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書評︱林行止雞年說雞:今日世上有兩百億只雞

雞可能不是人類最先飼養的家禽,卻肯定是現在數量最多,比貓、狗、豬、牛、羊和鴨、鵝的總和還多的家禽,粗略的統計顯示,在本世紀任何一年,圈養在農場雞棚及草地內的雞大約有兩百億只,那等于說,不分男女老幼種族共七十三億左右的世人,每人可分得三只雞。不過,這不是說人人有雞,因為地理環境或環保因素,令世上有些地區沒有雞。梵蒂岡便是無雞之“國”,以該地沒有超市,更無肉店,當然沒有養雞場,教宗和一眾神職人員要吃雞肉,廚人只好去羅馬入貨。另一個無雞之地是南極洲,雖然其氣象觀察站元旦聚餐例有烤雞翼,但國際協定書明“生雞不能進口”,這是防范該地企鵝受雞瘟感染的最徹底做法。除此二地,雞真是無處不在,美國太空總署甚至有意把它送上火星,以看看雞能否經得起大約兩年“旅程”的折騰!
雞所以到處可見,主要是易生養、美味可口、具很高營養價值且具藥效即非常實用有以致之。毋庸多說,有這么多優點,人類不爭相飼養才是怪事。美國第一代經濟學家亨利·佐治(Henry George,1839—1887)說得好:“大嘴鷹(Jayhawk,小說家筆下的巨鳥)和人都喜歡食雞肉,但鷹多雞少而人眾雞多!”
這怎么說呢?這是說食雞的鷹多了,雞的數量自然萎縮;同樣嗜雞的人多了,對雞的需求上升,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養雞者日多,結果便成今日世上隨時有兩百億只雞的旺象。順便一提,亨利·佐治是個很“有趣”的人物,少年時游蕩無心向學,稍長當記者、做編輯,再后成為社會運動家(社工),最終躋身政壇為政客;他于1879年出版近六百頁的政治經濟學厚著《進步和貧困》(Progress and Poverty),把貧困的根源完全推到土地價格被炒高頭上,因此他建議應對土地課以重稅(甚且沒收歸公),惟有如此,才能恢復“民主主義的平等進而促致經濟繁榮……”(愛因斯坦、邱吉爾、托爾斯泰和孫中山先生都予好評)。佐治百余年前已看出造成貧富兩極的其中一項重要因素,但現今這種情況遠較當年嚴重!學者看準問題在哪,但惟其理論對問題的解決毫無用處,于茲是個顯例。

世上人人食雞,不過,飲食習慣各有不同,對雞的需求互異。據美國作家羅拉(A. Lawler)在《為何環球處處雞?》(Why Did the Chicken Cross the World? – the Epic Saga of the Bird that Powers Civilization)的說法,中國人嗜雞腳、俄國人愛雞腿、西班牙人喜雞翼、土耳其人對“扶翅”(“副胵”,家禽內臟的統稱)著迷、荷蘭人善煲雞骨湯,而英美人則非雞胸肉(白肉)不吃。這種說法當然十分籠統,極不周延,遠的不說,中國人雖然雞的什么部位都吃,而且烹調之法各有巧妙,我們當然吃雞腳(六十年代以前的英國,七十年代以前的加拿大,雞腳均免費送給華人),但與有蹼的鵝掌鴨掌被視為珍饈不同,亦稱“鳳爪”的雞腳只宜“煲湯”或作為上不了大臺的小食。羅拉顯然是憑耳食——可能聽唐人街老人之言——而如是寫。無論如何,世人對全雞都有食興,不然家雞的數量之多不會媲美天文數字!
一般說法是雞源于東南亞森林,沿湄公河傳至中國……不過,“歷史敘事”,平鋪直敘,不寫也罷,筆者只選擇這本書有關東南亞(中國)雞傳入英國的“傳奇”細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