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日本的石器時代:史前史及神話里的古代史

肯尼斯?韓歇爾 著 李忠晉 馬昕 譯
2017-02-26 17:41
來源:《日本小史》
? 私家歷史 >
字號

創造天皇的神:日本神話里的古代史

高天原產生許多神,高天原下面是一團漩渦狀的流體。這些神祇中的兩位,男神伊奘諾尊與女神伊奘冉尊,被派去將流體變成土地。伊奘諾尊將他的矛浸入流體中,從矛上滴下的水滴凝結成淤能基呂島(意為自然凝結成的島)。這兩位神祇降到島上,并居于此繁衍后代。

神祇生下許多后裔,不僅有從陰道出生的,還有從身體其他部位出生的,甚至也有從糞便中出生的。火神是從陰道出生的,而伊奘冉尊在生產時被燒死了。

她悲傷至極的丈夫伊奘諾尊來到黃泉,試圖把她帶回陽間。當伊奘諾尊看見她全身爬滿蛆蟲時,她感覺羞恥、憤怒,將他趕出黃泉。他在河流中洗滌陰間的污染時,若干神祇從他的衣服、眼睛及鼻子里出現。這些神包括天照大神與暴風雨海神素盞嗚尊(又名須佐之男)在內。

伊奘諾尊派天照大神(太陽女神)去高天原統治天上,派素盞嗚尊管理海洋。然而,素盞嗚尊胡作妄為,被逐出高天原。

天照大神

被逐出前,素盞嗚尊至高天原探望姐姐天照大神。在他的建議下,他們生了若干小孩,但兩位神祇為他的動機爭吵。素盞嗚尊便折磨姐姐天照大神。他摧毀她的田埂,在她宮殿的墻上涂抹糞便,并抓起一只剝了皮的野馬投向她的小織屋,野馬沖破了屋頂。天照大神退至洞穴里,整個世界陷入了黑暗。

《古事記》中的素盞嗚尊

其他神祇企圖引誘她出來。他們在樹上懸掛一面鏡子與一條珠寶項鏈。然后一位女神全裸跳舞,惹得其他神祇狂笑不已。天照大神聽見笑聲感覺好奇,便從洞穴里窺視,看見項鏈與鏡子,然后出來察看。眾神抓住她,用圓石頭塞住洞穴入口。此后,素盞嗚尊被逐離高天原。

他前往出云(現島根縣),在那里他經歷了種種奇遇。有一次,他殺了一只屢屢吞噬小孩的巨獸。巨獸有八條尾巴,他在其中一條尾巴上面找到一把劍,后來他把劍呈給姐姐天照大神作為悔改的象征。

劍、鏡子與珠寶目前仍是日本皇位的標志。

素盞嗚尊之子大國主命,因平定荒地有功,成為英雄。他的兄弟,甚至他的父親素盞嗚尊,因為嫉妒屢次陷害他。他們謀殺他若干次,但他每次都復活了。

大國主命的兒子們同意天照大神的要求,讓她的后代統治。天照大神的曾曾孫神武成為日本的第一位天皇。

神武天皇

日本的古代神話最早在7世紀晚期被記錄下來,最后在712年以《古事記》、720年以《日本書紀》形式出現。天武天皇(673—686年在位)下令進行神話編纂工作,確立王室是神的后裔的說法,如此王室的至高無上就合法化了。

奇怪的是,雖然有這樣的目標,神與凡人之間在行為、道德上或從創造角度來看,真正的區別并未被闡明。除了書中幾次提到但未解釋的神秘土人之外,神話中的人們似乎是神或半神半人的塵世的后裔,意思是說幾乎所有日本人都能聲稱是神的后裔。至少王室能聲稱是源自至高無上的天照大神,而不是源自墮落的素盞嗚尊。

這兩本史書作為史實記錄顯然是不可靠的。然而,對于謹慎的觀察家,它們仍然是理解古代日本的珍貴資料。

它們顯示出以天照大神家系為代表的皇室與另一以出云作為基地、由素盞嗚尊家系代表的敵對家族之間的沖突,該沖突因后者承認皇室的至高無上而告結束。這幾乎是真實事件的反映。然而,這些史書的政治色彩貶低了出云的重要性。1984年,大量青銅劍在出云被發現,總共358把,暗示出云對敵對權力的實際威脅。這個數目比日本其他地方發現的古劍的總數還多。

