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張仲民:古騰堡的活字印刷術是歷史書寫出來的“中國制造”

張仲民
2017-02-06 14:43
來源:書摘
? 私家歷史 >
字號

中國一些學者非常喜歡舉引美國學者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向西方的傳播》一書,來證明西方學者也認為古騰堡活字印刷術來源于中國的觀點。實際上,卡特在其書中并沒有明確做出結論判定古騰堡印刷術直接來自中國,他只是列舉了古騰堡印刷術有可能受到中國影響的情況,以及該發明在歐洲出現的社會條件與技術基礎。他在書中還專門強調:

我們不可認為以上所提及的人物(指包括畢昇等人在內的中國與朝鮮的活字發明者與使用者,引者按),都一定就是歐洲印刷發明者的直系祖先;特別是后面三位發明和改善活字的人,似乎屬于旁支,他們和歐洲印刷發明者的關系,與其說是祖先,不如說是堂兄弟。

之后,卡特又非常明確地指出:

在遠東的膠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和歐洲的印刷發明之間,究竟有沒有直接的關聯,這是一個很難置答的問題,但就現有的證據來說,答復是否定的。畢昇的活字始終未曾廣為流行,到元代與歐洲發生密切接觸以前,幾乎完全為人置于腦后。使用木活字時,正是和歐洲的接觸最頻繁的時候,但關于貿易路線中斷以后和歐洲開始印刷活動以前這一百年的情形,真相不明。

古騰堡

即便受到中國印刷術影響的朝鮮,在15世紀初葉率先發明字模,用金屬活字大量印書,也不能證明古騰堡印刷術來源于此,“迄今并無表明兩者有關系的證據”,因為,“就我們所知,在那個半世紀內,歐洲和遠東幾乎全無交通可言?!彪S后,卡特又審慎地總結:

不過現在要斬釘截鐵地說中國、朝鮮的活字印刷與歐洲的活字印刷沒有直接的關系,還嫌過早。另一方面,現在還沒有發現足以明白證實兩者有關的證據,在我們掌握正面或反面的證據以前,我們必須排除成見,不作定論。

卡特這里的提醒與警覺并非絕響,荷蘭學者戴聞達(J. J. L. Duyvendak)在書評中,對卡特的研究及中國印刷術也有很多表彰與贊美,但他最后同卡特一樣承認,“歐洲印刷術果傳自東方耶?日今尚無確實不移之證據……”當時翻譯為中文的Carlton J. H. Hages所著《近代世界史》亦認為,盡管印刷術最早發明于中國,并傳播到日本和朝鮮,且有一定可能會傳到歐洲,“14世紀,時在遠東的歐洲旅客和商人當然會看到或聽到印刷的書籍”,但“印刷的技術是否由亞洲傳到歐洲,還沒有確實的證據,西歐好像獨立地發明了印刷術”。然后,該書又長篇描述歐洲活字發明的條件和大致情形,其中在談及古騰堡時說:

印刷術的發明者,由應用印板至制成活字——印刷術真正的發明——實際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不得而知。有一般人說第一個制造和使用活字的歐洲人,是一位科斯忒(Lourens Coster),荷蘭哈連姆(Haarlem)人。然而,我們實在只能知道,約在1450年時,有一人名叫古騰堡(John Gutenberg),在德國的馬因斯(Mainz)城內一間印刷店里應用活字,也只能知道這個新技術的最初為人所知的出品是教皇的“免罪證”及一冊《圣經》的譯本。

中國學者亦有持類似見解的。陳叔諒(陳訓慈)在《西洋通史》里寫道:“歐洲15世紀印刷之發明,其所得于中國者如何?尚待詳加考訂。”陳書認為德國美因茨人John Gutenberg“始用活版印書(1450)”,到15世紀末,“羅馬有印刷局,16世紀時則流行于歐洲各國?!庇袊Z教科書亦持類似立場,“中國的印刷術發明得很早”,唐時就已經發明,北宋畢昇又發明活版,之后“漸漸傳到外國如日本、高麗?!薄爸劣谖餮笥∷⑿g,同中國的關系,雖不十分明確,然而大致可以說:西洋的印刷術是受到中國的影響的?!鄙院蟮纳蜃訌蛥⒖剂丝ㄌ刂鳎瑯诱J為:歐洲印刷術的發明一定受到中國的影響,但具體傳播中介、途徑及結果尚不清楚。

