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年味︱豫西特色:蒸“燈饃”,既能當燈盞還能偷來吃

張生麗
2017-02-02 09:42
全球智庫 >
字號

臘月里的年味兒叫“忙斷腿”

故鄉的年味兒,最初是來自于哪里呢?我想是那一碗熱騰騰、軟糯滋養的臘八粥吧。“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吃了臘八飯”,鄉親們就要著手準備年貨了。

緊接著,便是“二十三,過小年”。

祭灶用的麥芽糖,酥脆筋道;發面炕制的“火燒”,焦香燙手。把這些好吃的供奉給灶王爺、灶王奶奶,祈求他們“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吃了麥芽糖和火燒,想必到了玉皇大帝那里,嘴巴也甜蜜蜜。

過了小年,村里有磨豆腐的、有殺豬、殺雞的,年味兒里夾雜著豆子的清香、肥豬們聲嘶力竭的嚎叫聲和雞血飛濺的腥熱,越發的足。

等待過年,塵煙四起。女孩子們忙著從大公雞的身上,拔下蘆花羽毛,做成毽子;男孩子們有的推著銅箍到處跑,有的拿著彈弓,瞄準著光禿禿的樹枝上饑餓的小鳥。

人和萬物,都在忙碌中期待著那些滋養自己的美食和美滿。就連清理雞窩、掏豬圈收拾起的農家肥,也要趁年前挑到麥田里,圍在麥苗根處,給土壤施肥。

當然,總有些人趕不上置辦年貨的“趟兒”,那就只好在年前的最后一個“懶漢集市”,一股腦兒地把年貨置辦齊全。

不過,一般去趕“懶漢集”的人家,都不是勤勞富裕的小康之家,往往是生活過不到人前、好逸惡勞的莊戶人。所以,趕“懶漢集”的人,都是低著頭偷偷地去、躲著人快快地回。

文青父親勾勒全村人的年

年味兒越來越近,在外地工作的父親也回來了。

每次回來,父親從不空手。有分發給孩子的糖果,有孝敬爺奶的煙酒,還有一卷舊報紙卷著的幾枝臘梅,插在屋里的汝瓷花瓶中,馨香淡雅地點綴土坯屋里的新年。

父親小時候讀過兩年私塾,骨子里傳承了舊時文人的風雅。喜詩詞、善書法的父親回來后,就開始忙著寫對聯了。趁陽光明媚時,將吃飯用的小方桌搬到院子里,硯墨、裁紙。我拉著對聯的一頭,父親提筆書寫。

父親書寫的春聯,周全細致,門前屋后,總有適合貼的吉慶話兒。門后“謹慎門戶”;臥室“小心燈火”;米缸上“五谷豐登”;豬圈“六畜興旺”;就連雞窩也有“雄雞一唱天下白”。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父親在堂屋貼的“芝蘭之室”四個字,梅花的幽香在房間彌漫,團圓的幸福充溢在心間。

父親寫得高興了,還會亮出絕招:裁幾張正方形的對聯紙,菱形擺放,然后毛筆沾滿濃墨,一筆而就,一個拄著拐杖、高額長髯壽星圖似的“福”字便躍然紙上。

父親的文采和書法,讓幼小的我崇拜得不得了。看著父親的作品走進鄉鄰們的家變作神圣的祝福,那種自豪和喜悅,讓年幼的我難以言表。

可惜,我沒有學會。

小孩子的年味兒在于“紅包”

年味兒,就這樣被紅彤彤、熱鬧鬧地貼在千家萬戶的門楣上,整個村莊煥然一新。

貼好對聯,能干的主婦們將一鍋鍋熱氣騰騰的饅頭、棗花饃端出廚房,整齊的碼放在堂屋的簸籮里。油炸的丸子、酥肉、豆腐、扣碗等美食,飄散著誘人的香氣,這些都是要吃到出正月的。講究的人家,還要備齊多少條“腿”,雞鴨魚、豬牛羊,樣樣不能少。

除夕這天,還要抽空到山坡上,采摘一些新鮮的柏樹枝葉,夜晚在院子里點燃,用火光和松香,祛除晦氣,迎來好運。放過鞭炮、吃過餃子,就要熬夜守歲。那時候,還沒有電視,一家人圍坐在火爐前,吃著花生零食,聽著收音機,聊一年的收成。

重視教育的父親,會要我們兄妹挨個講一講自己的學習成績,做個小小的總結和來年規劃。我們爭先恐后地向父親匯報,并期待熟睡后,父親悄悄塞在我們枕頭下面的“壓歲錢”。

夜深了,不時有幾聲響亮的鞭炮聲炸開冬夜的黑暗,吹響迎春的號角。在這安寧溫暖的期盼中,年味兒深深地沉浸到我的夢中。

大年初一早上,村莊是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醒來的。

翻出枕頭下面的“紅包”,穿上媽媽放在床頭的新衣服,啊!又長大一歲。

我們麻利地從床上起來,顧不上細品空氣中彌漫的硝煙味或是飯香,爭先恐后地跑到院子里那棵大椿樹的身邊,抱著粗壯的樹干,口中念念有詞地說著祈求長高的童謠:

椿樹椿樹你為王,

你長粗來我長長。

你長粗了做掛梁,

我長大了穿衣裳。

大年初一有很多禁忌,比如早上不能睡懶覺。大人說,只有勤快的孩子,才能受到上天的眷顧,交到來年的好運。也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動剪刀針線……如此,年味兒里也有了些小小的拘束和不自由呢。

抱過椿樹,許下愿望,早起的孩子們,像一群嘰嘰喳喳的小鳥,成群結隊地滿村飛跑撿拾尚未炸開的鞭炮。

香點燃炮竹,炸開小小的驚喜和歡樂;或者剝開炮仗里的火藥,積攢聚攏成一小堆,變做一個個小小的煙花,那份開心和喜悅,簡直比神舟飛船升空還美妙。年味兒在這鞭炮燃放后的煙霧繚繞中,嗆鼻沖人、紅火喧鬧。

豫西特有的年味兒時光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太匆匆。一眨眼就到了大年初五,“破五”也是個重要的日子。黎明早起,放鞭炮、迎財神、“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

一年365,難得農閑的鄉民,還是要讓濃濃的年味兒彌漫到正月十五、十六。

在豫西農村,流傳著正月十三迎接“香娘娘”的風俗。據說迎了“香娘娘”,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家家戶戶將小米浸泡后撈出,晾曬碾磨做成米粉,再用細籮過濾,在里面攪拌進白芝麻、黑芝麻和切成碎粒兒的油炸豆干,放在鐵鍋中炒成茶面。炒好的茶面,可以加水做成茶面糊糊。于是,家家戶戶又飄出了噴香的年味兒。

“正月十三粉茶面,正月十四蒸饃饃。”年前蒸的饅頭,到這時候,吃的差不多了,所以這時得再蒸鍋饃饃。這時蒸饃饃的花樣兒也比年前多。

第一鍋蒸豆包饃,第二鍋蒸麥谷堆。

麥谷堆就是在蒸好的豆包上加一個麥堆形狀的面團,把豆饃包起來再上籠蒸熟,然后出籠再依次包第二遍、第三遍,最后將麥谷堆的最頂端,用兩條面辮子交叉結成十字形狀,用刀劃出一道圖案,安上紅棗,面辮子下端用剪子絞成麥穗形狀,再放鍋里蒸熟。

這樣蒸出來的大饃,足足有一口大鍋的直徑,然后按照這樣的做法,再蒸一個麥莊子。麥谷堆和麥莊子,又大又壯觀,供起在堂屋,全家慢慢分享著吃。

蒸完大饃,還要給孩子們蒸小兔子饃、小老鼠饃、小刺猬饃。

巧手的媽媽,將面團捏成各種小動物的造型。用紅胭脂及各種谷物做成小動物們的眼睛嘴巴,拿小剪刀剪出小動物的耳朵和身上的刺兒,栩栩如生,孩子們都爭搶著吃。

接下來就該用玉米面蒸燈盞了。

這燈盞做得比饅頭略小,形狀各異,有十二生肖燈,也有十二月花燈。每盞燈上面,都要捏出來個一寸深淺的凹陷,蒸好晾涼后,注上香油,再泡進去一根麥秸稈裹著棉線的燈芯。

燈盞要在正月十四晚上點兩天,放置在廚房灶王爺牌位前、堂屋條案上和大門兩邊的石墩上。到了正月十六,可以撤下吃掉。

按照民俗,這燈盞是可以偷的,偷到的燈盞要趕緊咬一口,開春身強體健、不害瘟疫。所以,小孩子們滿村跑著,看誰家的燈盞做得最漂亮,就偷來咬一口,放在自家門口。怕自家燈盞被偷走的孩子,就會蹲守在家門口看護燈盞。

那時候的農村,沒有電燈,在黑夜里,家家戶戶門口,閃爍著燈盞的火光,搖曳著一路昏黃的溫暖。直到現在,那燈盞的火苗,還閃爍在我心間。

到了正月十五,年味兒到了最后喧囂的時刻,蕩秋千、放社火、打鐵花、舞龍舞獅、旱船高蹺,令人目不暇接。

接下來“游十六”,大姑娘小媳婦打扮得花枝招展,串門走親,謂之“游春”。

游了春,這年味兒就漸漸淡去了,很快便是“九九艷陽天”。民諺說: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農閑過完,年味兒也該收起來,準備春耕大忙。

故鄉的年味兒,就是這樣一年年地刻進記憶,滋養了我們。長大后,無論走多遠,故鄉,永遠是我最初美好記憶形成的地方。

生活在遠離故鄉的都市多年,相比從前,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果說現在過年,缺少了從前的味道和樂趣,那改變和消減的,一定不僅僅是“年味兒”。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豫記”(yjhltxdjm),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兴市| 石狮市| 文山县| 噶尔县| 绿春县| 怀宁县| 五家渠市| 汨罗市| 岳阳市| 全南县| 广州市| 巴南区| 苍溪县| 隆昌县| 临颍县| 南漳县| 南雄市| 来安县| 行唐县| 双桥区| 磐安县| 巢湖市| 杨浦区| 绥滨县| 静乐县| 满洲里市| 平遥县| 望都县| 澎湖县| 琼结县| 洪洞县| 茂名市| 西城区| 洛隆县| 敦煌市| 微博| 潍坊市| 新化县| 定结县| 大余县| 通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