神話中許多事件的不尋常、特殊性,就像剝了皮的野馬事件,也強烈暗示實際的人物與事件。

殘忍似乎很普遍。有一次,大國主命的兄弟劈開一棵樹,用楔子頂住缺口,把他強行推入缺口,然后拿掉楔子,把他夾死了。也是基于純粹的惡意,這些兄弟騙一只受傷的野兔到鹽水中沐浴,然后躺著被風吹,身體因起泡而受苦。另一個故事描述一位王子用最鬼祟的方法,趁其兄正在大解時把他殺死,然后將其四肢扯下來丟棄。

世界其他地方的神話與古史中,并非沒有這樣的殘忍行為。但日本神話的獨特之處是避免做出善惡的道德判斷,某些行為被責備、懲罰,但沒有道德說教。舉例來說,素盞嗚尊只是因胡作妄為被驅逐,未被譴責為邪惡的。神祇與他們塵世的后代在道德水平上沒有區別。行為依據情況被接受或否定,不是依據任何明顯的普遍原則,這正是當今日本許多評論家評論行為的模式。這樣的行為顯然源遠流長。

日本最早的居民

無人確知日本列島上最早出現人類是在何時。有些學者聲稱50萬年前日本列島上就已出現人類,有些學者甚至預期將來能證明100萬年前就有人類出現在島上。雖然已知的日本最早人類化石僅僅溯自約3萬年前,目前一般學者接受的說法是約20萬年前日本列島上已出現人類。

直至冰河時代末期結束時,即大約15000年前,日本才借由若干陸橋與亞洲大陸連接在一起。這些陸橋是北方的庫頁島、西邊的對馬島,以及南方的琉球群島。換句話說,移居這個地區并不難。移民一撥一撥抵達,特別是約3萬年前從東亞和東南亞,接著是約14000年前來自東北亞的移民。

我們難以確切地描述舊石器時代的生活,其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海岸線目前大都深深地沒入水中。當時的海岸活動可能比現存的內陸遺址所顯示的多很多。

迄今浮現出來的圖像,基本上是隨著季節移動的一小群一小群的狩獵者和采集者。狩獵者的目標不僅有野豬、鹿,還有諸如象、野牛等大獵物,但在舊石器時代末期,這些獵物越來越少,原因是氣候變暖和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多的狩獵活動。采集者則尋找各類漿果和堅果。

舊石器時代群體由幾個大家庭構成,人口約20—150人。大家庭對于兒童的養育是很重要的,因為許多父母在30歲前就死了,許多孤兒需要成人之中較長壽者的保護。雖然人口不斷增加,但可能從未超過2萬人。

作為機動的獵人和采集者,大多數群體可能只有暫時的季節性住地。然而,在這一時代末期有些人群定居了下來。有了一定程度的專業化,并產生了交易。早在2萬年前,黑曜石(用來制作工具的火山玻璃)就被用于交易,范圍至少達150千米。幾乎可以肯定,這是以水路運輸,同時也顯示船很早就已被使用。

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包括宮城縣高森、栃木縣星野、長崎縣福井洞穴、東京都調布市附近的野川、群馬縣巖宿,以及沖繩縣港川。從港川挖出的生活在約17000年前、高155厘米的一具男性遺骸來判斷,日本舊石器時代的人依現代標準似乎塊頭較小,類似東亞其他地區舊石器時代的人。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考古學者一直傾向于依據《古事記》《日本書紀》等神話與史實混雜的古史來解釋考古發現,史前史知識的建立因此受到阻礙。史前史知識目前正在增加,但仍有許多有待被發現。目前甚至仍不清楚最早居民是智人還是較早期的直立人。

石器時代的狩獵者與采集者:繩文時代

約公元前13000年,日本出現陶器。它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陶器。它們也標志著繩文時代的開始,繩文的命名是因為陶器上大都印有繩子條紋的緣故。

陶器可能暗示著定居的生活方式。這一時期,定居的確有所增加,尤其是約公元前5000年以后。群體也擴大成為較大的部落社區。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繩文村落是在青森縣三內丸山,該村落從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持續繁榮了約1500年,占地約0.4平方千米,最鼎盛期居民可能多達500人。甚至有學者認為,日本可能是早期文明的一個搖籃。

