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甘李藥業,股價下跌的三段論邏輯

文 / 七公
出品 / 節點財經
作為國產胰島素的老大,資本市場的“胰茅”,甘李藥業(603087.SH)今年的股價表現不夠理想。
年初至今,從181元/股的高點到65元/股的低點,其股價跌幅超過6成,一度徘徊在63.32元的發行價邊緣,總市值蒸發約700億元。
更要命的是,在這樣的下跌勢頭已經持續了10多個月后,目前甘李藥業的股價仍然沒有明顯的反彈跡象。

個種原因,也是挺復雜的。有行業面的,有政策面的,有基本面的,有估值面的,我們來逐一審視。
/ 01 /
從殺估值到殺業績
私募大佬馮柳曾就股價下跌概括出過一套經典的三段論:殺估值、殺業績、殺邏輯。
在節點財經看來,醫藥股從去年的“YYDS”到今年無差別的“永遠跌死”,視為第一段:殺估值。
A股醫藥板塊自2017年崛起,2020年大部分公司的市盈率都在50倍以上,更有甚者百倍不止,且不在少數,股價漲幅也遠遠跑贏大盤。
以中證生物醫藥指數(930726)為例,2020年中期PE估值大概在70倍附近,而當時上證綜指的市盈率尚不到15倍,深證成指約為30倍。
一般來說,高估值要么給予充足的時間通過盈利的高增長去消化,要么靠講“故事”、炒概念,用力刺激市場神經。
故此,2021年伊始,受美國taper收水預期強化,資金外流情緒加劇,即便沒有任何負面基本面驅動,貴的離譜的醫藥“白馬”們還是首先被拉出來“祭天”,迅速從漲勢轉為跌勢。
具體到甘李藥業身上,2020年6月底上市即收獲12連板,助推公司市值一舉突破1100多億元,市盈率最高飆升至近百倍。

同一賽道,彼此涼熱。本身估值過高,加上醫藥板塊整體劇烈調整,身處其中的甘李藥業也只能順應趨勢,隨大流而動。
據Choice數據統計,下半年以來,醫藥生物行業指數跌幅19.9%,排在28個申萬一級行業指數首位。醫藥基金下半年凈值平均下跌接近20%,放眼全年平均凈值跌幅達到7%。這與去年重倉醫藥股賺得“盆滿缽滿”的行情可謂冰火兩重天。
另一方面,9月-11月,三季報不斷出現低于預期的數據,又給了市場極好的絕殺理由,醫藥股由此進入殺業績階段。

財報顯示,2020年,甘李藥業實現營業收入33.6億元,同比增長16.12%;凈利潤12.3億元,同比增長5.43%。截至2021年9月30日,甘李藥業營業收入為25億元,同比增長14.21%;凈利潤8.7億元,同比增長26.99%。
就前三季度的增速而言,還是不錯的。尤其單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31.71%,而同期A股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平均增速為下降1.14%。
然而,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甘李藥業的凈利潤為4.25億元,同比僅增長2.77%,低于一季度的7.23%和二季度的30.38%,也低于同期A股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凈利潤平均增速7.79%。
相較于資本市場一貫喜歡的高成長樣子,主營業務不足5個點的速度實在算不得快,趁機殺一波估值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受制于銷售成本率上漲,甘李藥業一向引以為傲,足以媲美茅臺的高盈利能力在本報告期出現下滑,毛利率88.62%,是近十年來首次跌破90%,凈利率34.81%,相比之前年度略有萎縮。
/ 02 /
被集采改變的成長邏輯
第三段是殺邏輯。
隨著年報披露季到來,大家把各個行業的情況一捋,發現去年炒作的邏輯完全沒有兌現,增長的天花板原來那么近,估值體系必須要重構啊。
比如甘李藥業,2020年凈利率增速只有5.43%,而縱覽其2014年以來的業績,除卻2018年,最少的年份也能增長個25%,其余幾年均在40%-73%之間。

高市盈率匹配低增長率,投資心境自然不一樣了。如果說過去還有點質疑,那現在就是要“實錘”了。
而對甘李藥業來說,投資邏輯的改變還有一層原因:集采“大殺器”。
剛剛落地的胰島素集采結果顯示,甘李藥業中標6個產品,降價幅度和限價比最低為40%,最高63%,采購周期2年。

