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G技術語境下上海城市影像生產的創新路徑
技術的發展從來都是傳播生態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高度評價技術作用的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雖然技術的效果并未在意見或觀念的層次上發揮作用,但卻逐漸地且不可避免地改變了‘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的形式。”他還認為,媒介的效果主要來自于它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內容。其語境中的形式,即媒介技術本身。麥克盧漢的觀點盡管頗有爭議,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技術決定論”,但不可否認技術在信息傳播中的重要作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造就的全新社會圖景引發學術界的強烈關注。法國哲學家維利里奧指出,“攝影、電影及各種后現代美學的閾下影像機器全都以系統邏輯的最大化與速度功能的運作為基礎。這種對于加速的強烈渴望處于技術假體的核心”。今天,5G網絡的普及又將造就一系列新興技術假體的“風口”。城市影像生產正納入8K超高清、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形態、新應用,這些技術假體將進一步延伸人的感知,或與身體深度嵌合。
當前,上海正致力于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一座城市能否塑造和傳遞出具有標識性、彰顯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形象,把自己的故事講述得精彩生動,對提升軟實力至關重要,而城市影像的生產傳播在城市形象塑造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未來的上海城市影像生產中,需研究如何使技術和人文有機融合,探索城市影像新的打開方式,呈現全新視覺奇觀和未來鏡像,讓人們在一系列“擬仿”體驗中催生新的城市感知。
一、超高清城市影像的創新
1、5G時代率先商用的技術應用
通過視頻生產和傳播的超高清化,滿足觀眾對高端優質視聽體驗的需求,是下一代視聽產業發展的趨勢。按照國際標準,顯示器的物理分辨率可分為低分辨率(低于0.8K)、常規分辨率(低于2K)、高分辨率(2K)和超高分辨率(4K甚至更高)四個層級。4K視頻的像素點(3840×2160)是2K高清視頻(1920×1080)的4倍,8K(7680×4320)又是4K的4倍,基本達到了人眼可辨別的極限,即在大屏上肉眼幾乎已感覺不到顆粒感。此外,8K還可擁有22.2多聲道音響(包括上中下三層和重低音),效果遠超4K的5.1環繞立體聲,可實現觀眾對絢麗影像和震撼音響的極致追求。與普通高清相比,超高清視頻具有像素明顯提升、觀看距離更近、觀看視角更大、音響效果立體、色域范圍寬廣等特點,使“家庭影院”真正從概念成為現實,甚至能超過影院標準。
由工信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印發的《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提出,按照“4K先行、兼顧8K”的總體技術路線,大力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和相關領域的應用。2022年,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總體規模超過4萬億元,4K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8K關鍵技術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在技術和政策的雙重助推下,超高清視頻成為5G時代率先正式商用的領域之一。2018年10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廣東廣播電視臺先后開辦4K頻道。進入2020年,各地4K超高清頻道接連推出,包括上海廣播電視臺的“歡笑劇場”頻道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已于2021年2月開通8K超高清實驗頻道,逐步實現從內容生產到編播的全流程8K超高清規范運行。
