾病的疫苗。
但作為一個社會整體,我們仍然沒有從過去兩年中汲取足夠的教訓。
一些公共衛生專家表示,消除新冠病毒是不可能的,它將與我們永遠同在。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確定我們的目標究竟是什么。世界必須找到一種將疫情保持在可接受水平的方法。
若按現在的疫情發展,在接下來的幾周到數月,全世界將經歷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的至暗時刻。許多國家將一個接一個經歷病例“超音速”激增的過程。我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需要住院治療,但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然后這一波疫情會像以往幾波一樣開始下降。數量巨大的感染者們會因此而產生免疫力,但是與此同時,也有成千上萬人將會死于這一波疫情。
新冠疫情會何時結束?即使像奧密克戎這樣的毒株出現,使得問題變得復雜,但或許我們應當開始思考:如果這種病毒不會消失,世界要如何學會與之共存?

美國一家醫院內救治的新冠病人。
新冠影響超1918大流感
“我已經放棄預測新冠大流行對未來的影響了。”哈佛大學醫學史和文化學教授戴維·瓊斯( David Jones)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說,“我真的不知道2022年該期待什么?!?/p>
2020年4月,瓊斯在彼時全球200萬人確診時告訴澎湃新聞,新冠疫情的規模是否會超過1918年的大流感仍有待觀察。
兩年后,他確定地表示,現在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新冠疫情將比1918年大流感對人類社會產生更持久的影響(即使大流感的總死亡率要高得多)。
1918年的大流感對全球大多數城市只影響了幾個月的時間。然而現在,全世界經歷新冠持續反復地侵襲已有兩年多。
新年伊始,美國再次陷入疫情暴發的漩渦。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顯示,1月4日全美報告了超過108萬新冠病例。這一數字創造了全球單個國家單日新增紀錄。
然而美國政府公布的這一病例數字尚不包括許多在家檢測呈陽性的個人結果,這意味著上述數字肯定顯著低估于真實情況。
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目前是這一波奧密克戎變體引發的疫情“震中”。過去一周,全世界各大洲的許多國家也都創下了疫情發生以來的病例激增新高。
世衛組織1月6日發布的最新報告稱,過去一周全球創紀錄新增950萬病例。其中英國單日新增最高達到22萬,法國超過33萬,意大利超過17萬。加拿大 、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以色列、泰國、日本,從歐洲到美洲再到亞洲許多國家紛紛刷新紀錄。其中在南亞人口大國印度,令人擔憂的新一波疫情“海嘯”跡象也已經開始出現。
新一波全球疫情海嘯來勢洶涌,但是一些專家認為,越來越驚人的新增病例數字正在逐漸失去意義,取而代之的是,人們應當將關注重點放在住院治療和重癥死亡人數是否會上升上。
不過關于后者的答案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仍不清晰。
在最早出現奧密克戎疫情的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NICD)的科恩(Cheryl Cohen)教授告訴澎湃新聞,南非這一波主要由奧密克戎引發的疫情中,患者住院的風險與此前的德爾塔毒株相比降低了80%,但一旦住院,患重癥的風險幾乎沒有區別。
根據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最新數據,目前有近12萬人因新冠住院治療,這是近4個月來美國住院人數首次超過10萬大關。去年此時,德爾塔變體導致的疫情最高峰期間,該國住院病例超過14.2萬人,仍是迄今為止的最高紀錄。
與此前不同的是,全美各州兒童住院人數在激增。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和衛生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上一周兒科住院人數創下了歷史新高,或與這一群體接種疫苗率低有關。
數據顯示,住院患者主要是未接種疫苗的人群。根據CDC的最新數據,未接種疫苗的成年人住院率高出約 8 倍,未接種疫苗的12至17 歲未成年人住院率高出約10倍。
