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水與泥
原創 李銀河

本文圖片來源于影片《隱于書后》
有些俗語話糙理不糙,屬于民間智慧范疇。舉個例子。俗語說:有多少水和多少泥。這句話揭示了兩重道理:一,有多少水才能和出多少泥,和不出泥是因為水不夠多。二,有多少水才該和多少泥,水不多就不要強和泥。一是實然,二是應然。一是是怎樣,二是應怎樣。一影響實效,二影響心情。
從做事的效果看,一定是有多少能力才能做成多少事。一個有寫作才能的人才能寫作。寫作才能弱小的寫得差;寫作才能強大的寫得好;寫作天才寫出傳世之作。正好應了王爾德為寫作的分類:一般人以為文學有很多門類,王爾德卻說文學只有兩類,一類是寫得好的,一類是寫得糟的,而他自己是寫作天才,所以全世界的人直到今天還在讀他的小說。套用前述俗語,那個寫得好的就是水多的,他和出來的泥就多;那個寫得糟的就是缺水的,和不了多少泥;沒有寫作才能的等于沒有水,根本和不出泥,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有的人原來是有寫作才能的,后來枯竭了,就寫不出來了。那個年輕時寫出過《雷雨》《日出》的曹禺,晚年雖然發狠說出“我要寫出一個大東西才死”這樣的心愿,但最終也沒寫出來,凄涼死去,令人不勝唏噓。

從對心情的影響看,安于有多少水和多少泥的人容易得到好心情,沒有水強求和泥的人容易把心情搞壞。在每一個行當,人們的能力是一個光譜樣分布,在光譜低端的人要強行去做,不但事情做不成,還徒然把自己的心情搞壞,甚至陷入自信喪失精神崩潰的境地。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沒有藝術才能的人硬要去搞藝術,不但搞不成,搞不好,還會把自己搞崩潰,因為無論如何努力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受到人們的差評和嘲諷,把自己平白無故搞到生不如死的境地,悔不當初。如果根本沒有動過這個念頭,去做點別的,也許反倒活得好些。同做一件事,有才能的人可以事半功倍,無才能的人卻事倍功半,二者的心情無法相比。沒有水硬要和泥的人不但比不上有水和泥的人,從心情上看,連根本沒想去做、自始至終無所事事的人也比不上。人家雖然得不到成功的快樂,但是至少還落得一個心平氣和,沒有把自己搞到氣急敗壞萬念俱灰的境地。

有多少水和多少泥,短短一句糙話,其中卻包含了不少民間的哲理與智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