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年初一為“雞日”,雞在古人心目中地位竟如此之高

“貼畫雞戶上”,這是南朝梁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的一項古老習俗,目的是驅邪納吉,讓“百鬼畏之”。至于貼門神、貼春聯之類,遠沒有貼畫雞來得歷史悠久,而且“雞”作為一個守護神的地位其實要高于那些人格化的門神。《荊楚歲時記》就引用《括地圖》說了此事:“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并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敢情民間熟悉的門神郁壘之類,還是金雞大神的部下呢!
《荊楚歲時記》引董勛《問禮俗》的另一段話也佐證了“雞”之重要性。正月初一到初七,是所謂“說畜日”加“人日”,其中“雞”首當其沖,成為了正月初一的冠名之畜。然后才是“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這些日子的習俗和禁忌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今一日不殺雞......七日不行刑,亦此義也”。
為什么“雞”在民俗中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需從它的諸多象征意義說起。

象征光明與生命的雞
“六畜+人”的故事,常常是和創世神話聯系在一起的。比如有說女媧創世,第一日造了雞,然后是狗豬羊牛馬,直到第七天造了人。它的格局,看起來很像基督教的上帝創世,都是七天,都在創造萬物的最后創造了人類。而雞,可以作為本土“創世紀”的首物,自然是因為它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中具有跟“創世”不可分割的象征意義:從混沌到有序,從黑暗到光明,雞是其中的媒介。
我們總是辯不清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過古人給出的答案似乎是:先有蛋。在上古開天辟地的神話中,天地一片混沌的時候“狀如雞子(雞蛋)”,然后這個“宇宙蛋”再卵生出開天地的神——盤古。對于盤古的面貌,正統的記載中都是人格化的,稱其為一個巨人。不過民俗學家亦發現,在浙江一些地區的民間敘事中,盤古長著雞頭人身,還有一對翅膀。既然盤古都可以是雞鳥之神,那么雞作為創世首物自然也就不足為怪了吧!
遠古初民的這種雞信仰,其實很好理解。“雄雞一唱天下白”,雞面向東方,呼喚日出,初民將雞鳴和日出視為一種因果關系,于是雞便被奉為了神物。它在中國文化中稱為“陽鳥”,所以它驅散黑暗,象征光明的復生;它孕育世界,象征生命的到來。它代表著太陽,或者太陽本身就是它變的:比如《帝京歲時紀勝》等書中記載的用來祭日的“太陽雞糕”,比如人們說的“日有金烏,月有玉兔”。
溝通人神的雞

以雞作為祭祀犧牲早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第三》云:“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叫百官。凡國之大賓客、會同、軍旅、喪紀,亦如之。凡國事為期,則告之時。凡祭祀面禳釁,共其雞牲。” 此處“雞人”司報曉之職,以及負責為祭祖、禳祝和釁禮提供雞牲。
不過相比于整只雞,似乎雞血才是那更具神秘力量的部分。所謂“釁禮”,就是以血涂抹器物來祭祀。在不少地方,“開光”儀式中也需要用到雞血,用公雞血在神祗或者神祗的物具上象征性地指指畫畫,使它們獲得神的靈力,雞血便是那個從“非神”到“神”的媒介。
雞血也用于盟誓之中。人類學名著《金枝》中說:“一切盟誓中最有力的盟誓莫過于共食一種神圣的物質。因為這樣一來,參與盟誓者如果背盟棄信,就決不能逃脫吃進腹內長在身上的神的懲罰。”結盟時飲雞血酒,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現在形容一個人過度亢奮,喜歡說“打了雞血一般”,這種說法來自曾經風靡過的、所謂可以延年益壽治愈百病的“雞血療法”。雞血療法并不科學,但從其背后我們完全可以看到原始的血液崇拜,尤其是對雞血神秘力量的崇拜。
代表生殖力的雞
雞的其他屬性,幾乎都從前述那些屬于它的神秘力量而來。
因為雞是“陽鳥”,所以它是陽性的象征,尤其是雄性和生殖力的象征,便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這倒并非中國文化的孤立現象,漢語中“雞”可用以指代男性生殖器,而英語中的“cock”亦如此。這也是在翻譯“雞年”這類表述的時候,一般摒棄“cock”而使用“rooster”這個相對中性的詞語的原因。



