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文了解全部哲學問題的本質(zhì)
哲學這個詞,似乎帶有一種天然的拒絕感,大多數(shù)時候在談到哲學的時候,人們要么用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這個三個靈魂拷問搪塞過去,要么就以哲學太難懂又太沒用為由避而不談。

特別是隨著哲學逐漸從人們可探討的話題變?yōu)橐粋€專門的學問,學院化的話語體系更是筑成了一座高墻,一個又一個哲學家的理論仿佛是一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鎖鏈,他們在語言中塑造著獨屬于他們自己的表達體系,與此同時又在兩端兼容了他們哲學譜系中的前者與后者,這就讓哲學顯得更像是哲學史,人們只有通過閱讀哲學史中的文本來去探索那些曾經(jīng)的哲學先賢的偉大思維。
實際上,這些被不斷附加在哲學上的神秘面紗一旦被揭開,就會發(fā)現(xiàn)那個根本的,與每個人息息相關(guān)的問題,哲學并沒有那么玄妙,它只不過是一種智慧,一種說話的智慧,用亞歷山大·科耶夫的話來說,哲學就是以“不自相矛盾地說出一切可以說出的話”為目的。
海德格爾說“我們——人類——是一場交談”。哲學就是試圖讓這場交談更加精確,且更有意義而已。如果交談的內(nèi)容既無法讓雙方理解,又處處充滿著矛盾,那么一生也就白白浪費在這些無效的交談里。

在對不矛盾的話語的追求中,哲學家們逐漸向一個終極的目標靠攏,那就是“真理”。
可以更確切地說,哲學就是關(guān)于真理的智慧。這智慧包含了是否存在真理,如果存在人是否能認識到真理,如果真理不存在,人將如何相信自己所認識到的一切,并在其中尋找到自身的意義。
那么真理又是什么?如果只是從人類語言那些互相定義的概念出發(fā),我們很難給真理一個定義,但基于一種常識的直覺,就會發(fā)現(xiàn),真理跟一樣東西有關(guān),那就是時間。
但凡一個論斷,能夠超越時間,或者說在時間范圍內(nèi)是永恒有效的,那這個論斷就可以被視為是真理。
時間,又是什么?拋開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用分針秒針所定義下來的時間,向時間的內(nèi)部和本質(zhì)去探索,就會發(fā)現(xiàn),時間本身不過是一種度量,或者說是變化的彰顯,時間是變化的代名詞。

這讓人想到赫拉克利特的那句話,“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在他眼中,一切都在不斷的流變當中,這世界如果有真理,那這個真理就是“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化”。
當我們?nèi)ヌ剿髂軌虺健皶r間-變化”這一指標,并達到永恒的判斷時,我們實際上就是在探索一對矛盾的概念,即“不變-變化”。
在這個探索中,赫拉克利特站在否定不變的那一端,而另一端站著的是巴門尼德,他認為這個世界存在著一種永恒有效的真理。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就像是哲學基本問題中的括號的兩端,中間包上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以及黑格爾。
如果就此展開,任何一個括號中的哲學家的思想,都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巨大的哲學體系。但問題其實可以回到一個更簡單的模式,即便是不懂任何哲學話語,也同樣可以做出回應(yīng)。
對于“不變-變化”這一對概念,我們可以輕松的確認其中一端,即“變化”。這世界存在著變化,無論是外界的春夏秋冬,還是人類自身的喜怒哀樂。

用笛卡爾的思考方式來判斷的話,回到思維本身,如果我們能確認的只有自己的思維存在,那么我們就是肯定了變化的存在。因為如果世界是凝固的,毫無變化的,那么思維即便存在,也同樣是凝固的,也就是無法前進,無法反應(yīng)任何內(nèi)容。所以人必然生存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里。
剩下的事情,就是要去思考,在已經(jīng)能夠確認的變化中,是否有一些東西,是永恒不變的?
即便是日升日落這種照耀著人類幾十萬年的現(xiàn)象,也終將會在太陽生活熄滅的時候消失,一切現(xiàn)象都無法超越人類能想象的終點。
而現(xiàn)代世界被認為是最接近真理的,諸如物理學原理等內(nèi)容,所能夠體現(xiàn)的,往往是被稱為關(guān)系、本質(zhì)、形式的東西。的確,不管人類的外貌有再多的差別,但總有些深入到DNA層面的東西是不變的,而這些不變也會影響了人的膚色,最終形成種族的區(qū)分。

這樣一來,對“不變-變化”的探索就轉(zhuǎn)向了“相同-不同”的探索。因為現(xiàn)象都是在變化的,不存在永恒,而那些能被我們認為永恒的,是在變化的現(xiàn)象當中,不斷重復的那些“相同”的東西。
無需太多的例證,我們也可以說,“相同”是存在的,“變化”也是存在的,人們對于真理的困擾,最終可能是思維意識中的一種概念的錯配。在我們希望用時間即永恒來去衡量真理的時候,真理卻并不在時間當中,它并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一種歸類的概念,在類別當中,我們看到了相同,而這種相同一次又一次的在變化的現(xiàn)象中重現(xiàn)。
這樣一來,就回到最初我們對真理的常識性認識,如果用永恒來形容真理,就好像用尺子去測量速度,或者用溫度計去測量長度一樣,真理的“永恒”是一種普遍性,而不是時間性。而這種普遍性的永恒存在,會隨著人類知識探索邊界的擴展而不斷被打破,畢竟普遍的意涵是針對某一類情況,而既然涉及到的是分類,其對應(yīng)的就是一個更為宏大的概念——整體。

那么真理的問題就轉(zhuǎn)向了這世界是否是一個整體,且在這整體中存在著某一些普遍性的東西。
我相信探索至此,已經(jīng)進入了人類思維能力的邊界,純粹靠著思辯理性,已經(jīng)無法確認整體與普遍性的問題。即便如此,雖然我們無法確定,但卻通過思辯留下了一切能夠確認的東西,而一個過程就應(yīng)該是哲學的本質(zhì),即向未知探索當中獲得智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