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威雙再迎女策展人,女性主義思想家胡克斯辭世
12月15日,作家和社會行動者、多元交織性女性主義領軍人物貝爾·胡克斯在美國家中辭世,享年69歲。1981年她因《難道我不是女人嗎:黑人女性與女性主義》一書獲得廣泛贊譽,該書探討了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對黑人女性的影響,以及最近重塑美國社會的女性主義運動和民權運動的關系。此外,她還呼吁藝術生產的“視覺革命”。
2023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將首次迎來黑人策展人,著名建筑學者萊斯利·洛科將負責這屆雙年展。在北京和上海,日本藝術家江上越、藝術家何其沃及其團隊、新媒體藝術家高偉剛分別呈現了展覽項目。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 | 女性主義思想家貝爾·胡克斯
69歲辭世,曾批判“白人至上主義”,呼吁藝術生產的“視覺革命”

貝爾·胡克斯(1952-2021)
當地時間12月15日,作家和社會行動者、多元交織性女性主義領軍人物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在位于美國肯塔基州的家中去世,享年69歲。胡克斯的著作涉及種族、階級、性和性別之間重疊的壓迫系統,1981年她因《難道我不是女人嗎:黑人女性與女性主義》一書獲得廣泛贊譽,該書探討了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對黑人女性的影響,以及最近重塑美國社會的女性主義運動和民權運動的關系。
胡克斯原名格洛麗亞·簡·威金斯(Gloria Jean Watkins),1952年出生于肯塔基州,父親是一名看門人,母親是一名女仆。高中畢業后,胡克斯以全額獎學金進入斯坦福大學,1976年于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英語碩士學位,1983年以關于托尼·莫里森作品的論文獲得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博士學位。為了紀念曾祖母,她使用了筆名貝爾·胡克斯,并選擇將名字小寫,為了讓大家將注意力集中到“書的內容上,而不是我是誰上”。
胡克斯對于藝術生產有著自己的視角,她推崇勞娜·辛普遜、巴斯奎特等藝術家具有反抗性的藝術作品。“可悲的是,控制著藝術寫作文化生產的保守派白人藝術家和評論家似乎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即我們可以批判性地意識到視覺政治——種族、性別、階級對藝術實踐的塑造——而不必拋棄對于美學的強烈追求,”胡克斯在其1995年關于藝術的著作《我心中的藝術:視覺政治》中論述道。“當我們批判性地去構想思考和書寫視覺藝術的新方式時,當我們為跨越邊界的對話創造空間時,我們參與了一個文化變革的過程,最終將創造一場視覺革命。”(文/錢雪兒)
威尼斯 | 建筑學者萊斯利·洛科
將成為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首位黑人策展人

萊斯利·洛科 ? Murdo McLeod
據ARTFORUM中文網報道,著名建筑學者萊斯利·洛科(Lesley Lokko)將負責策劃2023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成為首位擔任該職位的黑人策展人。洛科也是繼2010年的妹島和世和2018年的伊馮·法雷爾和謝莉·麥克納馬拉之后少數領導該雙年展的女性之一。第十八屆國際建筑展將于2023年5月20日到11月26日舉辦。
洛科出生于蘇格蘭,在加納長大,擁有倫敦大學建筑學博士學位。幾十年來她一直在倡導建筑與種族密不可分的觀點。洛科是約翰內斯堡大學建筑研究生院和加納阿克拉非洲未來學院的創始人,以及出版物《FOLIO:當代非洲建筑期刊》主編。2020年,她在上任一年后辭去紐約城市學院建筑學院院長職位,并稱該學院的制度性種族主義是辭職主要原因。
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席西庫托評價說,在建筑和城市議題上的當代討論,很大程度上源自她在當代世界研究與設想實驗室的生活成長經歷。
作為一名加納-蘇格蘭建筑師,萊斯利·洛科在全球范圍內擔任過多個教職并展開實踐,尤其是約翰內斯堡、倫敦、阿克拉和愛丁堡。作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她還是今年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評委之一。
洛科說:“在經歷了人們記憶中最艱難和分裂的兩年后,建筑師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向世界展示我們可以做到的最好的東西:提出雄心勃勃且富有創意的想法,幫助我們共同想象一個更公平、更樂觀的未來。”(整理/宗禾)
北京 | 日本藝術家江上越
個展“一個誤解時刻”,呈現最新彩虹系列

江上越
12月18日下午,日本藝術家江上越的個展“一個誤解的時刻,所有的面具都掉下來了”在北京唐人藝術中心開展。展覽展出江上越2021年新創作的“彩虹”系列繪畫。
江上越是日本戰后崛起的第三代當代藝術家之一,她的創作探討交流中的障礙,并以音頻錄音、影像和繪畫等形式對肖像藝術進行表達。藝術家意識到“語言是只能被感知、卻不能被解釋的”,而“人與人的交流,不是為了更接近彼此,卻是為了度量他們之間的距離”。