2、上海城市影像已開啟8K時代
在城市影像生產領域,4K已被較為廣泛地運用,8K則是一個全新的領域。8K擁有的寬色域、高動態光照渲染(HDR),使之對客觀事物的表現力、對人物表情神態的捕捉真正達到了細膩入微的程度,傳遞出日常生活中人眼所易于忽略的信息。因此,其應用不但能夠使城市景觀的呈現更具視聽沖擊力,還為城市影像生產提供了新的維度,即從宏觀進入微觀,以高分辨率影像纖毫畢現地呈現各種器物、珍藏的精密細節。日本NHK是全世界最早進行8K實驗性拍攝的媒體機構,在其較早制作的一系列8K影片中,既有東京城市夜景、體育比賽等大場景,也有關于盧浮宮著名展品的紀實短片,有文物專家觀看后表示,在片中發現了一些之前所忽略的細節,可見其畫面清晰度之高。
在我國,8K影像生產剛剛起步,制作流程規范尚未成熟,因此亟需創新探索,推動創作生產體系走向完善。2021年11月,由SMG出品、全球首部運用“8K全流程”制作的電視劇《兩個人的世界》(原名《兩個人的上海》)在東方衛視、百視TV播出,通過“新上海人”的奮斗史、成長史,反映城市的發展變遷和民生軌跡,使觀眾感受到上海的城市溫度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品格。該劇的推出,正式標志著上海城市影像生產開啟了8K時代。由于我國的8K拍攝處于初始狀態,因此《兩個人的上海》實現從拍攝、剪輯、制作到合成、渲染、輸出的“8K全流程”,是上海影視制作的重要創新和升級,引領了5G時代超高清影視發展的潮流。
3、上海城市影像生產在超高清領域的拓展
除了電視劇外,上海迄今尚無其他類型的8K影像產品,而央視已經推出了全國首部8K紀錄片《美麗中國說》,深圳、煙臺也分別發布了8K城市宣傳片《深圳交響曲》《尋夢八角灣》,《深圳交響曲》還聘請了來自美國、新西蘭的國際化專業團隊打造,由世界知名音樂家和布拉格都市愛樂管弦樂團為宣傳片量身配樂。因此,上海應當在8K電視劇的技術基礎上繼續拓展,推出多種類的8K作品,推動城市影像生產的創新,將上海城市傳播的介質手段提升到新的高度。一方面使用8K拍攝出更為色彩絢麗、光感變幻的城市景觀,激發人們對于上海的熱情與好感;另一方面還可精細化拍攝上海博物館、自然博物館、中華藝術宮等收藏的珍貴文物、器物,充分展示其紋理、質感,體現上海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將這些珍藏于上海的“國之寶物”以高品質的影像技術手段呈現,同樣能夠彰顯上海的城市軟實力與精神品格。在8K影像生產中,創作者需充分利用超高清分辨率的“放大效應”,更好地展現場景、表現人物,且在拍攝中除了畫面的主體之外,還需要注意其背景和各個局部,使畫面的信息量更為飽滿。
對拍攝精度的追求并未止步于8K,12K影像作品也已問世。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推出短視頻《12K微距看國寶》,通過分辨率高達12288*6480的拍攝,以細膩質感展現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國寶,受到網友追捧。未來,城市意象將以更高的清晰度呈現,人們也將從更多的細節關注中認識城市、感受城市。上海的城市影像生產需對技術發展保持高度敏銳,為城市形象塑造持續賦能。
二、VR城市影像的創新
1、VR:元宇宙的入口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被認為是繼個人電腦、移動電話后,顛覆人類生活方式的新一代計算和通訊設備,它使人機關系從平面交互轉化為沉浸交互,因而“是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的進階,是算力、聯接和顯示的革命性升級。”這里所指的VR并非僅在手機和電腦上劃轉、用裸眼觀看的全景視頻,而是需要戴上專門的頭顯設備(一種有透鏡成像功能的顯示器)觀看的虛擬現實內容產品,用戶能夠真正獲得360°沉浸式體驗。美國媒介環境學者萊文森認為,隨著技術傳播媒介的發展,它們傾向于更多地復制真實世界中前技術的或是人性化的傳播環境。在二維時代,人們在接觸媒介時總處于“內容之外”,而通過VR等沉浸式媒介,人可以置身于“內容之中”,獲得三維立體環繞的、可交互選擇的獨特體驗。在VR體驗中人的所有感官幾乎都可投射其中,從而形成一種集成、平衡的感知機制,在現有媒介技術中最大程度地回歸了人性本原的傳播環境。隨著技術的升級,VR將在傳媒娛樂、文化旅游、教育培訓、在線社交、遠程辦公等領域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VR因其所具備的技術“魔力”,被業界認為很可能是“人類的最后一塊屏幕”。