好消息是,大部分病人的病情沒有此前疫情高峰時那么嚴重。重癥監護室(ICU)病房使用率有所降低,大多數患者也不需要呼吸機給氧。但大量病患的壓力仍然迫使醫院大規??s減非緊急手術和關閉其他病房,這對于新冠以外的病人持續產生嚴重影響。
在1月6日的新年首場記者會上,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指出,人們急于將奧密克戎變體視為“溫和”是一個“陷阱”——不能只看到大多數奧密克戎感染者癥狀較輕而忽略了另一面——因為一種較為溫和但傳染性更強的病毒迅速傳播,最終將會導致更多的人住院和死亡??茖W家仍未完全搞清楚,奧密克戎變體在感染未接種疫苗和沒有免疫力的人群時,是否在本質上毒性更弱。
事實是,在海嘯般涌來的新增病例浪潮下,即使奧密克戎變體導致的總體住院率低于德爾塔,住院人數仍然在激增,醫療體系很容易不堪重負。
這種情況已經在有著全世界最發達醫療體系的美國發生了。
美國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醫療系統在長期承受重壓下醫護人員的短缺。《大西洋雜志》的調查稱,在全美各地,成批的醫護人員紛紛辭職或病倒,給留下來的人帶來更多的工作。使得許多醫院處在崩潰的邊緣,使得他們無法提供哪怕是最基本的醫療服務。
同樣的情況歐洲也在發生。
最新官方數據顯示,英格蘭醫院現在有超過17000名新冠患者,尚低于去年冬季高峰時的4萬。法國有超過20000人住院,這一數字數周以來一直穩步上升。意大利有13000人住院(不包括重癥監護患者)。
目前尚不清楚,隨著奧密克戎感染更多年長、更脆弱的人群,住院人數是否會繼續大幅增加,或者新冠加強針疫苗大量的接種足以保護他們。
不過,接下來的4到6周將是迄今為止新冠大流行中最具挑戰性的時期,“超音速”般暴增的巨大病例數與日趨緊繃的醫療體系張力將受到嚴峻的考驗。

哥本哈根的兒童在疫情期間玩耍。
社會大缺工
在經歷了令人筋疲力盡的兩年之后,全世界的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迫切想要找到一種可以在新冠疫情下更正常生活的方法。
然而要找到這個平衡點的方法并不容易,因為新冠大流行已經達到了各種矛盾沖突最復雜的階段。
“隨著我們進入大流行的第三年,各種因素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復雜。在英國,一開始是緊急的、以臨床科學為主導的危機應對措施,現在已經與人們對封鎖疲勞的行為影響混在一起,再加上更廣泛的政治分歧——在優先應對疫情和優先發展經濟之間的選擇?!眰惗氐蹏砉W院免疫學教授丹尼·阿爾特曼(Danny Altmann)對澎湃新聞說。
阿爾特曼表示,他最擔心的是在學校里缺乏足夠的應對措施。隨著學校的復課學生回歸,可能會有更多的奧密克戎病例在青少年當中傳播。
這也是各國政策制定者和衛生當局一直關注的重點。
1月3日,新年后全美各地的學校復課引發了對疫情進一步蔓延的擔憂。
許多學校發現自己夾在害怕感染的老師和希望孩子上課的家長之間。本周,全美2700所學校延遲了開學的時間。而另一些學校則維持了原計劃。因為越來越多美國人認為,在學會與病毒共存的情況下繼續進行面對面的課程教學對孩子是最好的。
未來一段時間,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是,隨著感染人數呈指數級爆發增長,大量人群會病倒請假隔離,這將會造成接連不斷的用工緊張。高感染率和由此產生的工人短缺會給各行各業的雇主帶來沉重的負擔。
在剛剛過去的圣誕元旦假期,因為沒有足夠的員工,全球成千上萬的航班被取消;許多企業擱置了復工計劃;對已經屢受重創的服務業、旅游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這種情況在醫療領域最為嚴重。自疫情開始以來,世界各國的醫護人員已經因為長達兩年的疫情而疲憊不堪。如今,在奧密克戎變體迅速蔓延之際,越來越多醫院面臨嚴重的人手短缺。一位在美國的醫生表示,現在他們醫院基本上醫護人員每7天就要換一批“隔離”——因為染病而隔離(結束)的人再換下另外一批剛感染的。
同樣的問題在英國也已出現。英國NHS醫療系統和養老院護理運營部門正面嚴重人員短缺,超過90家老年人護理機構已宣布拉響“紅色警報?!?/p>
最終,由疫情導致的用工荒可能會進一步推高已經出現苗頭的全球通貨膨脹現象。這將為2022年的全球經濟前景再次籠罩上陰影。

新加坡民眾需要掃碼才能進入室內商業設施。
各國政府的復雜態度
嚴峻疫情之下,各國政府的反應和采取的措施不一。
在美國,疫情的激增促使當局修訂公衛措施。上周,美國CDC將建議的新冠患者自我隔離期從10天縮短到5天。但是這一修改受到許多公衛專家的批評,質疑CDC的這一改動究竟是出于科學原因還是社會層面的壓力?
