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弘揚科學精神,從規范論著署名、引用和評價做起
弘揚科學精神,是當前科技界在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必須秉承的思想前提。但怎樣才能將弘揚科學精神落到實處,相關機構并未給出確切的路徑。結合當前論著署名、引用和評價中的若干亂象,筆者認為,弘揚科學精神應從小事做起,宜從規范論著署名、引用和評價開始。
一段時間以來,在學術論著署名、引用和評價中出現了一些“破圈”現象和典型問題,主要表現為不合理的署名、不規范的引用以及不正確的評價,引發社會公眾的廣泛討論。學術論著該如何署名,本來是學術界自己的事情,由不同的學科規范和長期的學術慣例約束著,屬于科學家自律的范疇。但近年來,由于多重因素影響,署名竟然成了一個問題。
有媒體指出,向學界大佬饋贈署名、由利益相關方交換署名、為親屬子女夾帶署名,是當前學術論著署名中盡人皆知的典型問題,由此生出諸多亂象。譬如,學生做了實質性工作被要求不署名,而無關人員卻能堂而皇之地署名;一個研究團隊的成果發表后被發現有其他團隊的署名,后者甚至包括資助方和非合作方;并列第一或通訊作者的數量超過3個,導致無法辨識到底哪些人做了實質性貢獻等。
應當承認,這些問題從本質上說并不是什么新問題,但卻違背了探究真理的初衷,也敗壞了嚴謹求實的科研學風。學術監督部門對此要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應對和防范。
正確的做法就是按照每一位科研人員的實際貢獻,協商一致進行署名,或者遵從領域長期形成的慣例進行署名。這樣做既是對知識創造的最大尊重,也是對實事求是的最大尊重,更是對科學精神的最大尊重。
另一方面,學術論著如何引用,本來也是學者依照學術規范對前人和領域先行者的創造性勞動予以標示的行為。這種標示既是尊重首創的表現,也是學術繼承的依據。然而,當下的某些引用已經超越了上述范疇,表現為自引率、互引率較高,高于同類機構的平均水平。他引率不高,尤其是國際同行的引用率不高,其學術影響力可見一斑。
更有甚者,為博得較高的引用量,一些科研人員忘記了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基石的基本要求,在不規范引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抱大腿蹭引用”“審稿拉引用”“花錢買引用”“先外后內博引用”等花樣翻新、層出不窮,背離了引用的最初含義,違背了科學精神的內在要求。在一些具體案例中,部分科研人員使用他人成果、論文不標示引用,因而被認定為剽竊、受到處分;或者使用他人未發表成果、論文時未獲同意,未體現對他人知識創造的足夠尊重,違反了學術界的基本規范。
也因此,中國科學院在最新的制度文件中,對不規范的論著引用行為亮出紅牌,認定這些不規范的引用為科研失信行為,從而以“零容忍”的態度,展示出維護科研誠信的決心。
此外,一些科研機構在評價科研人員時抱著“唯論文”的教條不放,陷入嚴重內卷。曾幾何時,評價時不看質量、績效和重大創新貢獻,只是羅列論文數量,做簡單的加減法。另一些非科研的機構往往更依賴那些基于表象的指標,如前述所謂“高被引”學者、論著數量等并非嚴格的科學評價指標,并予以廣泛應用,使得科學評價偏離了正確的航道。還有一些主管“獎勵”“帽子”的機構在制定評價指標時,甚至優先將過往的“帽子”“榮譽”以及“高被引”論著、成果或專利數量等作為依據,導致評價日益遠離科學的內涵。
這些顯而易見或潛移默化的導向,不斷沖擊著本屬于科研領域的規范和慣例,消磨著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的耐心和“甘坐冷板凳”的決心,引誘他們與科學精神漸行漸遠。
綜上,筆者認為,為清除這種不斷疊加的頑疾,恢復科學精神的本來指引,需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或見成效。
學術論著的署名、引用和評價雖然于學術界是件小事,但如果能把這件正確署名、合理引用和科學評價的小事情解決好,就是一條將弘揚科學精神的要求具體落到實處、切實可行的路徑,其意義必將深遠。
相較于這一目標,那些曾經的不合理署名、“高被引”現象和不科學評價,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長河中,終究是不起眼的小小漣漪,經不起時間的磨煉和考驗。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監督與審計局科研誠信與倫理辦公室主任)
(原標題 弘揚科學精神,從規范論著署名、引用和評價做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