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罵妲己狐貍精,我們都冤枉她了?
原創 本獸君 視覺志
微博 | @視覺志
作者 | 本獸君
每當想到妲己,你能想到什么?
冀州侯蘇護的女兒,被狐貍精附體后性情大變,蛇蝎心腸,弄殘姜皇后,挖忠臣比干的心,琢磨出蠆盆、炮烙之刑……
最終導致了殷商的滅亡。
人們對妲己的印象,停留在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榜》以及改編的影視劇劇情上。
耳熟能詳。

但真實的妲己真是這樣嗎?
世界是唯物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妲己肯定不是狐貍精變的或者被狐貍精附體。
這一點可以確定,那么妲己身上其他的罪行,也有了應該被商榷的理由。
河南衛視一檔《隱秘的細節》,就在片中為妲己“喊冤”:
妲己很可能是個美女,但沒有證據表明,她是一個壞女人。
我們可能冤枉了妲己三千年。
01
其實,妲己一開始在史書中的形象并不清晰,《尚書·牧誓》中有這樣的記載:
今商王受唯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
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商邑。
書中沒有明確指名妲己,只是將「妲己」之類的妃,作為紂王“唯婦言是用”的罪證。

至于妲己如何為紂王所獲,《竹書紀年》中有言:
九年,王師伐有蘇,獲妲己以歸,作瑤室立玉門。
即,妲己是紂王討伐有蘇的戰利品。
一位戰利品,能攪起多大的風浪呢?

所有的歷史細節,拼湊出來的是:
紂王伐有蘇,有蘇氏獻女妲己,紂王聽信寵臣寵妃,最終導致亡國。
其中,也并未指明是妲己導致殷商亡國。
并且要知道,紂王伐有蘇納妲己為妃時,已經有60多歲了。
沒過幾年,殷商就被武王所滅。

同時,商朝重巫蠱,做任何重大決定之前,都要先用甲骨求神問卜一番。
所以,在紂王妲己接觸時間不長,商人迷信的前提下,即使妲己是紅顏禍水,能直接導致滅國也不大可能。
02
隨著時間的推移,妲己的形象日漸豐富。
《史記·殷本紀》中說:“帝紂……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于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比干)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這時,發明炮烙之刑,虐殺比干,荒淫無道的罪名都加在紂王身上,而非妲己。

而關于妲己的結局,《史記·周本紀》中說的是:“(武王)殺妲己”。
此外,《世說新語》中還有一種說法:妲己最終被周公所獲,成了周公的侍姬。
沒有出現變狐貍精的選項。

妲己形象徹底扭曲,則是在《列女傳》中:
(紂王)好酒淫樂,不離妲己,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作新淫之聲,北鄙之舞,靡靡之樂,收珍物積之于后宮,諛臣群女咸獲所欲。
積糟為丘,流酒為池,懸肉為林,使人裸行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妲己好之,百姓怨望,諸侯有畔者,紂乃為炮烙之法,膏銅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輒墜炭中,妲己乃笑。
比干諫曰:“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婦言,禍至無日!”紂怒,以為妖言。妲己曰:“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于是剖心而觀之。

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剖比干之心,妲己毒婦的形象活靈活現。
03
如何合理化這種「毒」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她妖魔化,只有妖才能如此殘忍,如此殘忍便是妖。
典籍中說妲己是妖,最早的記載是北朝李暹注《千字文》:
一入朝歌,捉得紂,殺之。捉得妲己,付與召公,令殺。召公見其姿容端正,一嘆而百美,不忍殺之。
留經一宿,太公謂召公曰:“紂之亡國喪家,皆由此女,不殺之,更待何時!”乃以碓剉之,即變作九尾狐貍。

因為是女妖,誅殺這亡國的禍水,顛覆殷商的大周也順理成章地擁有了某種正義性。
后來,在唐代李瀚《蒙求》的注中,妲己也被定性為狐貍精。
三人成虎,添油加醋,以訛傳訛,最終妲己身上的“狐貍精”標簽根深蒂固。

妲己被污名化的同時,紂王也沒落下。
歷史學家顧頡剛曾統計,商周朝代更替間,紂王只有三五條模糊的罪責;到了秦朝,其罪責變成了14條,剖腹挖心什么的都來了。
再到晉朝,紂王的罪責竟然多達70多條。

最終,歷史中的各個擁有“話語權”的人,不斷對紂王和妲己的事例無中生有,添油加醋,刪改挪用。
紂王變得面目全非,妲己則化身千古妖婦。
04
真正的妲己,如果知道自己后世的形象扭曲成這樣,不知作何感想。
但死人是沒有話語權的,無非是任由活人涂抹打扮。
真相已無人關心。
其實歷史就是由人,和過往生活中無數個細節組成。生活的細節中,就能窺見「妲己」是如何誕生的。

堂哥在家養了兩三只狗。大嬸聽聞,認為他不務正業,常出言取笑。
向別人轉述時,便將兩三只變成了七八只,更為聳動而富有畫面感。
好事者被她夸張的講述吸引,大嬸獲得了周圍人的注意力,產生了“姐就是女王”的感覺,周圍人也聆聽中獲得了某種消遣。
處于傳播中的所有人,都在傳播中得到了各自所需,唯獨事實被歪曲了。
這種謠傳、故意的訛傳,還可以化身校園暴力,家長里短……

悠悠歲月,難保不會也出現幾位因為某種目的而歪曲事實的好事者,或者因為火候未到而被人帶偏的人。
ta們主動出擊,或借古諷今,或為吸引眼球,或為了某種任務……
妲己被扭曲了。
同時妲己又代表了所有人在歷史中的,另一種最壞的、最不堪的可能性:被抹黑,黑到不能被「洗白」。
不過幸運的是,不少影視作品沒有重復以往妲己“妖婦”的形象。
她要么自我意識覺醒,擁有超前的平權意識。
她要么癡心一片,甘愿為紂王放棄天下,從容赴死。
這種跨越歷史的平衡,或許會讓我們在一片漆黑中,離最真實的妲己更近。


參考資料:
1.《浮出歷史地表——妲己形象試說》,《歷史教學》,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劉潔,2010年第18期
2.《為紂王妲己正名,河南衛視"翻車"了?》,觀察者網,2021年12月8日
3.《妲己不是狐貍精》,《文史月刊》,作者:張祖濤,2011年8月1日
4.《妲己本事考》,《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劉士林,2003年第30卷第1期
原標題:《罵她狐貍精,我們都冤枉她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