按照現在這個報價乘以分配的基礎量計算,甘李藥業這6款產品的銷售總額是7.05億元。根據甘李藥業官網資料,公司還將在基礎量之上獲得C組調配量3250萬支,銷售額大概是12億元。
極端假設,2022年甘李藥業拿到全部基礎采購量和C組調配量,那么總銷售規模就是19億元。
而上述中標的6款產品2020年度合計銷售額為32.07億元,營收占比為95.38%;2021年前三季度合計銷售額為23.19億元,營收占比為92.66%。
這意味著,集采后甘李藥業的營收縮水程度還是很可觀的,一并還有對盈利能力的極大考驗。
股市本來就是以利潤為基礎,以市盈率為標尺的杠桿游戲。胰島素集采最大的風險在于從行業到個股的成長空間被大幅壓縮,連帶利潤清減。
藥智數據統計,2020年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胰島素及其類似藥銷售額接近270億元,有機構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416億元,并進一步增長至2029年的616億元。
以如今的降價幅度粗略測算,國內胰島素市場空間在集采后可能減少到150億元左右,這讓資本市場的想象空間小了很多,肯定不能支撐甘李藥業先前的千億市值。
當然,集采的好處也很突出。
首先,集采是一種超大型“團購”,由于進入名單的藥企能享受到很大的采購量,疊加龍頭質量、品牌、規模等優勢,會在短時間內推動中標企業市場份額快速膨脹。
目前國內胰島素市場70%的份額都在諾和諾德、禮來、賽諾菲等外資巨頭手中,此次集采甘李藥業依靠對跨國藥企的降維打擊,有四個產品列席A組(低價多量),成為最大贏家。本著“國產替代”預設目標加速,甘李藥業或能通過放量同步占領市場。
其次,集采旨在讓藥價回歸合理水平,解決看病貴等問題,又是一種非常嚴格的醫療控費手段。
因為買賣雙方已成定局,不需要再像以前搞那么多的廣告、送禮、學術會等勞什子了,這樣一來勢必降低醫藥企業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以及面對公立性醫院帶來的結算確定性,均對盈利能力起到在一定的托底作用。
不過,對資本來說,比之“長坡厚雪”寓意的廣闊賽道,飛奔的賺錢速度,這些用量補價的“小恩小惠”實在不夠性感,且難以為企業的長期成長提供充足動力。
/ 03 /
還有哪些機會?
雖然最近的日子有些難過,但甘李藥業也不是沒有機會。
按功效劃分,胰島素市場可分為長效、速效、中效三個細分領域。甘李藥業旗下產品中“長秀霖”類屬于長效,“速秀霖”屬于超速效,25R則屬于中效產品,基本做到了全覆蓋。2020年長秀霖”占據長效胰島素市場中約占40%的份額。
按來源差異劃分,胰島素又可分為動物源胰島素(一代)、重組人胰島素(二代)及重組胰島素類似物(三代),“長秀霖”屬于安全性及有效性更優的第三代胰島素。
分析甘李藥業的營收結構,“長秀霖”不僅是公司的絕對大單品,也是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于2017-2019年分別貢獻營收21.69億元、22.62億元和25.45億元,對應主營業務收入占比為91.48%、94.76%和87.91%。
針對單一產品依賴“癥狀”,多元化就成為一個突破口。
顯然,甘李藥業已經意識到在產品布局方面的薄弱,其在財報中坦言,“專注于糖尿病治療領域使得公司面臨產品結構單一的風險。一旦由于替代產品的出現,或者競爭對手類似產品或新一代產品的推出,將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好在,今年5月,甘李藥業的精蛋白重組人胰島素注射液(預混30R)獲批。
這或許說明,在當前以二代和三代胰島素為主流的市場,甘李藥業又多了一件“攻城拔寨”的武器。
但就行業格局和動態而言,卻不能過度樂觀。和三代市場相比,二代市場的玩家更多,除了外資廠商,國內的通化東寶是一個強勁對手;拉長時間軸看,二代胰島素被三代胰島素代替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且三代在顯著降價后與二代的價差越拉越近,這對甘李藥業是有利的,所以其未來的估值錨點還在三代上,看量能的大小能不能保住利潤增速。
另一條道路便是國際化。
這條路其實甘李藥業已經走了很多年了。更早于2005年起,公司便開始在東南亞、拉丁美洲、中東北非、俄羅斯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陸續搭建國際化商業網絡,后于2018年與國際制藥企業諾華旗下的山德士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授權山德士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獨家銷售自家胰島素產品。
從財報看,2020年甘李藥業的海外銷售收入 0.65 億元,同比增長 50.88%;2021年上半年海外銷售收入0.74億元,同比增長171.7%。盡管體量不大,但獨闖一片新天地,這部分還是可以期待的。
短期內,節點財經認為甘李藥業更應該著重集采之外的自由市場。集采只涉及上報采購需求量參加集采的全國各地醫療機構,以大醫院為多,但還有很多小醫療機構沒有參加集采,市場肯定是要照顧到的。
事實上,本次集采只覆蓋了一半左右市場量,那余下的一半甘李藥業至少要有大的作為。
站在投資的角度,甘李藥業無疑是一家優秀的公司。截至12月17日收盤,公司動態市盈率34倍,總市值397億元,大體上已調整的差不多了。
但后續如何走向,能否就像馮柳說的三段論演繹完的時候便是否極泰來,大概率還得看集采執行后的數據,以及對自由市場、海外市場的拓展情況。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