盡管顯得有那么些不可描述,但在素有多子多孫觀念的中國,雞的生殖力象征自然是會得到廣泛運用的,我們可以從一些民間藝術圖案中發現端倪。
如“金雞套銅錢”。金雞為陽性,象征男子,而銅錢則象征女子,兩者一起就是陰陽結合、早生貴子的意思。
如“金雞探蓮花”。蓮是陰性的象征,蓮蓬是植物的子房。金雞的尾部探向蓮花,便是探取擠滿蓮蓬的那些蓮子,多子多孫之意。
還有頭飾雙雞、別名“抓雞娃娃”的“抓髻娃娃”,它具有典型的巫術意義,在多種場合下使用。而使用在婚禮場合、貼于洞房之中的抓髻娃娃,尤其突出其生殖意味。在相關圖案中,一般我們可以看到象征女性的蓮花紋,以及男性陽具的符號。
驅邪除毒的雞
“逐陰導陽”的雞可以驅邪,這是文章開頭所說“初一貼畫雞”這項民俗的內在意義。那么,除此之外,驅邪的雞,在民俗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呢?


比如雞頭鞋,一般是嬰兒滿歲時外婆送的禮物,因為“過歲不穿鞋,長大不成才”。比如迎春布雞,是立春日用彩布縫制、給小兒佩戴的飾物,雞嘴上還要懸一串黃豆,意思是雞吃去豆(痘),小孩子就不會得天花了。此外,端午節可以做雞心香袋,或更有“雞王鎮宅”之圖貼于門上,一般繪制的形象是公雞嘴里叼著一只蜈蚣或蝎子之類的毒蟲,爪子下邊還踩著別的,并用黃表紙寫上“五月里五端陽,吃粽糕啊飲雄黃,金雞貼在房門上,害人毒蟲全死光”。
這或許能讓我們聯想到《西游記》中的故事:孫悟空敗在了蝎子精的毒刺之下,束手無策,最后搬來了東天門里光明宮的“大公雞”昴日星官這個救兵,才將妖怪制服。后來唐僧師徒又遭遇蜈蚣精“多目怪”,這回的救兵是“大公雞”的母親,被孫猴子戲稱為“母雞”的毗藍婆菩薩。神通廣大的孫大圣也治不了的毒蟲,雞氏一族的神仙卻可以手到擒來,乃是一物降一物,找對了克制之道的緣故。
納吉迎祥的雞
“納吉”是與“驅邪”相聯動的另一面。雞的吉祥寓意,主要是借用雞的形象取諧音“吉”,然后再通過與其他吉祥圖案的疊加產生更大的“討彩頭”效應。
比如在剪紙等民間藝術中,公雞牡丹的圖案含義是“吉祥富貴”;雞吃梨圖案寓意著“大吉大利”;一只大公雞后面跟著五只雞雛,為“五子登科”;雄雞立于石頭之上,乃是以“石”諧音“室”,也就是“室上大吉”;雄雞的雞冠火紅,表示能“得官”,而它的鳴叫也表示“功名”,如果把雞冠高聳的雄雞跟紅彤彤的雞冠花放在一起,那就是“官上加官(冠上加冠)”了。




因為都心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于是在這個“雞的年”,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里,都會有各種關于“雞/吉”的心愿與祝福:“愿新的一年不要雞寒交迫,事事逢兇化雞,鈔票雞少成多,美到無懈可雞!祝大家雞祥如意,雞慶有余,雞往開來吶!”
是哦,甚至連日常乘坐的地鐵都在廣播里提醒著關于此祥物的存在:“出站的乘客請手持車票,依次通過炸雞(閘機)驗票口出站!”
這么說來,雞年話雞,大概終究還是以“雞雞復雞雞,多雞多吉利”為王道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