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會心理學新作:盡管數字時代虛假信息泛濫,但欺騙大眾遠比想象的更加困難
原創 PUP China 普林斯頓讀書匯
Editor's Note
在數字時代的日常生活中,陰謀論和各種版本的“都市傳說”總是經久不衰,人們津津樂道,卻很少察覺其中的陷阱。你是否在某一刻曾經覺得,為什么如此明顯不真實的信息,卻會被非常廣泛的傳播并相信?
再來看人們在政治領域的一些觀點,你是否認為自己的想法完成不會受到媒體以及其他政治團體的影響,但是卻嚴重懷疑其他人很容易就會被“洗腦”呢?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觀點很難被撼動,但是其他人卻很容易被哪怕非常明顯的謠言蠱惑。這被稱為“第三人稱效應”(The Third-person Effect)。那么問題來了:顯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對的,是我們比自己想象得更容易上當,還是其他人比我們想象得更不容易上當呢?

人們沒有那么容易輕信
是我們比自己想象得更容易上當,還是其他人比我們想象得更不容易上當呢?法國巴黎Jean Nicod研究所的認知科學家Hugo Mercier在他的新書 Not Born Yesterday 中解答了這個問題,用大量豐富的案例和證據解釋了人們如何決定是否相信,并認為我們其實非常擅長做出這些決定。
點擊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
他指出,人們其實沒有那么容易上當受騙;同時他們也不會那么容易相信完全沒有根據的事情。大量最新的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并不會輕易接受他們讀到或聽到的一切信息,而是會根據各種各樣的線索,去決定在他人的言論中自己究竟應該相信多少。
首先,我們會將最新接收到的信息與我們已經認可的信息進行比較,如果兩者沖突,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拒絕接受最新收到的這些信息。幸運的是,如果這些信息有如下的一些特征,我們是可以克服自己的這一本能反應的:比如信息的來源是更加消息靈通的、更有能力的、出于善意的、符合更廣泛共識認知的一部分,或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事實上,在過去的20年中,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大量研究都已證明,即使是3-5歲的學齡前兒童,在做出判斷時都已經可以將以上這些線索考慮在內。他們會更容易聽那些見多識廣又有能力的人的話。
說服大眾比想象的更困難
盡管心理學實驗表明,成年人和兒童在決定信任誰和相信什么時,會經過非常復雜的思考過程而非簡單的盲從,但這結論難道不與許多歷史案例相矛盾嗎?例如,二戰前德國人對納粹的推崇,日本人對軍國主義的崇拜?這些人會像研究表明的那樣,對他們信任的人有敏銳的洞察力嗎?他們難道不是輕信了政府的宣傳嗎?
事實上,所有現有的定量研究都表明,極權主義政權的宣傳不會改變任何人的想法,而是會使現有的偏好強制性地表達出來。例如,納粹的宣傳似乎使本就反猶太的德國人進行了更多的反猶太行為,但對非反猶太的德國人卻完全沒有效果,或者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總的來說,表現出對獨裁政權的忠誠并非來自宣傳,而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量,比如習慣性的迎合當權者,或因害怕惹怒當權者而展示順從。
當今的政治運動,在有了精密的數據分析、有針對性的競選廣告和專業的宣傳團隊的基礎上,并沒有比過往沉悶無趣的政治運動起到了更好的效果。最近一項元分析考察了所有關于美國政治競選影響的研究。這些研究仔細評估了郵寄宣傳單、拉票、打電話或打廣告是否能讓人們投票給另一位候選人。結論是以上操作對投票行為的影響非常有限,或根本沒有影響。
而與美國每年花費在廣告上的數百億美元相比,美國在政治競選上投入的數十億美元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早在1982年,就有研究人員敲響了警鐘,在論文標題中提出了:“你是不是過度宣傳了?”的疑問。
近40年過去了,一篇首次針對“出版偏倚”(使積極的結果更有可能被發表)的大規模的文獻綜述顯示,只有一小部分廣告有積極的效果,大多數都沒有明顯的效果,甚至還有一些會帶來反效果。無論這些廣告是為政客們還是為產品所作,絕大多數都浪費在了那些根本不會去關注這些信息,更別提去相信的人身上。
那么,如果通過各種方式阻止人們思考呢?自古以來,人們會將“缺乏智慧”和“容易輕信”聯系起來。曾經被認為認知能力較弱的人——女性、少數族裔、奴隸、工人——也被認為更容易受到影響。與此相關的推斷是,使人們“變笨”會使他們更容易受到暗示。
例如,這一觀點構成了“潛意識廣告”的基礎,即通過傳播有意設計和制作的人們無法意識到的廣告信息,達到影響人們態度傾向甚至購買行為等說服目的的廣告。這其實并不管用,要影響別人,我們必須讓他們多思考,給他們信任我們的理由,讓他們相信我們的主張是正確的的理由。
輕信源于何處?
伏爾泰有句名言:"那些能讓你相信荒唐事的人,也能讓你犯下暴行"。如果這是真的,將是相當可怕的,因為人們確實會相信一些荒謬的事情。
例如,幾年前,相當數量的一部分美國人似乎相信,位于華盛頓特區郊區的某個披薩店的地下室被民主黨特工用來虐待兒童(被稱為pizzagate的陰謀論)。然后有人做了這樣一件如果不算是暴行但至少極其愚蠢的事:沖進這個地方,開槍射擊,要求釋放孩子們。
伏爾泰的說法在他身上得到了體現。但是,仍然有99.999%的人,即使他們認為有人在侵犯兒童而沒有被法律懲治,可他們卻什么也沒做——或者,當他們真的出離憤怒時,會在這家餐廳的點評頁面上留下一星的評論——這當然不是面對涉嫌猥褻兒童行為的恰當反應。
對于大多數類似的流行錯誤信念——謠言、都市傳說、陰謀論,人們說著他們相信,他們可能確實相信,但這些信念并不影響他們其余的想法或行為。這有助于解釋為什么人們容易接受這樣的信念:因為這些信念在很大程度上無關緊要(至少對接受它們的人來說),風險很低,人們因此而放松了警惕。

PUP名家推薦
“冒著被視為輕信的風險,我得說作者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理由,說明輕信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普遍和重要。”
——New Scientist
“在當下這個信息不受約束并往往可信度很低的數字時代,Mercier所展示的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將尤其吸引科學愛好者,特別是那些想知道如何相信人們所說的和所做的事情的人來說。”
———Karen Koenig
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原標題:《社會心理學新作:盡管數字時代虛假信息泛濫,但欺騙大眾遠比想象的更加困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