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陳文茜專欄:理性,從來不是歷史的撰述者

讀歷史的好處:理解人性承受苦難、理性思考的能力,一直非常有限。
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所有戰爭中勇敢不顧一切對抗德國納粹的英國人,情緒激動又崩潰。過去隱忍多年的轟炸、死亡、饑餓、貧窮,終于結束了;人們期盼好日子,而且一點耐心也沒有。
二戰徹底改變了英國。大戰之前,英國雖然GDP總值輸給了美國,但仍然擁有大批殖民地,仍是日不落國,仍是全球外匯存底數一數二的大英帝國。
但歷史永遠不會歸零,所有曾經發生的事,都會留下“禮物”。二戰期間英國抵押海外資產,迎戰瘋狂的納粹。戰前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戰后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之一。英國是戰勝國,但英美等國皆明白不可能向德國求償,因為一戰要求德國超額賠償的結果,就是把德國再逼上絕路。
于是,英國贏得了戰爭,卻破產了。英國成為對美最大債務國,共負債一百四十億美元。
國家領導人明白這一點,老百姓未必理解,更未必買單。英國人先是感恩丘吉爾,接著遷怒他令英國處于破產處境,尤其戰后實施的撙節政策,“天怒人怨”。
英國在戰爭期間頑強地抵抗希特勒,恐怖的轟炸,使一切皆被摧毀,糧食依賴進口;海外殖民地資產抵押美國幾大銀行。戰爭結束后,英國必須還債:于是戰前實施的糧食配給延長至戰后,并且加碼實施現在幾個歐債國家皆咬牙切齒的撙節政策。
撙節之下,首先除了減少失業救濟金外,還包括了主食的匱乏及補給限制:培根、雞肉、甜食……連洗皂粉都減半。


英國人氣炸了。這是哪門子的勝利?
所以當希特勒自殺、日本尚未投降,聯合政府之一的工黨,“機靈”地看到了機會,迫不及待發動政爭,逼丘吉爾解散內閣,重新大選。丘吉爾痛恨工黨趁國之危,毫無道義,大力抨擊工黨在戰前犯的錯,“工黨一路反對英國擴軍,反對到大戰開打”;丘吉爾要選民莫忘這些事。但他的言語,對已無戰爭威脅只被撙節惱怒的英國人,當成挾私怨報復。
大選七月廿六日宣布,等不及美國丟下原子彈結束二戰,英國人已用選票結束這個抽煙斗的七十歲老頭首相職位。大選宣布前夕,據丘吉爾自己記載,夜間他被大難臨頭的不祥惡兆驚醒,“椎心的刺痛如真如幻”。大選后,工黨大勝,保守黨的席次僅剩一半,大戰英雄在善變的歷史下,出局。
年輕時,丘吉爾已是一名好作家,那一天他為自己寫下一段文字,“1940年5月10日夜間,偉大的不列顛戰后伊始之際,我取得了國家的最高權柄,自此而后,我手中權柄的分量與時俱增,歷經五年又三個月的大戰。到了末了,敵人一個個無條件投降,而我卻遭英國選民摒棄,未能繼續領導國家的事務”。
一九四六年,工黨當家方知苦,困境依舊,負債依舊。英國在二戰中所有的工業生產鏈均轉為軍事生產……農業、工業的恢復仍然需要幾年的時間。于是工黨面臨了奪權成功,卻處境難堪的局面。
丘吉爾那討人厭的家伙不是走了嗎?擺脫物資匱乏,結束克難乏味的三餐,英國受夠了,不要單調、勉強湊合的日子……工黨的選前承諾,到哪里去了?
事實上當時的工黨,贏得選舉的方法,并不誠實。英國因二戰早已陷入國際收支危機;但工黨為了大勝,沒有說實話。人們把票投給工黨,結果仍然陷在六盎司奶油、兩品脫牛奶、一顆蛋的鬼日子里。
戰爭遠離了,可是伴隨著戰爭的后遺癥才要開始。這個說起來,非常合理,卻又那么不符合人性。
于是,一九四六,英國掀起了戰后第一場社會運動:“餓死史密斯”(工黨糧食大臣Ben Smith)。
史密斯是當時英國最不受歡迎的政治人物,不是他做錯了什么,而是他擔任了一個倒霉無比的職務:糧食大臣。
倫敦街頭人們拿著“餓死他”的海報,站在政府大樓外。史密斯更倒霉的是:他活生生就是一個胖子,身體粗壯。其實他根本不是什么有錢人,出身出租車司機,因積極參與工會,開始了政治生涯,當選議員。而他年齡已67,吃一點東西都肥。
倫敦人拿著他的肥胖身子照片,寫著標語:“餓死史密斯”……而為了消除民眾憤怒,他特別承諾自己吃的食物和大眾配給一樣;但當他提到一點五盎司的干酪和一盎司的料理用油時,示威民眾根本不買賬;一怒之下又把“餓死史密斯”,改成“炸死史密斯”……“據說他肥沃的身上可以炸出倫敦一條街的油”,憤怒的民眾說。
這只是開端。英國人沒料想到的是:他們即將派到美國借錢的經濟泰斗凱恩斯特使,在華盛頓也受盡了羞辱。