然而,卡特等人的謹慎和保留態度并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他這本著作還是被當作論證古騰堡印刷術濫觴于中國,或受中國活字印刷術啟發的權威論著,廣為中國學者舉引和有意無意的誤引。同樣情況亦見之于他們對培根、馬克思關于“三大發明”論述的歪曲解釋與使用。

17世紀的英國哲學家培根在《新工具》中曾言,印刷、火藥和磁石“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于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备锩荫R克思則更是豪邁指出: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鹚幇羊T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培根與馬克思的這兩段話,為1949年后的印刷史學者、文化史學者及歷史教科書的編者經常征引,作為論證中國三大或四大發明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權威證據。

事實上,不管是培根,或是馬克思,都未把這三大發明的專利權歸于中國人,甚至前后文都是在談歐洲的科學技術,根本未提及中國,更未把這三大發明與中國建立聯系。從其論述理路推斷,他們顯然認為是歐洲人發明了這三大技術。但這兩段話的很多征引者,尤其是印刷史、科技史的書寫者,都歪曲了培根和馬克思的本意,將這三大發明之前加上定語“中國”或者由中國傳播到歐洲的,甚至武斷地舉引為培根和馬克思認為中國的這三大發明如何如何。更有個別學者聲稱:“通過中外學者多年來的潛心研究業已證明,對世界史有如此重要意義的上述四項偉大發明都完成于中世紀時期的中國。”

通過這樣的記憶打造工程,畢昇是活字印刷術的最初發明者、古騰堡印刷術來源于中國、中國三大發明經由馬可波羅、阿拉伯人或蒙古人西傳到歐洲這樣的認知,逐漸在坊間盛行,某種程度上也成為激勵中國人自豪感與奮發圖強、追求現代性的思想武器,綿延不已,迄今不絕:“考印刷之術,肇自我國,隋唐間已有之。”“綜而言之,則我國發明最早,而今則一無進步。印刷術固如是,他亦何獨不然?……雖然,同胞,同胞,能永此落伍,而不自強乎?自強之法,在乎努力科學……”“要使(印刷技術)落后的中國走上科學化的大道,這是我們當前的責任?!?/p>

因此,近代中國的印刷史書寫者往往以昔日的輝煌反襯今日的落寞,通過感嘆中國后來不若西洋來表現民族主義心理,激發國人自勵和努力:

印刷術的沒落,關系民族文化、國家盛衰至巨,實不應默然視之……“印刷是進步之母”,想要文化興起,國家富強,科學昌明,工業發達,不能不著重印刷術?。。ɡ畛P瘢骸队∷⑿g與文化》,《西北實業月刊》第1卷第3期,1946年10月1日,第48-49頁)

一些知識分子更是對中國近代的印刷術反有西洋傳入的情況,感到“十二分的羞恥和警惕,中國是發明印刷術的國家,但是今日的中國印刷術落后到如此地步……我國印刷界的人士,應當如何的急起直追,恢復我們中國固有的榮譽呢?”

相似言論在當時的印刷史書寫中可經常見到,其意圖均是希望給予讀者刺激和鼓勵,發揚光大中國固有的印刷文明。像張秀民之所以立志研究中國印刷史,即因有恥于卡特代中國人寫中國印刷史,以及他要親自為中國光輝、悠久的印刷術作史揚名的想法。這種民族主義的書寫訴求,亦非常明顯地體現在近年來中國學者大力捍衛活字印刷術發明權的論述中。其實,之前劉麟生所譯卡特的《中國印刷術源流史》,能在1957年被原封不動影印出版,吳澤炎重譯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于1957年12月由商務印書館不嫌重復地出版,張秀民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在1958年2月由權威的人民出版社出版,再加上當時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995)為包括印刷術在內的中國科技成就大力背書,都反映或配合了當時中國的意識形態與新的國家政權建構的需要。如時人之言:

卡特和張秀民的書,給了我很多知識。不僅雕版印刷術是中國人所發明,而且活字印刷術也是中國人所發明。中國人已經利用造紙術和印刷術大量印書的時候,歐洲各國僅能用筆在羊皮上抄寫《圣經》。從明朝開始,中國的科學技術才逐步落后于歐洲。讀了這些書,可以提高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激發起發憤圖強的雄心壯志。這些書是很好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王益:《總序——重視印刷史的研究和學習》,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中國印刷史料選輯·雕版印刷源流》,印刷工業出版社,1990,第3頁)

綜合上述內容可知,在很多情況下,與其說歷史書寫特別是歷史教科書中的敘述,為單純的史事記載或存真記錄,毋寧說它們是文化工程與載道工具。正如伯克之言,“知識的選擇、組織和陳述不是中立和無價值觀念的過程。相反地,它是由經濟和社會及政治制度所支持的一個世界觀的表現?!睂τ趹n世傷生、歷經磨難的絕大多數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歷史書寫經常是有大義存焉的敘述政治,不但讓他們可以從過去的歷史中汲取光彩和奮發圖強的思想資源,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編排組織與書寫,讓中國找到在過去及當今世界的位置,獲得自信和復興的希望。

畢昇

換言之,在某些情況下,此類行為或可被視為一種對抗和挪用西方霸權的“弱者的武器”,它有著強烈的現實關懷與實用性、有效性,廣為人們接受和運用。像在近代持久激烈的中西醫論爭中,包括印刷術在內的所謂中國三大發明流傳到歐洲的故事,就成為一些人捍衛中醫合法性的奧援:

中國之所以發生中國的醫學,和西洋之所以發生西洋的醫學,全然有其不同的地方環境和物質條件在。從歷史上看,中國所有而西洋所無的學術,不只是醫學,指南針,而西洋何嘗自有?首先有的乃是中國,卻不因為中國獨有而騰笑萬邦,轉是萬邦從中國學習了去,用在航行上,占取最主要的地位。印刷術西洋何嘗自有?首先有的乃是中國,卻不因為中國獨有而騰笑萬邦,轉是萬邦從中國學習了去,用在文化上,占取最主要的地位?;鹚幬餮蠛螄L自有?首先有的乃是中國,并不因為中國獨有而騰笑萬邦,轉是萬邦從中國學習了去,用在作戰上,占取最主要的地位。整個的西洋文明都導源于中國,并不騰笑萬邦,為什么輪到了醫學,會要騰笑萬邦呢?(張忍庵:《醫學之空間性及其新舊觀》,見蘇州《國醫雜志》第3期,1934年秋季出版,第15頁)

此處的論述自然難逃“西學中源”論的窠臼,但顯然,這樣的論述意圖不再是像晚清那樣為方便學習西學尋找借口,以減少保守派的壓力,而是為了保護中醫的合法性,不得不從歷史中尋找論證的資源,展現的是時人面對外在文化霸權強大壓力下的焦慮,乃至感情上的一種尷尬認同——弘揚中國過去的輝煌和影響,卻又被迫承認現在中國的江河日下與技不如人。為改變這種情形,他們希望通過“記憶政治學”(memory politics)的操作,重溫或建構國史上的榮光,表彰中國歷史上的原創發明,發揮史學經世的作用,來喚醒民族的自信心,振興民族精神,去建設一個新的中國?;蚩烧f,他們不是在發掘歷史中的真實,而是在闡釋被他們視為“真實”的歷史,在詮釋中同時進行自我反省、自我建構和自我認同,乃至希圖將之付諸實踐。對他們來講,歷史真實與詮釋標準、價值判斷不可分割,歷史知識不只是對“真實”的再發現,亦是對現實世界所做的再詮釋和重新規劃。故此,闡發歷史的真實并非為這些學者的終極目標,最重要的標靶,乃是闡發出來的這種“真實”,能否經世致用、能否對當下的社會實踐有意義,這往往才是最優先的考量。如名學者陳垣的“夫子自道”:“史貴求真,然有時不必過泥。凡事足以傷民族之感情,失國家之體統者,不載不失為真也?!标愒髞磉€補充道:“凡問題足以傷民族之感情者,不研究不以為陋。如氏族之辯、土客之爭、漢回問題種種,研究出來,于民族無補而有損者,置之可也?!?/p>