江上越作品
臉龐揭開了一個人不完整的、暫時的面紗。它不是為了某個個體而存在,而是為了許多個他者。每一張臉龐都有著無聲的語言,但臉龐也是身體上最有活力、最敏感的部位。江上越聚焦于對臉龐的創作,希望處理每一個波動的、不穩定的、變化著的狀態。
在抽象和具象之間,藝術家用線條打破了寫實,水平線條和色彩帶組合起來,重新組合成一個人的形象。她在模糊的肖像畫中制造一個“故障”,一片視覺的白噪音。它們就像計算機生成的圖像一樣,受到了像素變質的影響,這就像語言性的理解一般被加密。每個時代都根據其所掌握的技術和意識形態塑造著身體、心理過程和集體個性。在我們當下的時代,臉龐已經進入一個不斷變動、流通和重復的經濟鏈條中。它成為一種自我認同的象征和個性解放的源頭,但同時也自愿服從于各種社會規則。(文/高丹)
上海 | 藝術家何其沃
美術館中“恭喜發財”,關注當代年輕人的身份流動與鄉愁
上周末,藝術家何其沃及其團隊二高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進行了《恭喜發財N+》的上海首展和工作坊活動。“恭喜發財”系列是何其沃及團隊近幾年關于鄉愁(nostalgia)議題的探索,包括流動性(Fluidity)、土酷的戲仿(Parody)、城鄉結合部的文化雜合(Hybridity)和低科技的技術文化(Techno-Culture)。目前包含劇場作品《恭喜發財》,舞蹈影像《恭喜發財N+》,獨立策展單元《是日例牌》。
何其沃出生于廣東陽江,以舞蹈、影像及裝置等作為多元媒介的舞者/編導,其作品堅持以身體做為審視焦點和主要介質,以多元的創作方式,荒誕且嚴肅地闡釋中國社會和文化中身份與性/別等諸多現象,近期作品關注中國社會中不斷遷徙的新城市移民,流動的人文景觀以及錯置的人造景觀。2019年,何其沃獲選瑞士文化基金會駐地藝術家,2020年獲選日本AIT、廣東時代美術館及Bethel House聯合駐地藝術家。“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使用什么樣的工作方式建立藝術與社會,甚至更廣泛的連接和關系,而舞蹈是否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溝通語言?我期待這些生活實踐返回到個體經驗與創作實踐中。”

二高影像作品《恭喜發財N+》2020 攝影師:光
談及“恭喜發財”系列,藝術家表示,創作中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關于當代年輕人的身份流動以及鄉愁的探尋,作品的概念和用到的很多生活物件都與家鄉海邊有關,“那種潮濕的氣味,粘稠的質感,艷俗的色調,浪漫的感覺,都是陽江對我的影響。”而面對傳統風俗與快節奏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藝術家表示,“我會盡量保留生活中傳統的習慣,甚至開始慢慢去學習這些傳統,通過這種行為來填補自己的某些空缺……每個人都在生命’流放’的過程中不斷發明(Invent)和踐行(Practice)鄉愁的喜怒哀樂。”(整理/錢雪兒)
上海 | 藝術家高偉剛
以新媒體藝術表達時間與生命

高偉剛
12月18日,藝術家高偉剛《定數》展在APSMUSEUM舉行,展覽運用綜合材料結合數字多媒體技術,為觀眾呈現出當代藝術與科技感的融合,帶來光與電的視覺體驗。展陳從客觀世界出發,通過鏡面連結至多維空間,在感官錯覺下產生對客觀世界更強烈的肯定,同時通過藝術更理性的觀看外面的世界。

展覽現場
藝術家高偉剛的創作跨越電影、裝置、雕塑、繪畫等多種媒介與表現形式。從不銹鋼作品到畫布上放置石頭、燈光裝置等材料,他的作品承載了其藝術探索和創作手法的特征,并刻意使觀看者游離于“觀察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身份之中,使其反思自身與畫面之間的關系。
在此次展覽中,作品《本生》以船為對象,表達風暴中的小船在時間的不斷循環后依然躍于海平面上,每一次都代表著一次新生;作品《定數》則以數字表達時間。時間與空間在此處被一次次連結,藝術家在這個繁雜且嚴謹的結構中將一種對于時代進程的美好愿景漫不經心的描述出來,最終指向有關生命問題的永恒討論。對于生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定數。藝術家將他辯證的思索呈現在鏡面之中,以一種感知的傳遞,緩慢而又湍急的侵入客觀世界。(文/黃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