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孫道臨誕辰百年:他是真正的藝術大家,一生用電影踐行使命
《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慷慨赴死的八路軍的電報專家李俠,《早春二月》中為追尋革命真理而苦惱彷徨的知識青年肖澗秋,《革命家庭》中為理想拋家舍業出走的江海清,《李四光》中專注于科學研究的地質科學大家李四光,《渡江偵察記》中一腔孤勇深入敵方的李連長……
孫道臨作為一位集編劇、導演、演員于一身的杰出中國電影藝術家,見證了中國半個多世紀的電影發展歷程,為中國電影事業貢獻了畢生心血,也為觀眾留下磨不滅的銀幕記憶。

《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不久前彩色4K修復版《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映時,還有不少新老觀眾都由衷感慨:孫道臨,可真帥啊…… 但一個帥字,遠不足以概括這位藝術大家經久不衰的藝術和人格魅力。
今年恰逢孫道臨先生誕辰100周年,12月10日下午,由上海電影家協會、浙江省電影家協會、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指導,中共嘉善縣委員會、嘉善縣人民政府主辦,嘉善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嘉善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孫道臨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在上海舉辦。

儀式現場
到場嘉賓回憶起當年同他一起生活、工作的場景無不感懷,他儒雅的藝術家氣質、他與王文娟的神仙眷侶故事、他塑造的經典銀幕形象無不令人稱道;他曾為藝術鞠躬盡瘁的孜孜追求至今還讓大家歷歷在目。
《當代電影》曾這樣評價:孫道臨的一生,是有思想的電影人的一生,也是一位知識分子的一生。他運用自己的身體和演技,塑造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銀幕形象系列,成為“五四”文化和當代知識分子的形象標志,這是他不可替代的文化貢獻。同時,他又以廣泛而豐富的文化活動展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感和現實參與性,展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操守和責任。孫道臨作為一個以電影藝術為表達方式的文化人,用行動體現了使命和責任。
愛國知識青年,走上電影道路
孫道臨祖籍浙江嘉善,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書香門第,從小便飽讀詩書。1938年,孫道臨考入燕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他有個發小黃宗江,打小特別熱愛戲劇,進入燕京大學之后跟同學一起組織了燕京劇社。1939年燕京劇社排演《雷雨》的時候,因為缺少演員黃宗江便找到了孫道臨救場,雖然最后孫道臨沒有登臺,但是黃宗江還是勸他堅持留在劇社。由此,孫道臨和戲劇結緣,也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后,燕京大學被迫關閉,孫道臨失學,1943年加入中國旅行劇團,正式開始演員生涯。這期間他演出過話劇《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導演《青春》一劇,開始真正在舞臺上嶄露頭角。
孫道臨一直是一位熱血進步青年,從十六歲加入革命隊伍開始,為了反抗列強入侵和軍閥混戰,為了宣傳新思想,他沒少進監獄。因為抗日而無法學習的幾年里,孫道臨入獄出獄,總是身先士卒,也不忘以排演話劇的手段,喚起民眾的愛國之心。
1948年,金山組織上海清華影業公司將《大團圓》改編成電影,孫道臨扮演三弟,從此登上銀幕。新中國成立后,他加入上影廠繼續從事表演創作,主演及參演了《民主青年進行曲》《女司機》《南島風云》《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萬紫千紅總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10余部影片的拍攝,其中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塑造了性格迥異的銀幕形象。
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是這位昔日電影明星至今留給我們的小彩蛋。國慶十周年時,上海各大電影院門口要懸掛十大電影明星的照片,孫道臨也位列其中。為了拍好這張明星照,他反復琢磨,從自己的配音經驗中找到了竅門——按照諧音說“茄子”,就能笑得好看。一次周總理與藝術家聚會,在拍合影時有人講起孫道臨的這個“妙招”來,總理聽罷笑道:“來來來,那咱們都來說‘茄子’!”后來《大眾電影》記者披露了這一細節,“茄子”一詞的妙用便不脛而走,繼而沿用至今。
儒雅氣質成就別樣英雄
詩人西川曾說:“在孫道臨的身上,集合了一個時代的道德、修養、熱情、才華。”除了與他自身氣質十分相符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外,孫道臨飾演的眾多軍人戰士形象,也打破了當時對軍人形象的固化表現。他飾演的戰士形象,有別于同時代一般軍人角色粗糙、剛硬的表演方式,常有著溫暖、細膩的獨特印記,這也是他在軍旅題材電影中同樣大放光彩的原因。
不過,一開始孫道臨的“轉型”嘗試并不容易。導演湯曉丹想讓他演《渡江偵察記》的李連長還遭到不少反對。為此,湯曉丹還得跟領導保證,有什么問題他來“負責”,才讓孫道臨開啟了他的銀幕軍旅生涯。自身的革命經歷是孫道臨演好這類角色底氣,同時,全身心的融入生活體驗角色也是他成功說服觀眾的原因。
孫道臨曾說,做一位演員必須永遠不離開火熱的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塑造一個英雄必須要學習英雄的精神和高尚品德。
在準備《渡江偵察記》的拍攝時,孫道臨不僅下部隊體驗生活三個月,在家的時候走路都踢著正步,還讓妻子王文娟隨時提醒他的姿態。拍攝《永不消逝的電波》時,孫道臨只花一個月時間就學習掌握了發電報的技巧,這樣導演王蘋就可以拍攝他的手部特寫。在出演被敵人刑訊逼供的鏡頭時,他主動要求體驗酷刑老虎凳的感覺,加到第三塊磚時,已經青筋暴露、大汗淋漓,幾乎要暈厥,王蘋趕緊喊停。