確實,如某些理論家所揭示的,歷史書寫不是中性和透明的,而是充滿意識形態與道德判斷的行為,是對一定脈絡下知識與權力互動的描述,它制約著我們表現過去“真實”的效果,亦即歷史的“真實”必須仰賴書寫來呈現,無法外在于歷史書寫的模式和策略。對于中國印刷史和古騰堡的敘述和詮釋自然不會例外。實際上,古騰堡是誰,他發明的是木版活字或是金屬活字,到底是不是他發明了活版印刷術,什么時間發明了印刷術,活版印刷術的真實技術情況如何,與木版、雕版印刷作用有哪些不同,造成的影響與中國印刷術對中國造成的影響有何差異,這些問題雖然重要,且不斷有人涉及與考掘,然而,這并不是大多數人的真正書寫意圖。相較起來,許多人真正在意與追求的,乃是獲得論述和參與的權力,將古騰堡和歐洲印刷史同中國印刷史接榫,替中國印刷術尤其是畢昇的活字版發明找到位置,闡發其現實意義,進而為中國在過去和當下的世界中找到地位,為學習西方的印刷現代化和中國應該參與全球化進程找到立足點——中國發明的印刷術(或三大發明)既然能使歐洲走出中世紀的黑暗,自然也能引導中國走上現代化之路。如在1919年寫成的《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孫中山就基于印刷術之于知識普及、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性,特意將印刷工業作為工業現代化設想中的一個方面,加以高度強調:

此項工業為以知識供給人民,是為近世社會一種需要,人類非此無由進步。一切人類大事皆以印刷紀述之,一切人類知識以印刷蓄積之,故此為文明一大因子……中國民族雖為發明印刷術者,而印刷工業之發達,反甚遲緩。吾所定國際發展計劃,亦須兼及印刷工業。

可以看出,從一般知識分子,到影響大局的政治領袖,在中國社會實現印刷現代化均是他們關注和追求的目標,其誘因之一則為中國是印刷術的最早發明者這樣的歷史認知。

職是之故,近代中國的印刷史書寫者,后來不但果斷拋棄了就古騰堡談古騰堡、談歐洲的歷史書寫模式,還迅速延續與深化了對中國印刷史和歐洲印刷史進行比較聯系的書寫模式,他們希望透過回溯或重構“真實的”中國印刷術發展史,輔以合適的敘述策略——以時間差距來彌補空間錯位、以歷史中介的傳播可能表征實際達到的傳播效果,孜孜以求古騰堡印刷術同中國活版發明的相似性及繼承性,刻畫或暗示兩者之間的血緣關系,通過揭示印刷術對于歐洲近代社會的巨大作用,從而凸顯中國發明的偉大和應該繼續追求印刷現代化的必要性,這其實是一種現代性視野左右下的“‘價值’優先下的‘事實’重建”,恰巧呼應了后現代論者所謂的“歷史(歷史書寫)是人們或民族產生他們認同的方式”的懸鵠,正是在如此長期不斷的生產、復制與傳播、接受過程中,包括印刷術在內的四大發明被塑造為今日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吊詭的是,當近代中國的印刷史書寫者在積極建構古騰堡印刷術同中國的關系、急于追求印刷現代化之時,焉知不是在參與另外一種古騰堡神話的打造和復制?因為潛藏在這樣的建構和追求下的前提,就是在去脈絡的情況下,以線性的歷史觀及化約論思維,簡單對比中西印刷術,將古騰堡印刷術的作用抽象化,大而化之地認為中國的木版印刷技術不如古騰堡的活版印刷技術,所以無力促成中國的印刷現代化,從而嚴重忽視和大大低估了木版印刷技術在中國與近代歐洲所起的巨大作用及導致的社會效果,無形中也夸大了古騰堡印刷術的意義。

