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個碳市場履約期結束,114個交易日成交76億元
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個履約期結束,全年碳排放配額(CEA)成交量累計1.79億噸,成交額累計76.61億元。當天收盤價54.22元/噸,較首日開盤價上漲12.96%,超過半數重點排放單位參與了市場交易。

全國碳市場成交量及成交價格情況(2021年7月16日-12月31日)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簡稱,上海環交所)數據顯示,自2021年7月16日啟動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運行114個交易日,其中,掛牌協議交易累計成交量3,077.46萬噸,累計成交額14.51億元,大宗協議交易累計成交量14,801.48萬噸,累計成交額62.10億元。
自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日均成交量為125.573萬噸,是歐盟現貨二級市場的22倍,韓國現貨二級市場的53倍。
相關人士表示,隨著第一個履約期截止,全國碳市場或將短暫回歸冷清,成交量將回落。但在邁向碳中和過程中,配額總量勢必會逐年收縮,未來金融機構和個人等參與主體的擴大將帶來更活躍的市場。
2020年12月31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從202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
2021年10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清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確保2021年12月15日17時前本行政區域95%的重點排放單位完成履約,12月31日17時前全部重點排放單位完成履約。
據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家電投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浙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石化等企業已經完成了首次碳排放配額清繳履約。
2021年是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履約工作涉及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目前,全國碳市場僅納入發電企業,結構較為單一。2021年12月5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簡稱,上海環交所)董事長賴曉明在廣州舉辦的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8屆全球年會上表示,現已有計劃在明年將有色冶煉和建材行業納入國內碳市場交易,市場覆蓋面不斷擴大。
上海環交所全國碳市場運營中心副主任樊東星表示,碳交易是基于總量控制與交易制度(cap and trade),政府在確定碳排放總量目標、并對碳排放配額進行分配后,企業之間以碳排放配額為標的進行交易,一年之后政府組織第三方核查機構核查企業實際排放量,最終企業以實際排放量數為準,向政府清繳上年度的碳排放配額。
上海環交所總經理劉杰表示,“我們正與主管部門積極溝通,爭取盡快把符合要求的投資機構納入全國碳市場。”
2021年12月15日,上海環交所與光大銀行達成戰略合作,擬加強綠色金融領域全方位合作,推動金融市場與碳市場的合作與聯動發展。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但市場亟需專業的碳交易服務咨詢公司,以及建立完善的碳交易金融環境,提高市場流動性和交易規模、碳定價能力與定價效率,推動全國碳市場更健康、蓬勃地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