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雞血”的寒假校外培訓:有早教機構嫌2歲娃“有點遲了”
寒假里,校外專做中小學生及學齡前孩童的培訓機構,如同打了“雞血”,火爆的辦班規模讓人納悶:不參加的孩子又會怎樣?同時,時有傳出的培訓機構或卷款關門或資質存疑等負面新聞,更令人感嘆:孩子的校外補課難道真成了久治不愈的頑癥?問題又出在哪里呢?教育行政部門的作為又在何方?

探訪:報名還須靠秒殺
1月22日,記者走進位于滬閔路上的南方商務大廈,第一感覺就是,再淡定的家長都很難不被這里濃濃的“雞血”味感染。樓層指示圖顯示,在這幢13層的商務樓里,各類中小學生培訓機構足足有21家:早教、英語、思維訓練、數理化培訓、全科一對一、作文、書畫、音樂、圍棋……除了運動類項目,幾乎市面上家長想得到的培訓項目,在這兒可以“一站式”購齊。各培訓機構少則一個教室,多的則分布在6層樓面。
在各個補習機構咨詢了一圈,記者發現,除了7天春節長假,所有培訓機構基本天天照常開班,而熱門的春季班級,早已秒殺一空。
“孩子的學習能力50%奠定在5歲之前,80%奠定在8歲之前,而12歲之后與學習能力相關的神經網絡發育會開始逐漸減弱甚至停止!因此,童年只有一次,教育就是跟時間賽跑!”這是5樓一家早教機構在其宣傳單頁上打出的廣告。面對記者的咨詢,前臺姑娘笑了,“你孩子2歲啊,已經有點遲了,我們這里最小的寶寶6個月就來了!”
6樓,某知名英語培訓機構下課時間,家長們的小板凳擠滿了走廊。1歲多的小妹妹跳著舞,等著姐姐下課;約莫七八歲的小男孩在媽媽命令下,吭哧吭哧拖起重重的書包,沖出電梯往教室里趕;一名戴著眼鏡的四年級女孩剛結束“四口”的課程,和爸爸走出教室。“不記得什么時候開始報班的了,好幾年了吧,現在水平在小學里算還可以了!”女孩爸爸告訴記者。“小升初看什么,當然就是看誰的證書多了!無論是新概念、SBS、3E,學什么不重要,目的就是要考出證書來!”咨詢人員一邊向記者普及著“補課常識”,一邊同情地說,“你們到現在什么班都沒報,啊,確實夠散養的……”
雖然并非鬧市,但離南方商務大樓不遠的古美路上,由于教育機構林立,平時從周五下午放學開始到整個雙休日,就進入了消費“旺季”。“你禮拜五下午四點以后來停車就麻煩了,小孩子補課來了。”路面停車管理員告訴記者。而在假期,由于課程集中在白天,這里要熱鬧一整天。在其中一家機構,從寒假第一天開始,很多孩子選擇了在這兒參加一周的“集訓”,和很多家長一樣,四年級男生小吉的媽媽陪他坐進了寒假精品班,一起研究幾何拓展題。記者看到,根據四邊形內角和邊長計算面積,計算陰影部分面積等內容儼然是初中數學的內容。冬日午后,教室里暖暖的空氣讓小吉有些昏昏欲睡。小吉媽媽說,本來,她是堅定的“不補課主義”者,但是,眼看著周圍的同學都在搶跑,課內的內容在校外統統都提前學過,甚至學得更難,她也坐不住了,從孩子三年級開始也加入了奧數的大軍。

潛規:補課其實不補差
“雖然市教委一直鼓勵教師要做好補缺補差工作,學校也的確在盡心盡力做好學生學業的幫扶工作,但仍沒能抵擋住校外補習機構的火爆。”松江區九亭四小校長張園勤說,原因一是家長的過度競爭意識,包括糾結于上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同類學校之間還要糾結要不要擇校,大家都想讓孩子通過更多的課外輔導獲得“更佳”的學業成績;二是社會上對教育本質的曲解還很深,認為只有考出好的分數,才能讓孩子的未來更成功。“我調查過校外藝術類培訓機構和單純提分的補習機構,后者的盈利遠遠高出前者。如果中考、高考還是以分數定成敗,那么每個孩子及父母都不得不將拉差補缺越演越烈。”她說。
羅陽中學校長王立英說,有一個“潛規則”許多人或許還沒看清楚,那就是現在市面上的大多數培訓機構一般只收“優生”,有的還要考一考才能進得去。其實,基礎差的學生去了也補不上去,這個他們其實心里是十分明白的;這些孩子需要遇到真正用心的老師才補得上去,需要老師有足夠的韌勁,還需要哄著他們。有些機構也搞“一對一”,但也僅是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應付學校的老師,實際上無法真正提升學業質量。
“家長們需要思考的是,除了刷題能力,孩子們還需要哪些能力,才能應對未來的發展。”黃浦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主任陳滬銘坦言,如今,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是出于“別人都學這個,我不學就會落后”的擔憂,但事實上,家長更應該關注究竟學什么、怎么學,才能有益于孩子的終身發展。陳滬銘說,如果將眼光放長遠一些,人在青少年時期需要的是一個“能力銀行”,而不是一本本教輔書或一張滿滿當當的補習班課表。“有些能力或許短時期看不出,但是潛移默化存儲在那,到有需要的時候就能派上用場。”

引導:學習不能僅刷題
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小學生的課余培訓也并非只有去培訓機構一條路。例如,位于中山西路的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是屬于比較“高端”的,一般只對“尖子生”展開培訓,在這里常年活動著“市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創客教育聯盟單位”數千名小科學迷的身影,還吸引著攝影、機器人等市級青少年社團組織成員的參與。而各區的少年宮、少科站也紛紛承擔著中小學生的業余藝術、科技、體育等方面的培訓工作,并且在平日里還要把各種興趣活動送到基層學校。如寶山區少科站,平均一個教師帶三個班,總班額數要超過100個,每周都會有千余名學生前去參加各種科技項目的培訓。
除了為各校送教上門,黃浦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還根據學校需求排出課表,每周邀請各校來到中心上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雙休日和節假日,公益性的“教你玩”俱樂部教孩子的則是足球、籃球、滑板、魔方、武術、疊杯、扯鈴等興趣愛好。有一名小學5年級學生的家長在帶孩子參加了6年足球訓練后,頗有感觸地對陳滬銘說,參加足球訓練后,孩子要比平時“多說100句話”,因為孩子在家不是看書做作業,就是對著電腦,而在足球訓練時,他需要和隊友、教練溝通,這種團隊拼搏的體驗,是別處很難獲得的。如今,不少科技活動要求學生組隊參賽,且教師不得進入比賽場地,有時,孩子們還需要臨時和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陌生隊伍組成臨時合作伙伴,如何介紹自己的技戰術,如何讓評委聽懂自己的創意,這些,都不是刷題能刷出來的。
作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陳滬銘也希望,學校評判孩子,不能僅僅以分數為標準,“一個考了100分的孩子和一個考了90分的孩子,如果后者花了大量時間精力鉆研自己的興趣,又怎么能說他的能力就不強呢?”作為一名父親,陳滬銘同樣深有體會。除了出于興趣報名參加了中級口譯培訓,女兒從小到大沒有補過一門課,始終成績優異。就讀向明中學時,對生物領域產生了興趣,參加了科創活動和競賽,并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錄取,繼續對生物化學領域的探索。陳滬銘認為,比起刷題,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是重中之重。好習慣一旦形成了,其效應會延伸到各個領域。
(原題為《滬上校外寒假培訓照舊“打雞血” 家長的小板凳擠滿走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