繩文時代的陶器

定居也和農業有關。在森林中辟地、焚燒的原始農業,可能早在公元前5700年就在日本西部存在。1997年,在北海道美美發現的似乎是史前農作社區的遺址。此遺址溯自公元前4000年左右,是日本的真正農作最古老的遺址。本時期末,約公元前1000年,稻米連同粟、大麥從大陸引進日本西南部,但未廣泛種植。它們種植在旱田或沼澤地,而不是在水田。在這些作物引進之前,最重要的作物可能是紫蘇與稗草。

然而,盡管有陶器與偶爾的農作跡象,繩文人的生活仍然是以狩獵與采集為主,特別是在海岸。定居地通常是半永久性質的,在一定地區設基礎營地,約有12間住所。這些住所通常是坑屋,茅草屋頂延伸至地面。

內陸繩文人使用弓箭(和陶器大約同時期出現),大都狩獵野豬和鹿。有時,他們也吃各種動物,諸如蛙、獾、狼、西伯利亞獅,事實上這似乎是日本豐富動物系的全部。狗是本時期唯一的馴養動物。

許多繩文人居住在海岸,特別擅長利用海洋資源,從藻殼類至海洋魚類。繩文人非常能適應這種生活,特別是在這一時代后半期,他們的骸骨顯示出耳部保護結構的發展,有力地說明了他們定期且常常潛水。繩文人偏好居住海岸的原因是,約15000年前氣候暖化(切斷了陸橋),這也意味著海洋暖化與海洋資源的增加。如東京灣附近的橫須賀市夏島的大貝冢所證明的,幾千年來藻殼類成為主要食物來源。

約5000年前,氣候開始再度變冷,海平面下降,人們因此更多地利用內陸資源。盡管氣候尚冷,許多繩文人在約1000年內返回海岸。這顯示出他們保持著對海岸采集與漁獵生活的偏愛。

稻作在約3000年前被引進,可能是從中國經由朝鮮傳來的(朝鮮的稻作比日本略微早一些),但學者們對于傳來路線存在意見分歧。由于稻米和生活有極密切的關系,今日許多日本人認為遠古時代日本人就已種植稻米,但事實上日本是亞洲民族中最晚采用稻作的。

認為繩文時期是不變的單一整體是一種誤導,因為依據地區與時期的不同,這一時期中存在很大區別。地區差異清楚地反映了當地的條件,產生了像東北海岸以深海漁業作為中心的次文化。時期的不同不僅反映氣候的變暖與變冷,也反映新技術的發展。例如,麻布從約公元前5000年開始被制造,漆器從約公元前4000年開始被制造。

人口似乎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其原因常常不清楚。雖然學者估計不同,但只是“最佳猜測”而已,本時代開始時人口大約是2萬人,至約公元前5000年人口增至約10萬人,至約公元前3000年,盡管氣候變冷,人口仍然增加超過2倍,之后在本時代末再度回跌至約10萬人。此外,到這一階段,人口集中于北部與東北部,至于原因尚不清楚。

隨著時間推移的其他廣泛變遷包括對超自然的逐漸關注。這種關注帶來更加流行的巫術、新的埋葬儀禮、日本北部神秘的石圈,以及似乎有超自然意義的小雕像。某些地方的蛇雕像暗示著蛇崇拜。

宗教儀式重要性的增加,帶來了對儀式專業知識的需要。這也將有助于社會階層的分化。部落酋長連同較有能力的狩獵者、生產者,明顯比大多數人享有較高的地位。然而,關于繩文社會大抵是階層社會還是平等社會,學者們仍有爭論。

在繩文時代這么長的時期里,很可能有各式各樣的群體從不同地點移民進入日本,某種程度上增加了種族多樣化。陸橋的消失不意味著完全切斷和大陸的關系。舉例來說,有些人引進稻米。移民人數并不清楚,但可能不會很多,或至少體型不會很不一樣,因為似乎有一種可認出的“繩文型”。

