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五問中國經濟》為何獲中國新聞獎深度報道一等獎?
【編者按】
人民日報《五問中國經濟》是2015年一篇社會反響巨大、受到持續熱議的現象級報道,該作品也因此獲得了中國新聞獎深度報道一等獎。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記協“兩獎”獲獎者研討會上,主創人員之一許志峰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交流學習心得和采寫體會,分享做好經濟報道要抓住的六個“點”。
總書記“11?7”講話指出,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對主流媒體經濟報道而言,講話點出了兩個努力的方向,一是權威性,要站得高,同中央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二是人民性,要貼得近,按新聞規律切實改進文風。
2015年5月,人民日報推出權威人士獨家訪談《五問中國經濟》。這篇報道一炮打響,成為主流媒體經濟形勢報道主動發聲、引導輿論的一次成功嘗試。報道刊發后,“權威人士”一詞持續引爆社會輿論場。

1 站在權威發聲的高點
當下,信息過剩的另一面,是優質信息的稀缺。《五問中國經濟》最鮮明的特質,在于權威發聲、獨家原創,準確系統傳遞了中央對經濟形勢和推進改革的立場、判斷和對策。
經濟進入新常態后,下行壓力較大。尤其是進入2015年,經濟增速下降較快,各種爭議、質疑、猜測此起彼伏,對經濟形勢應當怎么看?怎么辦?眾聲喧嘩,觀點迥異,公眾對權威聲音處于“饑渴”狀態,迫切期待來自決策層的明確信號和“靠譜”研判。
基于這一考量,這篇報道從策劃開始,就定位于高端、獨家、權威,力求一錘定音、引領眾聲,以最權威的聲音回應最熱門的話題。我們主動策劃、積極聯系國家核心經濟決策部門,在深入采訪、吃透精神的前提下,依靠長期積累,對經濟熱點問題作了系統梳理和認真研究,力求站位高、判斷準、解讀深,賦予報道獨一無二的權威性。
2 緊扣社會關注的熱點
經濟轉型期,經濟領域話題多、熱點多、關注度高、分歧也不小。這就要求報道既要緊跟中央精神,又要緊扣社會熱點與受眾關注,否則就可能是自說自話。
《五問中國經濟》是6000多字的長篇幅,讀者反響卻是“夠解渴”“很過癮”,絕無冗長之感。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這組訪談精確設置議題,敏銳把握熱點,抓住了受眾興趣點,“全是干貨”,信息量大。
經濟領域并不缺乏熱點。然而,如何準確把握熱點,綜合平衡熱點,哪些要突出報道,哪些要淡化處理;哪些要“加熱”,哪些要“降溫”;哪些要直面回應,哪些應旁敲側擊,卻需要通盤考慮,精心籌劃。通過深入研究,仔細梳理,我們設計了一套問題。
“五問”包括: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預期?經濟運行為何出現走勢分化?下行壓力較大怎么辦?如何看待經濟運行風險?宏觀調控應當從何處著力?每一問都扣住熱點、牽動人心。從五個大熱點切入,形成五條主線,并進一步細化、深化為10個更具體的提問,將龐大復雜的經濟問題清晰地串連起來。
3 直面經濟運行的難點
經濟報道要直面問題,把難點講清講透,這有利于消除人們的擔憂和疑慮。如果回避矛盾、無視要害,可能會適得其反。
問題就是矛盾,就是大家關心又急待解決的熱點難點。主流媒體只有勇于面對、敢于正視、樂于參與,經濟報道才有針對性,才有吸引力,也才能澄清模糊認識,解除思想疑慮,明確前進方向,疏導公眾情緒。
《五問中國經濟》主動觸及“糾結”,比如,對于結構調整中的洗牌,報道直言:“調結構必然帶來陣痛。這一關我們不得不闖過去。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早調早轉就主動,晚調晚轉必然被動。”此外,諸如房地產、債務風險、產能過剩等幾乎所有的經濟難題,在這篇報道中都沒有輕描淡寫、大而化之,而是將矛盾擺在桌面,以客觀理性的態度解析。正視困難,實事求是,警示風險,讓整篇訪談更具說服力。
4 展現思想內涵的亮點
同質化競爭時代,要在鋪天蓋地的經濟報道中脫穎而出,必須以質取勝,這個“質”,來自思想深度。
與一般經濟報道相比,這篇報道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不只看眼前問題、就事論事,而是把握大勢,緊扣現實又著眼長遠,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文中諸多真知灼見,得到讀者尤其是專業人士的肯定,也體現了其對經濟發展的指導意義。
比如,關于經濟形勢,《五問中國經濟》強調:“要用歷史的眼光,堅持短、中、長期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把一件東西擺近了看,往往會感覺很大,把它放遠些看,就會顯得很小。”這些用意深遠的表述,傳遞的不僅是分析和判斷,更有怎樣分析和判斷的方法論,有專家稱權威人士系列訪談為“導航式對話”“方法論對話”。
5 打造吸引眼球的賣點
經濟報道在讀者心里往往是嚴肅、專業的印象,似乎很難親近,這篇訪談以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改革為主題,接地氣就更不容易。報道沒有因為獨家和權威就高高在上,而是最大限度地“盤活”資源,讓報道更有意思、更有看頭。
訪談人物身份的確定,就是一個頗有講究的賣點。這一組報道最終采用“權威人士”訪談的形式,不明確亮出受訪對象的身份、姓名,反而大大引起了受眾興趣,激發出很大想象空間,對報道的迅速廣泛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在一段時間的猜測后,社會上普遍認為“神秘權威人士”傳遞了中央的聲音,這一結果也與報道的策劃意圖相一致。有評論說:“這是一次出色的好奇營銷”“人民日報讓‘權威人士’一詞火了。”

6 踩準有效傳播的節點
信息爆炸時代,用戶是輿論場的核心,只有把握好傳播時機,借力輿論場的興奮點做文章,才能發揮出最大效果。這篇訪談在報道時機選擇上下了一番功夫,權威人士的首次亮相可謂正當其時。
《五問中國經濟》發表的2015年5月,中央政治局剛剛召開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經濟領域話題熱度正高,有關經濟增速、經濟形勢的爭論卻又眾說紛紜,加上4月份的經濟數據剛公布不久,在這個“關節點”上,推出這樣重量級權威訪談,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值得一提的是,“重磅級報道,超常規處理,全媒體傳播”,讓讀者和網友深切感受到非同尋常的分量。頭版消息加上二版通欄報道,編排十分給力,人民日報“兩微一端”的強力推送、人民網的醒目處理等同步造勢,也是權威人士系列訪談贏得巨大反響的重要成因。
《五問中國經濟》為當前輿論環境復雜的狀態下,主流媒體如何發出權威聲音、引導社會輿論積累了一定經驗。“權威人士”品牌的成功打造啟示我們:做好主流媒體的經濟新聞報道,一定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科學把握時、度、效,才能最終贏得受眾關注、贏得百姓支持,從而占領社會輿論的制高點,為經濟發展打造更加良好的輿論基礎、凝聚更加廣泛的社會共識。
(原標題為《許志峰:<五問中國經濟>成功抓住的六個“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