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跟腫瘤一樣的醫療垃圾,卻被很多人當成餐桌補品

2021-12-17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李雷、范范 丁香醫生

胎盤是什么?

「是連接胎兒和媽媽的紐帶,是神奇有靈性的東西,不能輕易丟掉?

能入藥,是一種有功效的補品?

有多種激素,吃了能強身健體,甚至抗衰老?」

在一些地方,吃胎盤是一種流傳已久的民間習俗,很多人認為有神奇功效。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甚至搜索數據顯示,近年來,無論中外,大家對胎盤的關注都沒有下降。

圖片備注:google 搜索 2008 - 2017 對「胎盤膠囊」的關注趨勢

胎盤真的這么神奇嗎?

事實,可能和很多人的想象大相徑庭。

發表在 Nature 的一篇研究發現:胎盤,其實更像是一個個「腫瘤」組成的拼盤,吃胎盤,就像是吃煮熟的「腫瘤」拼盤。

基因組測序顯示

胎盤的基因突變類似腫瘤

這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人員首先收集了 37 個胎盤,然后從中獲取了 86 份胎盤樣本。接下來對這些胎盤樣本進行了基因組測序。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結果發現:和正常組織相比,胎盤樣本的基因突變頻率明顯要高很多,這種突變甚至類似腫瘤。

基因突變,是個啥意思?能說明什么?

用一個好理解的方法來類比,腫瘤,很多人害怕身體出現的一種情況,其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因突變,人的體細胞由于基因突變出現了過度增殖,可能就帶來了腫瘤,如果是失控的惡性增殖那就是癌癥。

有人可能會質疑,你該不會是拿我不懂的東西來嚇唬我吧?基因突變種類多了去了,你怎么能拿胎盤中的基因突變和腫瘤中的基因突變相比呢?

那就再說深一點:

腫瘤中常見的一種突變特征 —— 單堿基替換突變 SBS18(是個名字,看不懂也沒關系),正常人體健康組織這種類型的變異非常少,即使是頻率最高的結腸和回腸隱窩中,出現頻率也就是 13% 左右,但是在胎盤中,這種特征出現的頻率高達 43%,和很多腫瘤類似了。

圖片備注:胎盤組織(左,粉色)中的 SBS18 變異明顯高于正常組織(右,灰色)

而且研究人員收集的這些胎盤樣本,每一塊都有遺傳突變,各自變異不同。就連同一塊胎盤上,不同取樣位置的基因變異也是各有差別。可以說,某種程度上,胎盤更像一盤腫瘤合集。

很多人可能不解:胎盤明明能給胎兒提供營養,胎兒能正常發育,胎盤怎么就成了腫瘤拼盤呢?

胎盤不是營養集合地

胎盤的基因突變類似腫瘤

同樣都是來自一個受精卵,為什么胚胎發育成了個體,而胎盤卻變得更像腫瘤呢?

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胎盤不僅僅是胎兒和母體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更像是受精卵「倒垃圾」的一個地方。

倒垃圾?是的!人的機體會發生基因變異,胚胎也不例外。在早期,受精卵分裂迅速,胚胎為了自救,有些基因組出錯或者突變得太厲害的細胞,就可能被丟去胎盤,而不是留在胎兒這邊。

研究人員還猜測,有些保護基因組的機制,可能在胎盤里根本就不發揮作用。

反正胎盤用了 9 個月分娩后就要丟掉,胎兒可是要繼續成長幾十年的。

比如研究人員就發現了一個典型案例:在研究中,有一個胎盤體內出現了三條 10 號染色體。然而這個寶寶本身卻并沒有出現三條染色體。

進一步進行基因追溯,發現胎盤中出現的這個奇怪的三條染色體,有兩條來自于母親,一條來自于父親。事實上,這個母親提供的卵子本身就有問題,多攜帶了一條 10 號染色體,自然在受精后形成了三條 10 號染色體。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然而三條染色體是不正常的,往往會導致個體出現畸形、發育遲緩甚至流產等情況。因此胚胎進行了自救,一些細胞丟掉一條多余的 10 號染色體,從而正常發育。但是那些多了一條 10 號染色體的細胞,就被丟到胎盤里保留了。

類似的情況在整個胚胎發育過程中一直存在,而胎盤就這樣不斷地容留這些錯誤變異,使得自身發育的更像一個腫瘤合集。可以說是,犧牲胎盤來成全胚胎。

那些吃胎盤的人,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 —— 你們吃煮熟的腫瘤嗎?從本質上來說,胎盤跟這些東西真的差不多啊。

也許有人會反駁,反正煮熟的腫瘤,那也是肉啊,無所謂。而且很多人都說胎盤有營養,所以還是要吃。

那么,胎盤的營養,究竟是什么呢?

沒有科學證據表明

吃胎盤對人類有任何臨床益處

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相信「胎盤有奇特營養、神秘力量,不能浪費,要吃掉」。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圖片來源:網絡

甚至有花式吃胎盤料理: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但是,一系列的科學證據,要讓這些人大失所望了!