4G時代阻礙VR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傳輸基礎設施不夠匹配,而5G網絡以強大的帶寬速率(100Mbps)、超低的時延(1ms),能有效提升VR內容產品的分辨率、流暢度以及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從而改善使用者的觀賞和互動體驗。此外,5G 技術將推動云計算、云服務的發展,VR頭顯中的運算模塊可置于云端,完成渲染等計算量較大的任務。未來以顯示模塊為主的硬件則更為輕薄,并趨向“無繩化”,無需再用HDMI線纜連接,從而有效促進VR一體機的增長,在使用的輕質化、便利性上明顯改進,提升用戶體驗舒適度的同時也能推動設備價格的降低,推動VR終端走向普及。2021年,隨著扎克伯格將公司名稱從Facebook改名為Meta,“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大火,國內外各大科技巨頭紛紛加入相關領域的布局和競爭,元宇宙經濟呼之欲出,一個巨大的新產業逐漸成形。在此大背景下,VR更受資本的追捧,因為元宇宙所打造的是一個浸入式(immersive)平臺和實體化(embodied)的互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的后繼形態,在平行虛擬世界中,人們將不只是觀看者,而且是親身經歷者。因此VR將成為未來元宇宙的重要入口,人們需要借助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來造訪元宇宙空間并在其中進行各類操作。
2、VR城市影像中的參與美學
在技術狂歡之中,VR技術也很快滲入城市影像的創作生產之中,特別是各地官方的VR城市旅游宣傳片陸續出爐。由于當用戶沉浸在移動的虛擬場景時,現實中其身體卻基本處于靜態,這種感官上的沖突容易導致眩暈感,因此VR作品的時間不宜太長,加之制作成本較高,在城市影像生產方面VR技術更適用于短小精悍的城市宣傳片。如《零距離杭州》《Hello 成都》《老盛京 新沈陽》《天下英雄城·南昌》等。
2016年8月,上海市旅游局推出了第一部使用VR+4K技術拍攝的上海旅游形象宣傳片《我們的上海》,全片取景80多處,觀眾可在360度的環繞空間中觀賞上海的經典地標、新興景點以及商業文旅項目。上海旅游形象大使——胡歌以城市向導的身份帶領游客游覽申城,讓觀眾感受虛擬在場的獨特體驗。在這類VR作品中,由于被置于全景空間中,失去了蒙太奇的引導,用戶實際上被邀請參與對城市空間的探索,可自主選擇觀察的位置、視點和順序,從而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參與美學。參與美學(aesthetics of engagement)本屬于環境生態美學理論體系,它在反思西方傳統無利害的、靜觀美學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具包容性、整體性的生態審美觀,這一觀念也反映在藝術美學領域。參與美學所倡導的突破主客二元模式、積極地投入審美、感官的統攝綜合等均與VR影像的制播生態相契合:在對自然環境(包括建筑、城市等)或藝術品的審美中應不局限于視覺,而是“感官的綜合參與”“消除物我二分、形成一種混融狀態”。這也成為VR城市影像最大的魅力所在。
3、VR上海城市影像的創新前瞻
為進一步促進用戶的審美參與,完善感知和體驗,增強城市魅力的呈現。VR上海城市影像有以下維度的創新可能:
——通感化。VR技術的發展,可以在感官體驗的多樣性、平衡性上給人們帶來類似“通感”的體驗。人們用VR接受信息內容時,將不再僅限于視覺和聽覺。日本、新加坡的科研機構已經開發出頭顯外接傳感裝置,通過電子刺激可使VR用戶在虛擬空間中感受到味覺、嗅覺及更豐富觸覺的技術。這意味著,未來人們在“享用”VR美食節目時,能夠感受到菜香的味道。在VR文化節目中,可以戴著觸感手套“撫摸”文物的紋理。在我國,類似通感傳播的技術也在創新發展之中。例如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在數字氣味領域深耕多年的氣味王國攜手騰訊優圖實驗室、騰訊云AI,推出了最新黑科技試驗產品——“鼻尖上的上海”。體驗者戴上數字氣味播放器,通過OCR(光學字符識別)技術,只需在手寫板上寫下上海的一些地理區域的名稱,就不但能看到這些場景的視頻畫面,而且數字氣味播放器就會釋出與這些場景相對應的典型氣味,如人民廣場商店中的大白兔奶糖、靜安寺的香火味、七寶的海棠糕等。未來,上海可探索將“VR+通感”技術應用于城市影像生產之中,超越當前仍訴諸于視覺和聽覺的VR作品,給體驗者帶來全新的通感化沉浸享受。
——場景化。由于頻繁的剪輯容易使觀眾在封閉觀看中產生不適之感,且觀眾對環繞空間的觀察需要時間等原因,VR作品中作為影視敘事基本手段的蒙太奇被邊緣化,景別的概念很大程度的消失了,人們看到的更多是一個個長鏡頭的使用,是一幅幅事物和環境全貌的空間展現,時間性敘事轉變為空間性敘事。正因為如此,傳統上依靠快速剪輯、不斷轉換視點的宣傳片制作方式并不適用于VR城市宣傳片。VR宣傳片的長處并不在于對城市的圖像綜述,而更適合聚焦于具體的特色場景,讓觀眾細細體味。例如,由杭州市旅游委員會以“零距離杭州”為主題推出的六條VR旅游宣傳片中,除了兩條為綜合版外,其余四條均為專門版,以發揮VR所長,包括與茶文化、絲綢、美食、鄉村旅游相關的具體場景。未來,上海的VR城市宣傳片也可探索這類場景化、專門化的創作,如外灘的觀景平臺、上海中心的高層、新天地的石庫門街區、野生動物園等,讓用戶虛擬在場,細膩體驗上海的城市魅力。
——交互化。人們對互動娛樂有著日益旺盛的需求,具有交互屬性的新興形態影像是全球范圍研發的重要領域。美國科學家Burdea G和法國科學家Philippe Coiffet提出,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vity)和想象(Imagination),是VR的基本特征,簡稱3I。然而,實拍類的VR全景視頻只有3DOF(Degree of Freedom,自由度),設備只能檢測到頭部轉動帶來的視野角度變化,用戶實際能做的仍局限于視點選擇、位置調整之類的淺層交互行為,并未真正實現交互化。隨著技術的進步,由計算機三維建模的動畫類VR影像產品也逐步增多,和實拍類不同的是,基于游戲引擎的動畫類VR作品可擁有6DOF,即除了3個轉動角度外再加上下、前后、左右等3個位置相關的自由度。這樣觀眾就能夠通過手勢或手柄作出點擊、觸發等交互行為,通過人機互動獲得高度仿真的反饋,具有類似游戲的特征。例如我國第一部參加國際影展的VR影像作品《行走敦煌》(2018),利用激光掃描手段建構了敦煌莫高窟285號洞窟,并用游戲引擎驅動,體驗者可戴上頭顯,手持手柄遙控,模擬實地參觀互動,包括撿起豆油燈照亮洞窟,通過交互使壁畫上的飛天騰空而起,走進古代僧人禪修的房間等虛擬體驗。在后疫情時代,人們的跨國、跨地域旅游受到不少限制,而VR城市影像能夠通過媒介化手段給人們帶來身臨其境、高參與度的感受,加之技術的完善、頭顯的逐步普及,因而將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可緊密結合上海的文旅資源,探索應用先進技術,開發具有強交互性的VR影像產品,使用戶將景觀欣賞和游戲體驗融為一體。
三、關于智能化城市影像的暢想
1、5G網絡對影像智能化生產的促進
5G網絡每平方公里的連接終端可達到上百萬,是4G時代的10倍以上,因此被認為開啟了萬物互聯、萬物皆媒的時代。5G的這種廣連接特性,理論上可使各種傳感設備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其中與影像生產關聯最為緊密的是:促使監控攝像頭云端化、高清化、智能化,從而可以通過全新的方式為城市影像的攝錄和制作提供海量的素材。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德國導演米歇爾·克里爾就利用安裝在德國城市公共場所的監控攝像頭所拍攝的素材,制作出了時長82分鐘的紀錄片《巨人》(Der Riese)。這些監控攝像頭來自公路、車站、機場、廣場、銀行、購物街等地,配以意味深沉的交響樂,建構出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影像文本。該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制作方式獲得了多個大獎,但在當時以這樣的方式制作影片雖然令人新奇,技術上卻十分繁瑣,且監控視頻像素不高,探頭移動生硬,影響了影片的品質。