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濱水地帶:可以看的鮮活聲音
你現在要拿出耳機,以盡情欣賞這一段可以看的聲音。因為,畫面盡在眼前,而聲景卻可以包圍左右。太多信息占據了你的眼睛,現在我們在為你聽到的聲音服務。
這些聲音素材來自“城市漫步:發現與表述”項目。該項目于2016年6月由瑞象館與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共同發起,歷時五個月。在其中的“水域聲景”工作坊中,學員針對上海濱水地帶,進行聲音采集,以聆聽感知城市生態。Sixth Tone編輯了這些碎片化的城市聲景,將其串聯成一段由蘇州河行走至陸家嘴的路途。澎湃新聞制作了一個中文版。
這里有上海濱水地帶的聲音,從蘇州河、外灘到陸家嘴,有地標性的《東方紅》,有日常的生活與工作,有觀光客的流水線,以及年輕人飽滿的愿望。這些混雜在街道上的微妙情緒,被掩蓋在大型的構筑物當中,會輕易被我們忽略。
聽實際上意味身臨其境,是人與環境密切聯系的方式。最初的聲音研究,是從環境議題開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加拿大環境生態學者Murray Schafer 之所以提出聲景一詞,正是基于科技和工業的發展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改變了人們聽到的聲音。比如,在人民公園的鳥,必須要在充斥噪音的環境中生存,其叫聲也比其他地方的鳥更響。這類環境議題,恰好契合當下中國城鎮化的節點。
當然,聲音環境并不單指涉自然。上海正在開發濱水地帶,浦江兩岸正在進行貫通。未來幾年,濱水地區將是這座城市最閃閃發光的地段,在規劃設計的效果圖上,老工廠變成創意空間,濱江地段吸引更多人散步。實際上,在圖像之外,我們聽到的東西更為真切和鮮活。
比如,工業展覽館里播放老歌,菜場里有人寒暄,乞丐在橋上乞討,街邊歌手彈唱不停。通過這些信息,我們還可以做一點城市比較研究。如果比較上海和其他世界城市的紅綠燈信號頻率,你可能會發現,上海的提示音頻率是最快的。這些都是城市的精髓所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