暫且不管歐洲一直存在的,關于古騰堡是否的確為活版印刷術最初的發明者、何時發明這樣的爭議。實際上,西方歷史書寫中的古騰堡神話亦可被視為一種后設敘述(meta-narrative)與被發明的傳統,或像周啟榮教授提醒的,初期的古騰堡印刷術具有很多缺點,非常耗費銅和勞力,即便是古騰堡印刷術被大規模運用后的近代歐洲,木版印刷還大量存在,廣為印刷商采用,因為木版印刷在很多情況下,尤其在插圖、圖像、美術品印制等方面,都遠比古騰堡印刷術和后起的照相版為方便、實用,且更具美感。此種情況直到19世紀以后,相關的物質配備與技術革新進一步完善之時,木版印刷技術始逐漸淡出歐洲乃至世界印刷舞臺,古騰堡印刷術才所向披靡。饒是如此,就像晚清教會雜志《格致益聞匯報》的一個讀者“丹徒何賓(左側有“山”字筆畫)生”的疑問:

石印、鉛板書籍,藏之年久,字跡率多模糊。仆取書篋中舊本,實有銷退者。中國木板則無此弊。當用何法刷印而得不變耶?

面對這一既是技術又是文化的問題,《格致益聞匯報》編者也做出了一個聰明的回答,并沒有直接回應各種印刷方式的優劣,但為鉛印和石印技術進行了辯護:

無論筆謄、木板、石印,皆須紙墨兩佳,乃字跡歷久不滅。今各書坊石印、鉛板紙墨多不精良,以致數年之后,字跡模糊,無足怪也。藏書須擇干燥地,又以汞綠二防蟲蛀,則萬卷樓頭無憂浸患矣!

進而言之,與活字印刷術相比,除了方便便宜之外,如錢玄同當年曾指出的,在印刷比較冷僻的中文字之時,鉛字模中多無其字,“強使刻之,率大小不一,字體位置不勻,且點畫之間,多有舛誤。”所以木版印刷仍然有其優勢:“若欲認真刻書,木版既不可必得,則求其次,石印可也。蓋如今印刷局所言之字,多就一般時下文章所通用者,且字體一遵《康熙字典》,俗訛之體,雜出其間?!?/p>

饒是如此,正似王汎森教授曾指出的,我們對印刷術在傳統中國所起的正面作用也不能估計過高,在近世中國其實還存在諸多反印刷和主張焚書的論述,但這些聲音“從來未被正面討論過”,而處于印刷時代的我們也有意無意在以今天的眼光放大了印刷文本在明清中國社會的普及度與流行性,不但夸大了印刷文本所導致的社會影響,也無形中貶低了抄本及那些反印刷言論的作用。

最后,一如法國文化史家夏特里埃(Roger Chartier)在對法國大革命同啟蒙書籍之關系的探索中所指陳:

在一定意義上,是大革命“造就”了書籍,而非相反。正是法國大革命賦予了某些特定書籍具有先見之明與可昭法式的意義,在事情發生之后將其精心結撰,追認為大革命的源頭。

由此,我們是否也應該追問:是古騰堡印刷術引發了歐洲的現代化?或是歐洲的現代化造就了古騰堡印刷術?抑或是二者互相作用的結果?

(本文節選自張仲民著《種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閱讀文化與接受政治》,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年11月。原題為《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現標題為編者所擬。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原文注釋略去。)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海市| 关岭| 民勤县| 望城县| 宜章县| 如皋市| 彭泽县| 隆子县| 米林县| 颍上县| 大同市| 新密市| 泰和县| 岐山县| 新野县| 岳池县| 若羌县| 惠州市| 阜宁县| 邯郸市| 牙克石市| 安庆市| 邻水| 交城县| 贵德县| 类乌齐县| 三门县| 商洛市| 鹤庆县| 思南县| 宝应县| 临沂市| 淮滨县| 象州县| 进贤县| 太仆寺旗| 尖扎县| 长丰县| 河源市| 林西县| 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