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券商“幫人管錢”不能再“躺贏”了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資管新規過渡期臨近尾聲,券商資管轉型迎來“最后一米”。轉型期間,各家券商都在通過各種方式調整自身業務結構,積極推進轉型,但過程中也出現諸多問題,多家券商因資管業務不規范受到監管處罰的現象也觸目驚心。
券商資管業務,通俗的說就是“幫人管錢”。自2018年資管新規以來,券商資管過去依賴通道業務“躺贏”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
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8.64萬億元,遠遠低于2017年峰值時的18.77萬億元,呈現“雪崩”式下滑。
新規背景就是防范金融風險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席卷全球,為防范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及至2012年大資管概念的提出,資管行業總規模一度突破100萬億。
伴隨而來的也出現了種種嚴重問題。債務泡沫快速膨脹,整個社會的宏觀杠桿率已經超過250%。在金融領域也多次出現大幅波動現象,如2013年的“錢荒”、2015年的“股災”和“匯災”、2016年底的“債災”以及2018年的“股崩”等現象。
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為《資管新規》),《資管新規》基于防范金融風險的全局考量,瞄準多年來的資管亂象精準出擊,對資管業務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規范。
可見,防范金融風險是《資管新規》出臺的最直接的原因。
資管新規過渡期本將在2020年底結束。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沖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范轉型面臨較大壓力。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券商日子不好過選擇主動轉型
資管新規導致券商通道業務壓縮,資管規模被進一步收縮。
券商日子不好過也得過,于是紛紛開始主動轉型。通過設立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發力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加速FOF產品布局等方式推進轉型。其中中金公司、財通資管、五礦證券、廣發資管等4家券商的主動管理能力提升迅速,主動管理規模占總規模比例均已超90%。
今年以來,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東興證券、華創證券、國金證券等6家券商擬設立資管子公司,發力資產管理業務,加速布局公募市場。隨著券商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接近尾聲,目前券商已完成134只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
截至12月13日,新增2333起券商資管產品備案,較去年同期增加178起,同比增長8.26%,備案數量超去年全年總量。
由于券商具有天然的投研和通道優勢,其資管產品業績表現也可圈可點。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數據可查的4046只券商集合資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6.83%,40只產品收益率超100%。其中,有3523只產品保持正收益,占比87.07%。
過渡期內還有多家券商“頂風作案”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重點要求證券公司強化風險控制,對其風控能力要求不斷提高。
在這樣的嚴格監管下,還是有不少券商在資產管理業務轉型時,暴露出產品運作不規范、風險管理機制漏洞大等等問題。
今年7月,華泰證券資管業務被證監局責令改正。經查,華泰證券在開展固定收益業務過程中,內部控制體系存在不足,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未對信用風險進行準確識別、審慎評估和全程管理,部分產品出現流動性風險。
11月初,中金公司因在私募資管產品中采取了錯誤的估值方法,被北京證監局責令改正,并要求限期2個月整改。
因同樣的原因,12月7日,浙商資管更是被暫停私募資產管理產品備案6個月,公司被責令改正、處分有關人員。
11月12日,華安證券因為私募資產管理業務不合規被安徽證監局責令改正,主要包括三方面問題:不同資產管理計劃賬戶間存在違規交易,債券投資風險管控不完善,未針對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的主要業務人員和相關管理人員建立收入遞延支付機制。
另外,還對招商資管、長江資管采取責令改正措施,對國元證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決定。申萬宏源、華泰資管、中航證券等券商也均收到資管業務罰單。處罰原因涉及資產管理產品運作不規范,投資決策不審慎,投資對象盡職調查和風險評估不到位等問題。
從以上案例來看,券商資管業務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如估值方法使用不當、合規風控存薄弱環節等。
結語
目前,我國境內共有140家證券公司,大多把資管業務看做是利潤來源的重要一環。其中更有數十家券商喊出“大投行、大財富、大資管”口號,把三塊業務看得一樣重。隨著新規的正式實施,變窄的賽道上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過去大家都“躺贏”的好日子再也不會有了。
可以預見的是,為了防范金融風險,監管層面的管理措施將會越來越嚴格和細致。
2022年后,想要在變窄的合規賽道上“領先一步”,各家券商需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轉型,擁有清晰定位自身角色和建立核心競爭力才是未來成為“贏家”的關鍵。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