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書評︱微書評:八十年代的初心
編者按:《上海書評》將持續關注浮現在微博、豆瓣上的各類書籍,并摘錄相關評論,供大家參考。以下按時間順序排列。
《二羅一柳憶朱湘》(羅皚嵐、羅念生、柳無忌,三聯書店,1985年)
@月弓城(2016年12月29日):今天看到一本名字特別的小書《二羅一柳憶朱湘》,是羅皚嵐、羅念生和柳無忌三位學者懷念詩人朱湘的文章集子,以前印象里朱湘只是位民國詩人,后來英年早逝,看了三位先生的文章后,對朱湘的一生真是唏噓不已,一個過于忘我投身文學的人,有時候真的難以為社會容納,然而正是因為當時有這么一些以生命投入文學的人,才能解釋民國炮火動亂的生活中依然出現了文學創作、翻譯的高峰,像朱生豪先生能以一人之力高質量地翻譯了那么多莎士比亞劇本,正是他把生命都投入了莎劇翻譯。另外看到一段,柳無忌和朱湘兩位先生當時在美國求學時同住一屋,唯一的娛樂就是兩人背英詩競賽。頓時覺得那時學文學的人真是學得很純粹。

@邙洛山(2016年12月29日):主要的觀點膚淺的總結其實是:不是祖先不行,是自己不行。我們只要不行,就追到古代。其實祖先是闊過的。

@羅新PKU(1月4日):最近讀的好書中,必須推Charles Mann的這兩種《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啟示錄》和《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全球史未必總是大尺度和粗線條,有時也可以讓細節控盡展雄才。關鍵在于看出事件、事物、時間和空間之間的復雜聯系。可以說,Mann在Crossby開辟的史學原野上,繪出了更絢麗的彩虹。

梁大人(豆瓣,1月11日):很失望。全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最后一章,回顧了近年全球視野下的醫療史研究。作者給自己設定了很多目標(消費文化、內亞或歐亞轉向等),結果卻不盡人意,而全書的結構安排也存在一定問題。此外,我還好奇作者如何理解帝國的概念,人參帝國的題目過于夸大。參考謝健(Jonathan Schlesinger)的研究。

@羅新PKU(1月13日):感謝 @馬希哲 兄,一大早收到葛兆光老師新著《余音》。所收諸文多數讀過且印象很深,不妨再讀一遍。葛老師是當今文史學者中少數幾個不僅自己著作宏富,而且開辟道路影響多領域年輕人的,更難得的是當他積極回應時代課題的時候并沒有走到頌圣頌國的“老路”上去。八十年代崛起的一代,還有幾人不變初心?

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 antique?(Pierre Hadot)
@東漂學童(1月13日):前兩天看到美國學者ARNOLD I.DAVIDSON寫法國名哲學家PIERRE HADOT(1922-2010)的文章,他說HADOT的這本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俺埋頭故紙堆也有N年了,早已不相信一本書就能改變人生。可既然有此一說,就拿出來看看吧。余英時先生在《論天人之際》里引用過此書。HADOT是福柯的好友,福柯也對他很佩服。
點擊下方鏈接,閱讀更多微書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