而在5G時代,普遍接入云端、無處不在的監控攝像頭可以提供海量的高清晰度影像,而且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賦予監控攝像頭一定的自動處理素材能力,包括人像比對、車牌識別、感知預警、軌跡追蹤、智能檢索等。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回顧維利里奧對《巨人》的評價更覺深刻:“這種對站在攝像機后面的人們的鄭重告別,這種視覺主觀性在周邊技術效果中的完全消失,這種時刻存在的泛電影方式,不知不覺地讓我們的平常行為成為電影行為,成為視覺的新型設備。”
2、智能化影像生產的實踐與潛力
在我國,利用自動攝錄影像進行創作的案例也有出現。例如,2019年8月,當代藝術家徐冰推出的一部沒有攝影師和演員的電影《蜻蜓之眼》,其影像素材全部來自公共渠道的監控視頻,一共下載了11000多個小時的資料,從中構建出一個真實的生活故事。2020年2月,央視推出的新冠疫情題材系列微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與5G技術有著緊密的關聯。在這部作品第三集《“云監工”下誕生的武漢醫院》中,以云攝像頭擬人化講述的方式,反映了武漢市火神山方艙醫院的高效建設過程。云攝像頭以5G為技術保障,保證了高分辨率、高清碼率節目流的傳輸。
作為國際大都市和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擁有極為豐富多元、斑斕多姿的城市圖景,而傳統的專業化、人工化影像記錄方式仍然是有限的。展望未來,上海城市影像的生產可探索更多融入智能化、泛在化的成分。例如,目前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的看看新聞APP中,就有多個窗口的“上海這一刻”慢直播,通過高清監控探頭提供來自陸家嘴、外灘觀光平臺、魔都眼(面朝黃浦江、俯瞰陸家嘴的機位)等地標全天候的實時影像。監控探頭未來均可進行智能化升級,對于這些自動拍攝的城市影像,除了慢直播外,還可進行深度和多元開發,融入到城市形象宣傳片、紀錄片、短視頻等的創作生產中,助力城市影像生產的創新,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城市形象。
3、AI城市虛擬偶像呼之欲出
智能化影像的另一重要來源是虛擬偶像。當前,虛擬偶像在我國蓬勃發展,在最大的數字主播平臺嗶哩嗶哩(B站),已有超過3.2萬名虛擬主播開播。虛擬人物不但可以全天候播報資訊、傳遞知識,甚至可以舉辦大型音樂會。在品牌代言方面,歐萊雅、麥當勞等跨國企業已面向中國分別推出了虛擬形象代言人“歐爺”“開心姐姐”。國貨美妝品牌花西子也推出了名為“花西子”的虛擬數字人,屈臣氏發布了融合AI技術的“屈晨曦Wilson”。虛擬代言人可以使品牌更為具象化,且經濟實惠、安全可靠,特別是不會發生因真人人設坍塌所可能出現的企業形象危機。虛擬偶像以ACG(Animation、Comic、game)二次元人群為主要傳播對象,隨著Z世代群體逐漸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他們所喜愛的“二次元”或不再局限于“非主流”和“亞文化”,而是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形態之一,而都市是其線上線下集聚的中心場域。因此,未來虛擬偶像也將更趨深入地賦能城市形象傳播。
當城市舉辦大型國際性活動時,通常會推出吉祥物形象,如北京奧運會的“福娃”、上海世博會的“海寶”等,這說明擬人化形象在活動宣推、城市傳播上所具有的獨特功能。與過去的卡通形象不同,運用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的虛擬偶像可擁有識別、交互和生成的能力,在城市傳播中的效能更具想象空間。虛擬偶像雖然是非現實的,但在城市傳播中通常與現實場景緊密結合,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因此亦屬于城市影像創新的重要領域。例如,在2021年4月舉辦的青島動漫節中,出現了二次元虛擬偶像“海萌姬”的視頻,系根據青島標志性旅游元素——大海設計而成,通過視頻的形式與實景結合,起到向外界推薦青島旅游資源的作用。未來,隨著城市形象傳播意識的增強和技術的進步,應用新興技術打造的AI虛擬城市偶像、虛擬城市形象大使已呼之欲出。
