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辦案需要感同身受將心比心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
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一環。而人民對司法的期待,是實現公平正義,還要更好更快地實現公平正義。這樣的高期待,也給檢察官辦案提出了更嚴要求——不僅要公平公正辦案,更要人性化辦案。檢察官經常面對社會陰暗面,就容易對人性失去信心,或者說是耐心,就有可能機械地適用法律了事。而這與我們司法的初衷背道而馳。
我們用刑事法律的粗線條勾勒的這個世界,不經意之間就會改變別人的人生,因為人性和世界一樣都有一個灰度,都無法簡單地來評判。簡單地下結論,不僅是對人性沒有信心和耐心,也是一種不愿意用心、對他人人生可能造成影響的漫不經心態度。我之前主張的“你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既是一種提醒,也是在鞭策這種漫不經心,是主張一種“把別人當回事”的司法責任感和傾注情感的人性司法價值觀。我相信只要是人都會有尚未泯滅的人性,否則他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檢察官的責任就是挖掘、鼓勵這些人性,勸人向善。作為檢察官,我們實際上是用自己的人性點燃別人的人性,對此我們正是燃燈者。辦案時,我們要感同身受,將心比心。
這幾年,最高檢提出“法不能向不法讓步”“不放過不湊數”“少捕慎訴慎押”等檢察工作理念,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這種人性司法理念正在成為新時代的檢察共識和法治共識。我認為,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公眾對法治和檢察工作有了更高的期待。社會的聚焦點正在從冤錯案件,逐漸轉移到機械司法。公平正義的實現不僅是宏觀意義上的,而且是具體而微的;不再是粗線條的,而是精細化的。公平正義需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這份感受首先需要認真對待,要深入了解案件的處理對當事人可能造成的影響。其次,感受需要體會才能了解。體會作為人類情感是雙向的,只有你體會到他,他才能體會到你,只有當檢察官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著想、考慮的時候,當事人才能體會到司法的溫度。最后,有些犯罪存在一定的社會原因,尤其是在社會轉型發展時期更為集中,且容易引起共鳴。因此,當事人和公眾希望檢察機關對此有所理解和體諒。如果我們不顧這些社會問題,就很容易產生機械司法,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冰冷感。
二是檢察官對自身也有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檢察官對犯罪特殊性的了解、對犯罪起因的深層理解,以及對案件整體處理的綜合把握。還有人性洞察力,也就是司法不僅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的本質含義。能夠綜合自己的社會閱歷、經驗判斷和法律邏輯,洞悉犯罪的真實動機。還有倫理檢驗能力,就是通過常情常理常識去判斷法律邏輯的實質合理性。
三是新的共識正在逐漸形成。這種共鳴的產生除了公眾和自身的需求,還有法律職業共同體之間的相互期待。尤其是律師對司法權力能夠得到妥善行使的期待,司法官之間也期望對方更加合乎實質正義。圍繞這些期待,一些共識逐漸形成,包括人性與理性要相互結合,尤其是人性的倫理價值對理性的檢驗作用要充分發揮;在嚴格程序框架下要追求實質正義;要永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性,也就是永遠要有一顆柔軟的內心;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能以犧牲效果為代價等。這些共識并不是憑空臆想的,而是綜合當下法治訴求的結果,相對進行了系統化,經過共鳴得以確認而已。
(檢察日報 北京市檢察院檢察官劉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