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任仲倫
研討會上,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任仲倫談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就常愛到孫道臨家與他交流學習。任仲倫認為孫道臨在《早春二月》中演的肖澗秋最為精妙,而孫道臨卻告訴他,最成功的是李連長。“他認為肖澗秋是他的本色,直接拿了劇本就進片場了,但是李連長他是花了很多的功夫,將我們當時新中國要把工農兵的形象展示出來,對他的創作精神來講是一個突破,可能在他個人心目中,李連長這個形象,比肖澗秋更重要。”
晚年仍心系創作,總希望為國家民族做點事
除了是一位演員,孫道臨還有著更全面的創作才能與旺盛的創作熱情,是一位集編導演配音才能于一身的電影藝術家。
八十高齡之際,他導演拍攝完電影《詹天佑》時,有一段含淚的肺腑之言,這一段話可以說是他一生奮斗的真實寫照——“我們必須歌頌詹天佑這樣的人,他們一心報國,總希望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民族做點事情,做點有志氣的事情。詹天佑就是這樣的人,我們電影人有責任去歌頌這樣的人物,把我們的一生奉獻出來。”
據他的好友,配音導演孫渝烽介紹,孫道臨晚年還有個最大的心愿,是拍攝完電影《詹天佑》以后,還一直醞釀著要把中國1.4萬名華工參加美國中央鐵路的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搬上銀幕。“這件事一直藏在他的心頭。他先后多次對我說,一定要把這件事干成,還讓我認認真真看這方面的資料,將來參加他的拍攝工作,可是這期間他的記憶力已經大大衰退。”
從進步知識青年,到新中國二十二大明星,再到退休后仍然心系創作的老藝術家,孫道臨的藝術道路上,滿滿都是被傳揚的佳話。
“道臨老師是值得敬重的德藝雙馨的偉大的藝術家。我一直想真正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有一個前提,他必須對中國電影有所創造,有所貢獻。”任仲倫評價,孫道臨作為一個“真正有風范的、有人格魅力的人”,“不僅在藝術創作中塑造好的藝術,還有就是在社會生活中和藝術生涯中塑造自己好的人格形象”。而今天電影界在其誕辰百年之際的緬懷,“從各種角度回憶他,紀念他,同時也是從各種角度好好地學習他,這對今天的中國電影創作和電影事業發展來講更為重要。”
【電影人話孫道臨二三事】
孫渝烽
原上海譯制片廠配音導演

我的心里,永遠懷念道臨老師,懷念他的敬業精神。為了演《渡江偵察記》,道臨老師在舟山待了三個月,就和偵察連長在一起。在拍戲的時候,正好趕上發大水的時間,搶了很多戲。最后有一個鏡頭,他始終不滿意,就是要下水推船的鏡頭,他們轉戰到南京玄武湖,道臨老師跟湯導說一定要把這個鏡頭拍好。他當時正好發高燒40度,剛剛好了一點就和湯導說把這個戲補好,當時是11月份,水已經接近冰點,但他依然堅持下水把這個戲補完。他在拍戲當中的這樣敬業的時刻真的是太多了。
他是真正的、模范的共產黨人。電臺播了哪一個地方出現腐敗的黨干部,他那一天就很沉悶,心里很難過。他用黨的標準嚴格來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和很多地方都處處體現出來。武康大樓下面有一個老人經常賣水果,他家里也有水果,他說沒有什么可以幫他,就多買幾斤幫助他。
2003年的時候道臨老師辦公司,他退休了以后還拍了好幾部戲,最后還有一部他想去美國拍攝的戲。他自己下功夫改劇本,改了三年,改成了一個20集的電視劇。但是那個時候要籌集資金,比較困難。一位領導介紹了一位山東企業家可以資助一百萬,但是提出要30%的回扣。當時一些人說不管怎么樣,給他30%,我們還有70萬,還可以做很多事。道臨老師第二天早上跟我們說,“跟他們談,如果愿意跟我們合作可以,如果要回扣,這算什么?這種錢,一分都不要!”他在這種大是大非面前分得非常清楚。
梁波羅
上影演員

他晚年的時候,我去他家里看望他,他說一個人不拍戲,活著有什么意思。這就是他的人生信條。一個人不工作,活著還有什么意義。當時,記得王文娟老師告訴我們,他跑到別人家里訴苦,說我們應該要拍什么戲,今年的工作規劃如何,結果被張瑞芳猛批了一通。瑞芳老師說,現在第五代、第六代導演蓬勃生長,你不好好養病還要拍戲。過了幾天,瑞芳老師想了想覺得批他太狠了,有點對不住,就打電話向他道歉。這兩位老藝術家都到了什么年齡,自己身體狀況都到如此差的程度,他們心里想著的還是要拍戲。同時,怕打擊朋友的積極性,還要安慰他,老人之間的創作情誼,是我們后生晚輩學習不盡的。
孫慶原
孫道臨女兒

我爸爸不僅是一個電影演員,其實他更是一個中外文化的傳播者和交流使者。在譯制廠的這段日子,他做了很多翻譯,把國外的經典電影介紹給中國的觀眾。另外,他去美國做講座,包括他1988年去美國用英文在舊金山國家劇院演尤金·奧尼爾的《馬克百萬》,用英文演忽必烈這個角色,包括把唐詩和一些散文作品介紹給國外喜歡中國文化的朋友們。從這點來講,他一直說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做對國家、對中國文化有益的事情。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