2017 年,《美國婦產科學》期刊一篇文章對吃胎盤的多項研究進行綜述,給吃胎盤這種荒謬做法一個強有力的回擊:尚無科學證據表明吃胎盤對人類有任何臨床益處。

胎盤,不管是生、煮、脫水或者封裝成膠囊等各種形式吃下去,都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對人類有任何臨床益處。

相反,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由于在包封過程中無法根除傳染性病原體,應避免攝入胎盤。

而且,由于吃胎盤沒有任何記載的益處還可能有害,醫師應該勸阻吃胎盤這種做法。

比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報道了一起寶寶遲發性 B 族鏈球菌感染事件。B 族鏈球菌感染曾經是一種導致寶寶發生肺炎、腦膜炎和敗血癥的病菌,一般是在分娩的時候被感染,并且早期發病。

然而這起事件和一般情況不同,是遲發性的,引起了醫療人員關注,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是這個孩子的母親每天吃 3 次胎盤膠囊,胎盤膠囊里檢測出了 B 族鏈球菌,和寶寶感染的菌株相同。

也就是說,寶寶明明躲過了分娩時候的感染,出院后卻可能因母親吃的胎盤膠囊感染了。

有些人可能仍然不死心,他們堅信:胎盤含有大量的激素,還有鐵,怎么可能沒有好處呢?

? 胎盤的激素和鐵,沒什么特殊效果

胎盤確實含有一定量的激素,比如雌二醇、黃體酮、催乳素等,但高溫加熱后激素效能被破壞,就只是一塊爛的、臟的肉,吃了并不能美容養顏。

再說了,平時很多人一聽到攝入「激素」就很敏感,為什么說到胎盤里的激素就覺得它有好處呢?

至于鐵,從目前胎盤相關產品的制作工藝來看,基本上第一步就是把胎盤里的血洗干凈,也就是說唯一可能有點兒用的鐵也被洗沒了。

研究還發現,就算胎盤制品中的鐵含量能高出一點點,也不足以改變食用者的營養水平。對照試驗結果提示,胎盤藥「補鐵」的效果與安慰劑沒什么差別。

? 胎盤不存在什么神秘力量

不少傳言中認為,胎盤與生命誕生有關,有著說不清的神秘力量。

其實,所謂的「神秘力量」,科學家們早就拆穿了:從現代醫學來講,雖然胎兒在母體內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全部來自胎盤,但它只是母胎間物質交換的「中轉站」,本身并不能提供胎兒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

懷孕 36 周以后胎盤已經完全成熟,38 周后胎盤就開始逐漸衰老,分娩完,胎盤的主要功能也就徹底結束了,該扔了!

? 胎盤其實暗藏感染風險

胎盤不僅是受精卵「倒垃圾」的一個地方,也是保護胎兒的一個屏障,可以說是一個營養和病毒同時存在的組織。

如果母體有肝炎等病毒,可能通過胎盤傳給胎兒;而另外一些病毒可能會被攔下來、存在胎盤里,以保護胎兒。

指望吃胎盤獲得神奇功效恐怕是不可能的,非要吃,反而可能對身體帶來危害。

其實,胎盤的風險,權威部門早已經提醒過大家。

原衛生部早在 2005 年就印發了《衛生部關于產婦分娩后胎盤處理問題的批復》明確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買賣胎盤。」「一般醫療機構是按照醫療廢棄物來處理胎盤。」

圖片來源:湖北經視

在 2015 年版的《中國藥典》中,紫河車(用健康人的胎盤炮制的藥材)也已經被「除名」了。

除了胎盤本身的風險外,再看看媒體最新曝光的胎盤加工過程和場所,更是令人作嘔: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這些批發又混放的胎盤里,難免有些帶著細菌和病毒。在糟糕的加工環境下,病原體也未必能被充分滅活。

說白了,胎盤就像是煮熟的「腫瘤」拼盤,加工過程中還可能帶上新的病原體和污染。

這樣帶血的醫療垃圾,卻被一些人聲稱可以延年益壽、美容養顏、補充多種微量元素與活性因子,被各種各樣隱匿的作坊風干、磨成粉,做成膠囊......形成了一條暴利的黑色產業鏈,以及一群迷信功效的受眾。

隨著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用證據顯示,胎盤真的沒有那么神奇,反而暗藏風險。

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本文審核專家

李 雷

遺傳學博士 生物醫學科研人員

從事衰老長壽健康領域及相關疾病研究

游識猷

遺傳學,心理學,生物技術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文獻

[1] Nature :Coorens, T.H.H., Oliver, T.R.W., Sanghvi, R. et al. Inherent mosaicism and extensive mutation of human placentas. Nature 592, 80–85 (2021). doi.org/10.1038/s41586-021-03345-1

[2] Alex Farr, Frank A. Chervenak, Laurence B. McCullough, Rebecca N. Baergen, Amos Grünebaum. Human placentophagy: a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7; DOI: 10.1016/j.ajog.2017.08.016)

[3] High Cumulative Risk of Lung Cancer Death among Smokers and Nonsmoker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m J Epidemiol. 2006 Dec 15;164(12):1233-41.

策劃制作

策劃:范范 | 監制:Feidi

插畫:站酷海洛 |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口县| 玛纳斯县| 金秀| 永川市| 昌图县| 盐城市| 察雅县| 延长县| 陆丰市| 巢湖市| 台南县| 民乐县| 利辛县| 梓潼县| 布尔津县| 和林格尔县| 墨竹工卡县| 当雄县| 和林格尔县| 永顺县| 邻水| 米林县| 安国市| 丰镇市| 许昌县| 阜新| 贺兰县| 台中县| 沙湾县| 墨江| 思南县| 桐梓县| 巴东县| 浙江省| 五台县| 龙胜| 高陵县| 平舆县| 肇源县| 专栏|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