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公園城市 | 治愈“退休焦慮”的復興公園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海報創意設計:王璐瑤
打開社交媒體,關于復興公園總能看到這樣的標簽——“#假裝在法國”“#市中心寶藏秘密花園”“#魔都免費拍照地”。復興公園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國古典式風格的園林,已逾百歲,每年春天,公園的玫瑰園都會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打卡熱潮。
不過,和很多的城市公園一樣,復興公園的常客并不是游客,而是那些早已告別朝九晚五,進入退休生活的“銀發一族”。其所在的黃浦區,更是上海老齡化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據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末上海市各區老年人口基本情況》顯示,黃浦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占到全區的41.7%,換句話說,每10個人里面就有4個以上是退休老人)。
相關統計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離退休人員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離退休綜合征”。 簡單來說,就是老年人離退休后,生活節奏、社會地位、人際交往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而出現情緒上的消沉,甚至會引發疾病。
如何趕走“退休焦慮”?在這個過程中,城市公園能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們走進復興公園,與魔都最有腔調的阿姨、爺叔聊一聊他們的退休生活。
上午八點,整個城市才剛剛蘇醒,復興公園已經熱鬧非凡。
剛走進公園沒多久,一首熟悉的《女兒情》立刻勾住了記者的耳朵,但只聞其聲,未見其人。記者循著音樂聲,走進靠近大草坪的小樹林。
樹林里,好幾位上海爺叔正在吹薩克斯,標配的西裝、貝雷帽和陽光下閃閃發光的薩克斯,十分有腔調。順著步道往里走,才明白高手遠遠不止這幾位——半人高的綠化帶成了天然的隔音墻,每一個拐角都有樂手,有的在吹梅艷芳的《女人花》,有的在吹《我的祖國》,大家互不干擾,沉浸其中。

標配的西裝、貝雷帽和陽光下閃閃發光的薩克斯。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復興公園的樂器角,其實是一段小歷史。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復興公園曾有一個大型的手風琴角,巔峰時人數達到了上百人。但今天,手風琴的盛況已經難覓。
“上世紀六十年代流行胡琴、笛子;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流行口琴;九十年代是手風琴。葫蘆絲么,也有人吹過一陣子。”今年71歲的陳先生表示,自己見證了上海公園里的“流行樂器變遷史”,而現在公園樂器的“新寵”,正是薩克斯。

公園樂器角現在是薩克斯的天下。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陳先生驕傲地說,“薩克斯上手快,一般零基礎學兩個月就會吹曲子了。當然你要吹得上檔次,肯定要下功夫”。
陳先生過去是一名中學老師,退休后開始玩起薩克斯。時光倒回20年前,美國薩克斯管巨星肯尼?基的那首《回家》從太平洋對岸一直火到全世界,出現在中國大城小鎮的街頭巷尾,經久不衰。那時候,上海很多愛好者都喜歡聚集在黃浦濱江,沐浴在外灘霓虹燈光和徐徐晚風中,吹奏薩克斯。

陳老師(中)在指導學生。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退休后天天吹,沒想到一吹就吹了十年。陳先生從黃浦濱江“轉戰”到復興公園,自己玩不過癮,還開展起免費的“教學事業”。而之所以選擇復興公園,一方面是因為離家近,另一方面源于這里承載著滿滿回憶。
“我五六歲的時候,復興公園里還有動物園,一度還建過游泳池、電馬、沖浪船等等,這幾年,復興公園慢慢恢復到它的老樣子了。”
“我們那個時代,談戀愛要是能來公園,就很享受了。”陳老師回憶道。

浪漫紅葉下的薩克斯樂手。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同樣,“薩克斯角”的學生大多也是“老盧灣”,不少退休職工,70歲的石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只要不刮風下雨,他幾乎天天報到。
對于這樣的“公園興趣小組”,石先生向記者列舉了它的五大好處——“無壓力、無收費、無作業、無年限”。
“你看我退休10年,早上吃過飯后來公園吹薩克斯,中午回去睡午覺,晚上再來吹,基本上連電視都不看了。大家在一起說說笑笑,一天就過得相當充實。”
陳老師說,對于他們這些退休老人來說,薩克斯吹得“上不上檔次”并不重要,練樂器的本質終究是為一份快樂和健康,“每天能練練肺,動動手指和腦子,舒舒服服,這樣不是很好嗎?”