這是凱恩斯人生最后一次到美國。上一回他可是挽救美國大蕭條的經濟泰斗,這一回他淪為低聲下氣的乞丐。
一九四五年底,大部分英國人知道自己的國家破產了:不是快要破產,而是已經破產了。于是大蕭條時期人類最重要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在人生最后幾個月,被英國工黨政府請求當特使,向美國借錢。
凱恩斯本來也以為以他在大蕭條期間對美國小羅斯福總統“新政”的貢獻,他會被美國當成堅定的朋友,熱烈歡迎。
答案相反。
當時的美國并不稀罕英國這個窮酸又高傲的朋友,也沒有幾位政治家對凱恩斯劃時代的擴大支出方案,心存感恩。杜魯門根深蒂固認為是美國本身的偉大救了美國,然后偉大的美國又救了全世界。美國經濟成長率最高峰在1940-1945,失業率降至1.2%,這和自以為救世主的凱恩斯當年在波士頓、華府之間奔波的1932-1933年,已相隔七年了。對美國而言凱恩斯是個朋友,但他現在代表的是另外一個超級窮朋友,來要錢。
于是英國代表凱恩斯勛爵在此受盡奚落。本來他希望得到的“禮物”是:十五億英鎊的饋贈,和三十五億英鎊的無息貸款;共計五十億英鎊,挽救英國財政。
美國直接拒絕。
美國政府開出可怕的條件:1)利息2%的三十七億五千萬英鎊借款:并且在未來五十年內,須以“美元”而非英鎊償還。2)英鎊必須在借款一年后,取消匯率管制,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3)英國必須揚棄英聯邦“帝國特惠制”。
第二點使英鎊一年后,成為直線墜落貨幣,英鎊出現拋售潮:等于把借來的三十七億英鎊全虧光了。
第三條等于間接消滅大英帝國,當海外殖民地貿易優惠特權沒了,殖民地就會各自鬧獨立。美國的目的當然是希望日不落國,必須落日:從此美國是惟一大國。
凱恩斯在一次大戰時曾擔任英國對戰敗國的談判團隊幕僚:當時年輕的他已看出其不合理之處,他非常反對凡爾賽和約,撰文預言如此嚴苛的賠償責任,只會逼德國走投無路,再次掀起戰爭。
老來已看盡國際世態的凱恩斯,當然明白美國人的目的是什么:這些條件無意是趁機羞辱、并且徹底滅了英國以殖民地再站起來的機會。
他覺得自己像乞丐,而英國政府也的確是個破產乞丐。他明白這趟旅程的危險,也看到了一年后英鎊被拋售的必然。尤其美國要求的還款貨幣是美元,英國如同遇見了一個超級高利貸吸血鬼。
但英國,沒有別的路可以選擇……因為乞丐沒有挑三揀四的權利。
美國當時尚未意識到冷戰即將到來,面對這個窩囊的昔日殖民國,只想削弱其力量。當時的英國本來仍決意保住帝國大部分領地,但這代表龐大的軍事支出:破產的英國扛不住了,而美國也看出了此點,想把大英帝國一舉宰了。
于是,那一年英國酒吧開始哼唱怨恨美國、自嘲的歌曲:
我們在美國的大叔,
愿人都尊你山姆之名,
愿你的海軍降臨,愿你的旨意……
我們日用的飲食,靠你今日賜予,
原諒我們不是美國。
難堪的是這筆拜晚年凱恩斯好不容易當乞丐換來的借貸,在美國國會又拖延一段時間才到位:因為美國國會故意挑三揀四,隔海于大西洋譏笑怒罵了四個月,才終于通過。
此時的英國,已不是日不落國,而是看不到太陽,陷入黑洞的破產乞丐國。一九四六年三月,美國的借款還沒到,英國陸軍部考慮石油成本,只好取消駐中東地區的演習,而當地已開始鬧獨立抗爭。
凱恩斯也從財政的角度告訴英國政府:英國毫無選擇,必須放掉帝國的大半殖民地,英國已經養不起殖民地的管理費用,逃不掉,未來惟一的路,只有削減“帝國揮霍”。
依據凱恩斯計算,管理帝國的“安定”,一年要花十四億英鎊……戰爭時期,英國背負三十五億英鎊債務(約一百四十億美元!),且為了贏得戰爭英國工業已數年把全副心力擺在軍事生產,需要頗長時間才能回到戰前工業生產力,也要好幾年才能擺脫糧食依賴美國進口。
一九四六年時冷戰只在醞釀期間,杜魯門對斯大林有疑慮,但對英國除了看不起之外,更想趁機削弱它。
一個乞丐,還想稱霸世界?門兒都沒有。
就在緩慢的節奏中,歷史將大英日不落帝國,劃下了休止符。
閱讀歷史會教導我們一些事。我們往往以為現在當下已是最壞的,急于寫下完結篇;但更大的破壞,更大的失去才要來臨。人性看不到,理解不了,而且覺得自己當下承載的憤怒永遠只是惟一。
事實從來不是如此;事實向來比我們想的殘酷且難堪,只是人性從來都會選擇逃避,找個代罪羔羊。一直如此,一直如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