美國各級政府官員的反應也不一。總統拜登在1月4日的演講中再次強調接種疫苗。剛剛宣誓就職的紐約市市長埃里克 · 亞當斯(Eric Adams)告訴感染率正在飆升的紐約市民們紐約將繼續“保持開放并且不會受危機控制”;而同為民主黨人的紐約州州長凱西 · 霍楚爾(Kathy Hochul)卻警告稱,“這個冬季將不好過?!?/p>
英國首相約翰遜本周表示,英國可以在不關停經濟不改變現有防疫措施的情況下熬過這一波奧密克戎感染。約翰遜說,他將堅持上個月在英格蘭推出的“B 計劃”——包括在公共交通和商店中戴口罩,但不限制聚會或關停企業。
但他也承認,“未來幾周將充滿挑戰,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世界各地,不可避免的事實是,某些服務將因員工缺勤而中斷?!?/p>
隨著病例不斷增加,不同國家選擇了不同的應對策略:意大利、法國、希臘和西班牙近期都報告了創紀錄的感染人數,但與之前不同,它們并沒有恢復嚴格的封鎖措施。在德國,盡管病例在迅速增加,政府表示希望讓盡可能多的人接種疫苗,而不是關停社會運轉。
全世界應對疫情反應走在最前列的以色列已經開始全國范圍內接種第四針疫苗。以色列政府1月3日表示,該國將從下周起恢復接納來自被認為中等風險國家的具有免疫力(接種疫苗或感染康復者)的外國人入境。這意味著去年11月底在奧密克戎變體出現時實施的旅行禁令已部分撤銷。
而另一些國家則仍保持收緊措施。荷蘭和奧地利仍然維持已經實施的封鎖措施并進一步加緊;日本的新冠疫情近日正在迅速擴大。日本首相岸田文雄4日表示,為應對可能到來的奧密克戎病毒感染者人數增加,政府將考慮取消奧密克戎病毒感染者必須住院治療的政策,一部分無癥狀和輕癥狀感染者將被要求居家觀察治療。
美國CDC主任瓦倫斯基 (Rochelle Walensky)最近的一番表態頗有代表性:“我們希望確保有一種機制可以讓我們在遵循科學防疫的同時安全地繼續保持社會運轉。奧密克戎變體雖然具有高度傳染性,但似乎不如以前的毒株嚴重。盡管有創紀錄的病例,但隨著住院率和死亡率降低,政府仍將努力保持經濟開放?!?/p>
以色列開放完成接種疫苗的旅客入境。
奧密克戎之后是什么?
疫情最終會結束,即使奧密克戎的出現正在使這場疫情何時結束的問題變得復雜化。
在未來的某一時刻,世界衛生組織在確定已經有足夠多的國家充分控制了新冠疫情——或者至少是控制住了住院和死亡人數的時候,將宣布全球大流行的正式結束。但是這個閾值會是多少目前還不清楚。
這個世界究竟能忍受多少新冠病例和死亡,最終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會變成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再是醫學問題。
許多專家認為,未來一個可能的情景是:在大流行后期,病毒會導致一些人感染,另一些人會有更嚴重的疾病,這取決于他們的整體健康狀況、疫苗接種狀況和之前的感染情況。病毒將會繼續發生突變,并且最終可能需要時不時更新以更好匹配新變異體的加強針疫苗。
最理想的情況是:有一天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只要在家里呆上兩到三天,然后就可以繼續工作生活。然而奧密克戎的到來是否會使得新冠病毒“流感化”?目前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以美國為例,新冠病毒在過去兩年多里奪走了80多萬人的生命,而流感病毒每年病亡的人數在12000到52000人之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仍太高。奧密克戎是否會改變這一趨勢仍有待觀察。
“新冠大流行疫情一直在變化,我們需要不斷重新評估宿主-病原體關系?,F在正進入一場漫長而緩慢的消耗戰,最終,隨著全世界達到足夠的疫苗覆蓋率,疫情將逐步結束。在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沒有人是安全的這一觀點至關重要。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未來可能出現更多新變體的可能性是真實的,但是病毒變異速度會逐漸減慢,并轉向更溫和的變體。”阿爾特曼對澎湃新聞說。
可以確定的是,新冠病毒不會神奇地消失。世衛組織緊急情況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博士在4日的記者會上稱那些猜測奧密克戎可能是最后一個新冠變體的想法是“一廂情愿”的,并警告說:“新冠病毒仍有很大的能量?!?/p>
世衛總干事譚德塞再次強調,如果疫苗不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公平普及,繼續泛濫的疫情孕育出下一個新的變體只是時間的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