繩文人就整體來說被描述為身材矮小。專家們提供的身高數字彼此不同,引起了混淆,但一般來說繩文男性在本時代后期身高大約為157厘米,女性約148厘米。他們的身高與約公元前400年到來并開啟新時代的彌生移民形成對比。彌生人大約比繩文人高3—4厘米,和20世紀初彌生人的現代日本人后裔沒什么差別。

除了身高相對矮小之外,繩文人體格健壯結實,他們有重骨骼、平腿骨及寬闊方臉。

事實上,繩文人很像今日北海道的阿伊努人。這并不令人驚奇,因為體質人類學者的研究已經證實阿伊努人無疑是繩文人的后裔。這使他們和其他主要島嶼的現代日本人不同,后者繼承彌生人的成分較多。不過,這是一個程度問題,日本43%的男性帶有與繩文人基因相關的Y染色體,在南部地區,這個數字是25%,在北部地區是60%。我們還不清楚他們究竟何時來到日本、究竟從何而來,但是阿伊努人作為日本原住民確實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阿伊努人實際上是日本原住民。許多世紀以來,彌生人后裔的現代日本人(在本背景下成為大和日本人)對此總是加以否認,把阿伊努人邊緣化,甚至予以忽視。盡管官方在20世紀90年代半正式地認可了阿伊努人的原住民地位,但是直到2008年6月6日,阿伊努人才完全在法律上獲得正式的認可。

我們在阿伊努人身上看見繩文人是日本的起源,但繩文時代的日本距離形成一個民族仍很遠。接下來的彌生時代將對日本國的形成有更大的貢獻。

新的開端:彌生時代

約公元前400年——根據一些學者的看法,或者可能甚至早至公元前1000年——外來移民強力入侵日本。

移民一撥接一撥從大陸抵達,他們在外形與文化上和繩文人相當不同。他們皮膚較白皙,身材較高,臉龐較窄。他們的文化包括青銅與鐵等技術,也更加依賴稻作。

對于這批移民潮的性質、規模甚至動機、起源,學者們的意見極為分歧。①盡管確切情況不詳,但清楚的是,新來者很可能最初抵達了九州西北部,并且徹底改變了日本的面貌。從遺傳學上看,現代日本54%的男性和66%的女性顯示出中國和朝鮮血統,這即是對這次移民潮的反映。在實物證據上,這個時期的朝鮮和中國手工制品均有發現。

1884年,東京彌生町首次發現一種無裝飾、帶紅色的新型陶器,并認定它不同于繩文陶器,學者們就以“彌生”命名這個新時代。這個名稱未能表達這個時代的活力,因為當時學者們還不了解該時代。

彌生時代總是被緊密地和稻作聯系在一起。起初,學者以為稻作是由新移民帶來的,但現在我們已知道那是過度簡單化的說法。更早的時候,稻作已被引進。然而,在彌生時代稻作才被大規模地推廣,特別是水田的種植,而且是在南部與西部,這清楚地反映了新來者的文化偏好。這將成為后來直至現今日本人的文化基礎。

如青銅與鐵的傳播一樣,稻作的傳播反映出移民可能的移動。至公元1世紀左右,稻作從西南部相當迅速地傳播至本州中部,但進一步向北傳播則較緩慢。雖然稻作、青銅及鐵從早期階段就已存在于北部,但并未被大規模采用,而北部直至8世紀,甚至更晚仍停留在繩文階段。簡言之,北部與南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今日北海道阿伊努人的存在仍象征著該差異。

日本出產有限的金屬礦,因此金屬用具一般和高地位有關。然而,持有金屬的“象征地位的物品”并不是當時社會愈來愈階層化的唯一因素。如同大多數的農業發展一樣,稻作引起社會內部資源基礎的縮小,使社會精英較容易控制社會資源。稻作也導致較永久的定居、較廣泛的領土確認,以及保衛且擴大邊界的需要,特別是當人口增至約200萬時。戰爭隨之增加,持有金屬武器加上有能力號召戰士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升。當然,部落之間戰爭愈來愈頻繁,使得各部落依據戰斗勝負而排列等級。

在這愈來愈階層化的世界,奴役很常見。低階者在路上遇見高階者時退至路旁并鞠躬讓后者通過——這種習俗延至19世紀。階層由頭銜來區分,高階男子有四五個妻子,較低階的男子也有兩三個妻子。

