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味︱大連民俗:剪貼彩、供宗譜、豎燈籠
大連人以山東移民為主,在文化上融合了齊魯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形成了具有遼南特色的年俗文化。過年除了貼春聯、貼門神、守歲、拜年等傳統習俗之外,民間還流行貼彩、供宗譜、豎燈籠桿、點屬相燈、拜燈官、舞龍燈、放海燈等獨特習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年俗文化。
遼南剪紙和年畫在全國頗有影響,2008年6月,莊河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大連剪紙的代表。此外,瓦房店東崗剪紙、金州剪紙、大黑山剪紙、普蘭店剪紙也都各具特色。莊河、金州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莊河的“墻壁畫”、“農民版畫”等都曾經風行一時。

貼彩在大連有些地方也叫“掛貼”,“掛貼”到底是名詞還是動詞,我一直沒有弄清楚。據說這一習俗來自山東,早期的掛貼是用紅、綠、黃、藍、紫五色紙摞在一起,用刀鑿刻出來的鏤空圖案,包括方孔錢紋、萬字紋、方勝以及吉祥文字等。
掛貼古稱“彩勝”、“幡勝”,在山東則有“過門箋”、“過門彩”、“掛錢”、“門錢”、“吊千兒”等多種稱呼,河北、天津等地則稱之為“吊錢”。“過門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里面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相傳這種習俗在明清時期就已非常盛行。

掛貼的數量通常為單數,一般在門框上貼五張,有“五谷豐登”、“五福臨門”之意,五種顏色的排列次序因地而異。窗框上一般貼三張。過去生活困難時,也有門框上貼三張、窗框上貼一張的。在掛貼的上面通常還要貼一張橫批。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的掛貼多為機器刻制,有已經不再鏤空,上面印有“福”字,下面做成穗狀。材料有紙、布等多種。
我在旅順、莊河、復州城、東關街等地,看到的多是這種掛貼。在旅順的太陽溝地區,有些人家除了貼彩之外,還要在門框上面掛一塊紅布,并在大門及門把手上也系上紅布條,看上去非常喜慶。

相傳貼彩的習俗跟姜子牙的老婆有關。姜子牙自幼貧困,當過屠夫,開過飯館,做過小買賣,但都一事無成,到了72歲才討到68歲的馬氏為妻。沒過多久,馬氏就跟他離婚了。直到后來遇到周文王,姜子牙才得到大展抱負的機會。
后來姜太公封神時,馬氏也來討封,姜太公不堪其擾,就封其為“窮神”,并對她說:“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從此,老百姓每逢過春節,家家都貼“福”字,以驅窮神。在有些地方,也把姜子牙視為窮神,過年的時候連他也一起防著。

姜太公怕馬氏過年時到處亂闖,給別人帶來晦氣,就規定她只能去富貴人家,如果誰家門臉破敗,就不準她進去。人們知道了這件事后,就紛紛把破布爛麻掛在門頭上,以阻攔窮神進入家門。
后來覺得大過年的掛這些東西不雅觀,就用整塊布、整張紙剪成穗狀代替,慢慢就發展成了門箋。到了大年初六,家中主婦要把節日期間積存的垃圾扔出去,稱之為送窮鬼,門箋也摘下來同時扔出去,叫做送窮神。


此外,莊河春節期間還有豎燈籠桿的習俗。據說這一習俗由來已久,過去過年不論家里窮富,在進入臘月之后都要在自家門前豎上一根燈籠桿。燈籠桿豎得越高越好,過去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從山里拉回一棵完整的小松樹,上面帶著樹頭。家里沒有松樹的,也會在燈籠桿上捆上些松枝裝飾一下。

到了三十晚上,把點上蠟燭的大燈籠點用繩慢慢拉上天空,院子里頓時變得亮堂起來,顯得非常喜慶,從除夕晚上到正月十六,家家都會紅燈高掛。現在燈籠桿上除了懸掛燈籠之外,還掛著各色彩旗。在放鞭炮時,燈籠桿還可以掛鞭炮。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大連文博館”,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