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桑弧誕辰100周年,他曾挖掘了張愛玲的編劇才能

1月4日,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電影家協會、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共同主辦的紀念著名電影導演桑弧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上海文藝會堂舉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桑弧電影文集》同時首發。
導演桑弧,被譽為上世紀中國電影的喜劇大師,其代表作《哀樂中年》、《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上影廠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如今上影廠里還流傳著老先生的各種傳說。其為人處事的風格和對藝術的追求,都對后輩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同時,桑弧邀請張愛玲寫作電影劇本,并與張愛玲合作了《不了情》、《太太萬歲》等影片,也成為記載二人情緣的一段佳話。張愛玲在自傳小說《小團圓》中,以桑弧為原型寫下了燕山這個人物,也為張迷們提供了不少想象空間。

他的喜劇悲天憫人
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電影人才濟濟。桑弧所在的文華影業公司,制作了一批頗具代表性的海派電影。在文華公司的創作班底中,桑弧的地位很高。他在電影中,用吶喊對抗不公,又通過家庭表現社會的原則,充分展現了一個藝術家的操守和智慧。
中國電影理論家柯靈評價桑弧導演的作品是“浮世的悲哀,藝術沖冠的憤怒,不時令人激動奮發,是一切藝術制作的本色。”
在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朱楓眼里,桑弧導演是一位謙謙君子式的文人導演,“一般電影導演叱咤風云、盛氣凌人等奇怪印象,在桑弧導演身上完全得不到印證。但桑弧導演決不是人云亦云的好好先生,作為藝術家,該堅持的原則他決不會輕易改變和放棄,只是更多地采取以柔克剛的方式應對分歧和爭議。”

朱楓說,老一輩電影人愿意和桑弧導演合作,一是因為他作為導演,很少發脾氣;二是他很少分鏡頭拍攝,設計好幾個鏡頭就到現場拍攝幾個,影片片數和分鏡頭數沒有差別。干過導演行當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門很難的功夫,體現了一個導演對于影片整體的預判能力、分鏡頭能力、現場調度能力、總節奏的控制能力以及后期剪接能力。在中國,擁有這般功夫的電影導演少之又少。
原上影廠文學部的呂曉明在會上發言指出,桑弧導演從事過很多職業,在大學里學過新聞,之后又當過編輯、記者,認識很多名人,上世紀30年代抗戰爆發后,他從愛好電影轉向開始從事電影工作,是近代上海文化的“大家”。桑弧吃過日本人的苦頭,受過不少迫害,他對社會的了解更真實、更深刻,他電影所使用的形式也是上海市民喜聞樂見的。
從電影史角度來看,朱楓認為,桑弧的電影藝術有兩點值得研究,一是桑弧導演是個多面手,既是導演又擁有出色的編劇才能,創作了大量的優質劇本,同時對喜劇片、動畫片等領域也有涉足。

二是他參與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部彩色戲劇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這些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其導演的喜劇作品《魔術師的奇遇》、《他倆和她倆》、《郵緣》、《祝福》等,很受大眾歡迎,也奠定了他的喜劇風格,“他的喜劇風格明顯受到了好萊塢電影的影響,特別是好萊塢導演的作品對他影響很深。”
朱楓強調,桑弧導演注重將宏大的社會問題和人文關懷融入喜劇情景。他的喜劇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作品具有人文厚度,超越了一般喜劇,對社會和人物命運進行思考和關懷。他的許多喜劇含有正劇的力量,而不是讓人哈哈一笑、立馬就忘的劇,有對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追問。例如電影《郵緣》就反映了教育歧視、城鄉差別、知青返城等多種社會問題,不僅讓人笑,更讓人在笑中得到教育,“這就是桑弧導演創作的宗旨,也是桑弧導演獨特的魅力所在。”

紀念老藝術家是為了傳承精神
桑弧對于年輕后輩的言傳身教在會上被多次提到。《泉水叮咚》的導演石曉華回憶起桑弧對自己的“栽培”十分感慨:“桑導對后人非常提攜,把我們的成長時時刻刻記在心里。當時讓我們拍短片,因為大片投資很大,劇本的審查比較難,所以他學美國的操作方式,把一個故事長篇用幾個小故事串起來,每個小故事讓一個導演去拍,這樣就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讓我們能更快地成長。”
石曉華回憶,他們那時候并不領情,“想拍大戲,覺得拍小戲浪費。當時為了避免被他叫去,我還去瑞金醫院求醫生開病假。但桑弧導演說,你一定要來,病不要緊。他還把跟香港導演的談話拿給我看,里面有句話我記了一輩子——‘創作長篇小說很容易,因為有篇幅,可以對一個人進行各種各樣的描寫,但是創作短篇小說有字數的限制,反而更難。短篇要在長篇的基礎上進行高度概括,而且要打動人,這就是功力。’”
桑弧之子、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亦中,在會上回顧了父親的從影經歷和創作追求,特別是在戲曲藝術片、文學名著改編、喜劇片等領域的建樹,表達了對父親的懷念之情。他透露,粉碎“四人幫”后,桑弧最大的心愿是拍攝茅盾的《子夜》。為了保持好體力,即便是冬天也定早上四五點的鬧鐘起來練長跑。電影的分鏡頭量非常大,桑弧堅持“每天拍一點就會少一點”。最后一部戲曲電影《曹操與楊修》,桑弧抱病拍完就倒下了。

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張建亞稱,自己跟過的幾個前輩導師中,跟桑弧導演的時間最長,“桑導演不光從導演的角度教人怎么拍戲,他的才華、學識、學養,也值得我們學習。他的待人處事、控制全局、不大驚小怪、溫文爾雅,以及該扛的就扛著,都是作為導演應當學習和具備的職業操守。拍戲過程中,他是全攝制組的主心骨。你問他啥,他都會讓你把問題問清楚,然后回答清楚。他對每一個同志都非常尊重。”

作為常年組織各種故去老電影人追思研討會的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張建亞稱,“紀念、傳播這些老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和優秀事跡,其實是在傳承一種精神。他們不光留下了一部部電影,有些電影作為經典,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們還留下了敬業的精神,留下了一種優秀的職業道德和行業倫理。正是因為這些精神,這個行業才得以有尊嚴地存在下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