加速階層化的另一個因素是財富,特別是經商帶來的財富。有些部落夠幸運,在他們的領地內有金屬資源。有些部落因新技術的發展獲利,例如約公元1世紀起在九州生產的絲綢。玻璃技術與冶金也有所發展。產品多樣化導致交易增加,包括與大陸之間的交易以及列島內的交易,而且每一個區域都有一個市場。愛知縣朝日,就是一個這樣的交易中心,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彌生定居地遺址中最大的,占地約0.8平方千米,而典型的定居地介于0.02—0.28平方千米之間。

部落之間的戰爭、精英的出現及控制資源的競爭,導致政治化程度不斷加深。許多部落首長與鄰近的部落締結同盟,組成了無數的小王國。

唐代寧波開往長崎的船只

對于這些小王國的知識,如同我們對于彌生時代的了解,大都來自中國文獻。有關日本的最早文字記載,從大約公元82年成書的《漢書》里可以找到。《漢書?地理志》提到由100個王國組成的倭地(早期中國史書稱日本為“倭”),倭人定期攜貢物來漢朝在朝鮮的領地樂浪郡(建立于公元前108年)朝貢。較詳細的描述可以在公元297年成書的《三國志?魏書》里找到,《魏書?東夷傳》也記載了當時的朝鮮、中國的東北地區。

《魏書》描寫魏使臣在公元240年訪倭地,對100個倭國中最強大的邪馬臺國描寫得最為詳細。邪馬臺國由一個未婚的巫術女王卑彌呼統治。她是一個在多年戰爭后獲得權力、“事鬼道能惑眾”的謎樣人物。她定居在城堡里,由100名男子守衛,1000名婢女、1名男子服侍。她通過這名男侍和外界溝通。她關切靈界的事,把統治的行政事務交給其弟。

依照至少公元57年以來有些倭國統治者遵守的習慣,卑彌呼在238年派遣朝貢團來魏。結果,像那些倭國統治者一樣,她的統治地位獲得魏的承認。然而,和其他倭國統治者不一樣的是,她似乎被承認為整個倭地的統治者,而不僅是倭地之中一個王國的統治者而已。她也獲得魏帝贈送的禮物,包括衣料、珠寶及鏡子。她送給魏帝的禮物包括奴隸、衣料及朱砂。

依據《倭人傳》,卑彌呼死于248年,享年65歲,下葬時有100名奴婢陪葬。她死后立一名男性為王,但民眾拒絕服從,邪馬臺國陷于大亂,統治者重新協議,立卑彌呼宗女,13歲的壹與為王,國漸安定。

邪馬臺國是當時日本的權力中心,其他大多數倭國都效忠它。邪馬臺國究竟位于何處,一直是學者爭論的焦點。對《倭人傳》的描述有極為不同的解釋。大多數學者認為,邪馬臺(Yamatai)就是幾百年后在奈良盆地出現的日本第一個國家大和(Yamato)朝廷,但有些學者則認為邪馬臺國位于北九州。

《魏書》與其他中國文獻有關倭地的描述,乃是彌生時代與較早時代之間的一大差別——從史前史轉變成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這個時代本身是短時期內發生巨變的時代。這一時期,人們從狩獵者、采集者變成耕種者,使用的工具從石器變成金屬工具。居所固定,社會明顯階層化。這些變革是社會、政治統一體成為國家的經濟、技術基礎。

(本文摘自肯尼斯?韓歇爾著《日本小史》,后浪出版公司,2016年12月。澎湃新聞經出版社授權發布,標題為編者所擬。)

    校對:張亮亮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个旧市| 惠州市| 玉林市| 建瓯市| 木里| 井冈山市| 南川市| 延安市| 山阳县| 关岭| 故城县| 六枝特区| 兴和县| 拜泉县| 昔阳县| 格尔木市| 江城| 阳春市| 泰安市| 新乡市| 大埔区| 昭苏县| 湘阴县| 长岭县| 乳源| 独山县| 穆棱市| 镇安县| 高唐县| 柳河县| 东光县| 根河市| 普格县| 三门县| 蓝田县| 仪陇县| 宁武县| 潼南县| 靖远县| 上蔡县| 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