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敏家》:母女之間的愛和怨
原創 李娜yuer 娜姐的光影筆記 收錄于話題#生活/隨筆/雜談 56 個 #電影/劇集/書 141 個

01
《小敏家》追到現在,除了喜歡看周迅的穿搭,最觸動我的,就是劇中呈現的“母女關系”。
我發現,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理想式的關系,尤其是母女之間,總是“愛”和“怨”交織在一起的。但這種“愛”和“怨”,又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深的羈絆。
劇中,小敏和媽媽王素敏的相處,大部分時間其實是和氣的,彼此之間甚至保持著一種邊界感和客氣。王素敏想要去住養老院,小心翼翼地和小敏商量,也小心翼翼地流露著她的孤獨——她白天一個人在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而到了晚上小敏下班,她看到女兒那么累,又不忍心找她陪自己聊天。
小敏很快共情到了母親的處境,支持她去養老院住,并且一再強調,如果住得不舒服就回來。
沒有以孝順為名的捆綁,也沒有以親情為由的控制,在這個小片段里,我看到一種情感上的“克制”:我愛你,也擔心你,甚至會責怪自己做得不夠好,但是我支持你的決定。
這種克制,其實是一種深愛。

她們之間當然也有“怨”。
最激烈的一次爭吵,王素敏氣到買火車票回老家,而她們彼此心里都是委屈的。
小敏的委屈在于,她當年的婚姻是媽媽強勢做主的,后來丈夫變得濫賭成性,她要離婚,媽媽卻把結婚證藏起來。她認為自己婚姻的不幸,媽媽是有責任的。
王素敏也委屈,她覺得自己當年為女兒找的結婚對象,是條件最好的,誰能想到他后來變成那樣呢?而且,她多年來幫女兒帶孩子,到了北京也是每天做家務,付出很多,卻落得埋怨,當然委屈。
02
劇中另一對母女,李萍和陳佳佳,彼此之間的“怨”更深。
李萍離婚再嫁,總覺得對不起女兒,于是在物質上盡全力補償,并且為她的前途殫精竭慮,早早規劃好出國的路。
而陳佳佳對媽媽總是充滿怨恨,覺得她自私,控制欲強……直到一次吵架,李萍好不容易懷上的孩子,流產了。并且她沒有因此責怪女兒,更是在丈夫的追責之下,全力袒護女兒。
從此陳佳佳似乎有了改變,不再活在對母親的怨恨和對抗中,她變得更能理解母親也有自身的局限和苦衷。

當女兒感受到母親的愛,一定會回饋愛。
后來的佳佳變成一個sweet的女兒,在李萍遭遇丈夫破產和出軌的雙重打擊之后,給予她很多理解和支持。
我看到母女之間那種天然的愛,以及在經歷世事滄桑之后,更深的包容和理解。
03
我也怨過我媽。
不是怨她對我不好,而是覺得她為家庭付出太多,怨她的軟弱和固執,對自己造成了傷害,也帶給我很多心理陰影。
20多歲的那些年,可能是我最膨脹的時期,覺得自己受過高等教育,見識了很多大世面,看待自己的家人,總是充滿傲慢和挑剔。
直到我自己經歷一些挫折,明白很多事并不是個人力量可以掌控,也懂得了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局限和無奈之后,那些“怨”才變成了一種溫柔和理解。
同時我也很愛我媽。
我總是會心疼她,希望我可以盡力彌補她人生的遺憾。我自學中醫,有一個很大的驅動力,就是想調理好我媽的慢性病,讓她變得更健康和快樂一點。
中間經歷了一些誤解和不快,后來我發現這也是我自己的一種執念——我總是覺得,無法報答她對我的愛,讓我覺得非常挫敗和難過。
可是,這世間的母愛,或許從沒要求過回報吧。

昨天和群里的小伙伴聊天,更加堅定了我的一個想法,那就是:哪怕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只能承擔各自的命運。
所以少一點執念和寄望,也許更輕松愉快一點。
我過去曾傲慢地想,如果我做了母親,一定會很優秀,很完美。現在我為自己的傲慢無知感到羞愧。
有時候回想童年的生活,在那樣困頓匱乏的歲月里,我媽能夠一直保持著對生活的樂觀,對人對事的善良和正念,以及對我的正向引導和教育,我就覺得她非常非常了不起了。換做我,真的未必能做到。
未來我也會成為一個母親。
我還不知道會怎樣和孩子相處,但我確定的是,我們之間也一定會有很多的愛和怨,苦澀與甜蜜。我的焦慮和擔憂,以及不被理解,一定不比我媽少。但無論如何,母女一場,都是這一世最深刻的緣分了吧。
點個“在看”,就當鼓勵我了~
PS,
1,今天是2021年最后一天啦,祝大家新年快樂!
2,這一年最讓我受益的,就是自學了中醫。推薦一下小白入門級中醫科普類書:徐文兵,懶兔子,羅大倫的書都可以先看看,還有喜馬拉雅上的相關課程都不錯哦。另外,如果是想要深入學習經方,可以看倪海廈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解讀,網上就可以搜到教學視頻。
3,這一年讀過的,比較喜歡的文學類作品,也推薦幾本書給你們,僅供消遣:
村上春樹《第一人稱單數》
揚.馬特爾《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契訶夫《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集》
黃利群《海邊的房間》
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
楊本芬《秋園》《浮木》
梁再冰口述《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父親母親》
何大草《春山:王維的盛唐與寂滅》
慶山《一切境》
苗煒《讓我去那花花世界》《文學體驗三十講》
原標題:《《小敏家》:母女之間的愛和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