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學期末考,教授們出的考題都是怎樣的?
學期將盡,被期末考試裹挾的各所高校學生,在論文與試卷中鏖戰。每個高三學生大概都聽過一句話“現在好好努力,大學就可以好好玩了”,萬萬沒有想到,大學,期末考試,是另一個大坑。
今天,我們就從那些大學教授出的考題說起。有的教授時變時新,有的教授十年如一日,一屆屆的學生經驗已然摸清了套路。大學教授考些什么題?作為文科生,筆者在此也就收入一些復旦人文社科課程考題,畢竟理工科的題目,連符號,筆者都打不出來。
中國文學傳統
執教中國文學傳統的先生在三尺講臺上為本科生已經講課十多年。“流水的學生,鐵打的老師”是也。幾乎每一位文科新生都會修讀這門課,常常被老師口吐蓮花般的語言洗禮,每一節課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學的清新滌蕩。然而到了二年級,向學弟學妹問起今年這位老師又講了什么時,才發現,講臺上的教授頗似真人版錄音機,連點綴課堂用的段子也是十年如一日。
他的考題,沒上過課的人大多覺得神奇,不過,經過多屆學生整理,像是一個巨大的題庫,好好準備題庫里的問題,考場上十拿九穩。
第一道,基礎題,用正確的方法讀下面一首題為《游蘇州半山寺》的寶塔詩:
第二道,提升題:
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翟XX翻譯為“Your heart was full of wandering thought,For me,--my sun had set indeed”,龐德翻譯為“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分析二者各自特點,結合自己體會,判斷高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常考題,在此不一一列舉。
哲學導論
復旦哲學學院有兩位先生極具聲望,一位是桃李滿園的俞吾金,一位是被譽為“哲學王子”、上課期間煙不能停的王德峰。兩位老師都教授過《哲學導論》,作為新興一代哲學學人的入學必修課,這門課程最后一般也通過考試的形式考核學生。
多年經驗觀測,兩位老師的課程考題大多是課堂上辨析過的,不好好聽課的話,面對考題大概一臉茫然。
俞老師生前有幾道流傳民間的考題:“哲學與科學的聯系與區別”、“什么是形而上學?請簡述其發展歷史及不同內容”。
與之相比,哲學王子王德峰一般上場先來數道基礎性考題,做一些關于“理性”、“世界本原學說”、“先天綜合判斷”等概念的名詞解釋,再從哲學原著中抽選段落讓學生進行闡釋。這些原著或是休謨、或是黑格爾,大抵發散題還是最能見學生的水準。
西方政治學說史
頂著政治學專業全國排名第一的光環,復旦政治系學生的考題難度已經達到可以看懂題目中的每一個漢字,但是不懂這些漢字連在一起是什么意思的境界。
一位以嚴苛著稱的老師常年開授《西方政治學說史》,在平時課程中,對學生的閱讀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柏拉圖五大對話集》、《俄狄浦斯王》、阿里斯托芬三篇、埃斯庫羅斯的《奧瑞是提亞三部曲》等。期末考題如果沒有好好讀原著,沒有好好上課,上了考場只能是一臉蒙。
據說讀完原著,也基本上不會懂得這些古希臘的大胡子在講什么,但老師告訴學生:“古希臘的東西,有些東西這些哲學家和文學家說了,有些他們沒說,他們沒說的東西里的內涵,遠遠比他們說了的東西的內涵更多。”
每學期的考試,五道題,一道20分,考題到底有多難?舉幾個例子:
1.注釋《裴洞篇》中蘇格拉底說的話:“格黎東,我們還欠阿斯格雷彪(醫藥神)一只雞,還了這個愿,別忘了。”
2.《申辯篇》和《格黎東篇》對刊和衍義。
3.黑格爾說:“蘇格拉底的死并不是無辜的,它也許都不算是悲劇,但是令人感動。”請論述這句話。
新聞攝影
新聞學院的本科生課程可以分為理論課與實務課兩類,前者講授各學科門類概論、發展史,后者則是采訪、寫作、攝影、編輯、評論等實務操作型課程。
談及新聞攝影這門極為實務的課程,由于授課老師本身在攝影領域深耕多年,且在三尺講臺上授課三十年有余,于是課程選用教材也是教師本人所編。每學期大量講述照片的基礎拍攝方法、構圖細節等,并會帶領學生到校外進行三次外拍實踐,期末時需提交相關的新聞攝影作品,但依然要輔以試卷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
自然,這些考核內容也跟實務有關,許多也是真正攝影中無需用到的知識,考察范圍如:
1.簡述鏡頭焦距與成像效果之間的關系?
2.變焦鏡頭的種類、優缺點有哪些?
3.光圈和快門在攝影中的作用有哪些?
4.數碼影像的主要保存介質有哪些,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
作為全國高校都必須為本科生開設的四大政治基礎課之一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在復旦的講述因為老師的關注旨趣不同,講授重點也大不相同。
不過總體來看,由于大多思修老師原本畢業于哲學學院,思修的上法大體還是十分注重思辨,重視對事關人性、人類基本問題的追問,因而顯出一些巨大的張力,而不只是單調說教,總有幾位思修教師播撒的“高級雞湯”在學生中廣為傳播。
思修考題從微觀的知識細節,到宏觀的生命追問,層次不一,不過往往并不好答,生搬硬套難得高分,例如:
1.愛國者如何平衡愛國心和批評精神?
2.有人說愛情最后會發展成親情,你怎么看?
3.舉例闡釋道德是通過教育而來還是人類天性?
4.探討“舍得”二字中“舍”與“得”的關系?(提示:1.“舍”與“得”是利益交換嗎?2.“舍”與“得”有沒有目的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