在第三屆上海進博會上,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的二次元虛擬主播申?雅也引發了社會關注,成為報道形態的亮點之一。申?雅被人設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愛好廣泛、可萌可颯,還是一枚小吃貨,雖然偶爾會犯迷糊,但工作很努力。這其實是運用實時光學式動作捕捉和增強現實跟蹤技術,并通過5G加持所打造而成。在智能化水平不斷增強的技術條件下,類似申?雅這樣的超寫實數字人將繼續升級迭代,即處于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多才多藝、多功能化,服飾和表情逐漸豐富,予人以常變常新的感受。上海作為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國際大都市,可以先行一步,研發、培育、打造屬于自己的虛擬城市形象大使,推介上海的文旅資源,展現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果,彰顯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孫瑋提出,再現與擬仿,是影像與城市關系的兩種模式。依賴先進的影像技術,城市影像所呈現的已經不能等同于傳統意義上對現實的“再現”,它突破了“現實—再現”模式,締造了“擬仿”模式——以現實的指涉替代現實本身。上述新興技術所建構的影像無疑是“擬仿”這一模式的進階。在未來的城市影像創新中,在重視“內容為王”的同時,不能忽視傳播形式上的技術演進及其創造出來的新感知、新形態,這些新感知、新形態在城市影像的傳播關系中將具有很大的擴散性和驅動力。但同時,也應避免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導致的人文化缺失,城市影像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給觀眾帶來有溫度、高品質的人性化感受,更有效地展示城市資源的特質,傳遞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內涵,而技術始終是為上述目標服務的。
(作者唐俊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本文為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專項課題“新時代上海城市影像創新與城市形象塑造研究”資助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21XSL008。)
參考文獻:
[1]MuLuhan, M.(1965).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New York: McGrawHill.P18.
[2]【英】約翰·阿米蒂奇:《維利里奧論媒介》,劉子旭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第41頁。
[3]郭平:《打造VR/AR 信息高速公路,支撐產業繁榮》,華為官網,2019年12月5日,https://www.huawei.com/cn/publications/winwin-magazine/34/guo-ping-vr-ar-2019。
[4]【美】保羅·萊文森:《人類歷程回放:媒介進化論》,鄔建中譯,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第5頁。
[5]高樹博:《審美無利害性與參與美學》,哲學動態,2011年第10期。
[6]3I特征由Burdea G和Philippe Coiffet在1993年世界電子年會上發表的論文"Virtual Reality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中提出。
[7]【法】保羅·維利里奧:《視覺機器》,張新木、魏舒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第95頁。
[8]孫瑋:《鏡中上海:傳播方式與城市》,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