站在池塘邊的薩克斯樂手。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阿湯哥(72歲,原工商局職員,退休9年):人參湯太貴,請叫我“咸菜湯”
復興公園的特色,是它的法式風情和中西合璧,而如今,這里多了另一種獨特的人文風光——空竹、太極劍、沙球舞、扇子舞、交誼舞、合唱隊、書法等。你會驚嘆魔都阿姨、爺叔的多才多藝,精彩得讓人目不暇接。
更讓人驚嘆的是,每種才藝都合理地利用了園林結構,占有獨一份“小天地”。比如,標志性的大草坪是空竹專用訓練地;公園西北角的玫瑰園遠離舞蹈隊的大喇叭,適合舞文弄墨;水榭長廊的湖邊小亭,是留給扇子舞的阿姨們的。

每種才藝團體都合理地利用了園林結構,占有獨一份“小天地”。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復興公園占地5207平方米的大型沉床花壇,是目前國內唯一典型的法式立體花壇,草坪由外而內緩緩鋪下,四組如意花型花帶呈對稱狀,點綴在綠色地氈上,中央為噴泉。在花壇兩邊,有兩條寬闊的法國梧桐大道,這里有陽光也有樹蔭,得到了“公園靈魂舞者們”的青睞。

大型沉床花壇是目前國內唯一典型的法式立體式花壇。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在廣場舞大行其道的今天,上海的復興公園卻仍然是交誼舞的天下,這一點讓人眼前一亮。男士瀟灑自如,女士優雅嫻熟,就算沒有舞伴,一個人獨跳也沒有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紀念像前,跳交誼舞的人也不少。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一個人獨舞也沒有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大多數人或許只是玩票性質,但有一個人絕對撐得起“復興公園全能舞王”的稱號——華爾茲、狐步舞、拉丁舞、牛仔舞、桑巴、恰恰、斗牛舞……在記者面前,今年72歲的阿湯哥展示了10個舞種,自由切換,完全不在話下。
“我們跳舞,不是抱著搖一搖就算了,要有節奏、旋律和韻律。”阿湯哥說。
別看阿湯哥已經步入古稀之年,身材仍然保持得相當好,舉手投足不但靈活,而且紳士、優雅。
“我今天沒穿舞蹈褲,不然腿部線條更好看。”

今年72歲的阿湯哥,絕對撐得起“復興公園全能舞王”的稱號。他叫自己“咸菜湯”,意思是跳舞能保持健康,就算不喝人參湯,只喝咸菜湯,也能延年益壽。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1978年,阿湯哥跟著部隊來到上海。因為在部隊從事政宣工作,所以有了舞蹈的特長。退役后,他進入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他說,那時候一天工作16個小時,周六還要“義務”加班,一點都不比現在“996”的年輕人輕松,所以直到2012年退休后,才重新拾起愛好。
“前幾年上海市體育局倡導全民健身,號召全市老百姓走出家庭,到廣場、公園去,正好我姐姐也在這附近的文化社區工作,所以為了幫助體育局普及體育舞蹈,我開始在復興公園跳舞。”阿湯哥介紹道。

體育舞蹈,也叫做國際標準交誼舞。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阿湯哥說,很多人對“體育舞蹈”不了解,但其實它才是真正“標準化”的交誼舞。19世紀20年代后,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對原舞種、舞步、舞姿等進行規范整理,制定比賽方法,形成了國際標準交誼舞,即“體育舞蹈”,并于1947年在德國柏林舉行了第一屆世界標準交誼舞錦標賽。現在,該運動已經發展成為藝術性高、技巧性強的競技性項目,包括兩個項群,十個舞種。
練“體育舞蹈”有什么好處?阿湯哥開玩笑說,最大的好處就是“醫保卡不用了”。“頸椎好了,肺活量大了,精神好了,心情就好了。像疫情之前,我還經常出去旅游,到處跑。”

不管多大年紀,都要保持活力。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阿湯哥覺得,年紀大了并不可怕,身體機能的退化也是必然的,但如果“老機器”總不活動,自然生銹、報廢得更快,到時候,再貴的人參湯也不能延年益壽。
“我這個人很實在的,以前工作太辛苦了,享受得太少,那么我現在把身體搞好,多活個幾年,不就賺回來了嗎?什么焦慮都沒有。”

當然除了交誼舞之外,還也有其他的動感舞步,什么沙球舞、青蛙板舞,它們不追求技巧和動作的整齊劃一,重在活力四射。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陳女士(54歲,建筑師,退休4年):人生就是升級打怪,老了也要繼續升級
相比較陳老師和阿湯哥,剛剛退休不久陳女士對“退休焦慮”的感觸似乎更深。
記者遇到她時,她正剛剛過來,避開了最嘈雜的舞蹈區,在茶室附近找了一片小場地,為一天的運動做準備。而別看陳女士外表文靜,她在公園常常舞槍弄棍,最擅長的是太極十三劍。
“以前我認為退休就是‘躺平了’,但反而日子過得越來越無聊,人一下子沒有了目標,記憶力下降得也更厲害。”
“所以去年我到復興公園,看到他們在這兒打太極拳,氣氛不錯,就決定過來試試。到現在為止,我已經學了兩套拳兩套劍了。”陳女士介紹道。

正在練太極劍的老人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陳女士在退休前是一名建筑設計師,一個不折不扣的數理化學霸,大半輩子坐在辦公室里,進行復雜的腦力勞動,沒想到練太極把自己給“難”住了。
“就覺得自己的四肢特別笨,一個動作都做不好。但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就明顯發現身體協調性變好了。過去我的頸椎腰椎也都不太舒服,腿部的力量比較弱,鍛煉以后,能量好像又回來了。” 陳女士說。
陳女士的心態很年輕,談話間時總能蹦出年輕人愛用的流行詞。她認為趕走退休焦慮,鍛煉身體雖然是必選項,但不是全部,還得有精神上的東西。用她的話說,退休后的生活也需要壓力。
“壓力能幫助人不斷進步,就像爬山一樣,不斷有提升才是最好的狀態。所以老了以后也要走出舒適圈,嘗試以前沒有涉及過的事物,像玩游戲一樣,打怪升級。”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會十八般武藝,因此坐在公園一角,曬曬太陽,靜靜欣賞,也不失為一種休閑的樂趣。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對陳女士而言,復興公園還發揮著另一項重要功能——社交。
“以前年輕時候只知道埋頭苦干,根本沒時間去跟別人交往。反倒退休以后又認識了新朋友了,有五十多的、七十多歲的,大家在一起聊聊健身,分享家常,多了另外一種生活場景。”她分享道。
陳先生(73歲,原上海有色金屬壓延廠工人,退休18年):想唱就唱,退休生活不再寂寞
社交,的確是城市公園重要的功能之一。在復興公園里,許多運動項目都是集體式的,大家一起運動,一起交流,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合唱隊。
陳先生的合唱隊在復興公園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了。每天早上10點鐘,合唱隊隊員陸陸續續集合,每個人都拿著一本厚厚的樂譜。講究一點的阿姨,會從皮包里拿出折疊式譜架,支棱好了再開始唱。
陳先生原是上海有色金屬壓延廠工人,2003年退休。他說,大半輩子忙忙碌碌,習慣了上下班的固定節奏,突然退休在家,無所事事,生活一下子寂寞起來。于是,他開始到公園走走看看。

據說光一個復興公園,現在就有三個大型合唱團。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那時候公園里有健身操、打拳、舞劍,很多活動,還有一些人聚在一起閑聊。閑聊我不太去,很多時候都是發牢騷,負能量太多了。后來看見合唱隊,本來自己也喜歡唱,就開始跟在后面一起唱。”
時間長了后,陳先生開始挑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把樂譜抄寫下來,邀請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來唱,從幾個人到十幾個人,慢慢越聚越多,合唱隊就是這樣成長起來,“我們在復興公園唱了十幾年,一直都沒挪過地方,歌譜已經出了8本,每一本都有100首歌。”

陳老師的合唱團。年齡最大的張爺爺,今年已經90歲高齡。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合唱隊的宗旨是“想唱就唱”。大家都是來自上海各地的退休職工,沒有門檻,唱得好壞,也沒有人評價。給合唱隊吹笛子伴奏的張爺爺,今年已經90歲高齡了,仍然精神矍鑠,“每周學習一首新歌,生活就感到充實一點,還可以認識許多新的朋友,不會感到孤獨”。

玫瑰花園一角的少女雕像。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記者手記
一百多年里,復興公園經歷過許多變遷。上世紀六十年代,復興公園曾引進30只旋轉式電動馬,安置在公園東南,成為上海公園中最早擁有大型兒童游樂設施的公園。
復興公園還有過動物園,其歷史更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1963年,園內動物遷至西郊公園,復興公園才停止飼養動物。

復興公園在1965年建成上海市首個旋轉式30座電動木馬的電馬場,那個時候,旋轉木馬被大家叫做“電馬”。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對于上海人本地人來說,復興公園一定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但實際采訪下來,許多被訪者告訴記者,在自己年輕時候,逛公園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一是因為復興公園“老底子”是要門票的,對于生活拮據的家庭來說,逛公園不是必需品。另一方面,年輕的時候大家都忙于工作,忙于家庭,真正開始享受公園,幾乎都在退休以后。

離開復興公園前,記者遇見了傳說中的公園名人——徐大爺。徐大爺近90歲高齡,據說曾是一位參與解放上海的老兵。他每天都會開著電動代步車來復興公園溜達。他那標志性的電動車,一如既往地掛滿可愛的毛絨玩具,頂端插著一面五星紅旗。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公園免費開放,是上海近年來持續推動的一項民生工作,目的是把更多公共場所、綠色空間留給公眾。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消息,2022年1月1日起,上海植物園正式實施免大門票開放,上海438座公園中免費開放的數量至此達到了425座,占比97%。
隨著城市老齡化日趨嚴重,市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大。更多森林類和綜合性公園的免費開放,不僅為市民帶提供更多休閑空間,也為城市老人的退休生活帶來了更多便利和幸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