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魔都“平替”生活指南
原創 韓小妮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上海“太貴了”!
吃份午市套餐、下午茶,眼睛一剎,五十一百花出去了;
租個房子,職場新人小半個月工資沒了;
擼個鐵練個瑜伽,上萬塊的年費逃不掉的;
假使再想學個鋼琴練個書法,學費三五百塊一次課也正常……
生活在魔都,這些“行情價”大家都了然于心。不是年輕人想月光,實在是生活成本有點高。
但大城市的魅力并不僅是繁華精致,更在于包容開放,能夠提供多元的選擇和機會。
以下就請查收一份魔都“平替”生活指南。
01
好好吃飯是頭等大事,“平替”指南先從吃開始。
12月2日中午12點半,安化路上的華陽社區食堂膳寧坊里一半是老人,一半是在附近上班的年輕人。

中午時段
不少年輕人結伴
來這家社區食堂吃飯
這里靠近中山公園,在周邊吃一頓葷素搭配的午市套餐,50元下上的價格可以說是毫無懸念。
而在這家社區食堂,當天供應的菜品有二十多個。

這家社區食堂
在安化路上
門頭很低調
最便宜的素雞2元、蘭花豆腐干3元,番茄炒蛋、爛糊肉絲等小葷8元,烤雞排、鍋包肉、紅燒肉、糖醋排骨等大葷12-16元,最貴的糖醋排骨20元。

社區食堂燒的都是家常菜
由街道統籌
價格實惠
打一份 “葷菜頂配”糖醋排骨, 8元一份的豆角土豆,再加2元一份的米飯,總價30元。

“葷菜頂配”糖醋排骨
加上豆角土豆、白米飯
總價30元
我們要講的餐廳、外賣的“平替”,就是社區食堂。
只要你稍加留意,會發現它們已悄然遍布上海。
到去年年底,上海已經建成包括社區食堂在內的1232家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今年,這類場所又將新增200個。

成都北路上今年新開的
新成社區食屋
如今社區食堂已悄然遍布上海
顧名思義,開辦社區食堂的初衷是解決老年人的吃飯難問題。但渴望省時省力吃到實惠飯菜的不光是老年人,“社畜”們也有這個需求。
部分社區食堂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在解決老人就餐需求之外向社會開放。其中,有些食堂為了優先服務老年人,采取了午間錯峰制度。
安化路上的這家社區食堂門面低調,面積也不大,但消毒液、洗手池、衛生間、靠背座椅等細節都很貼心。

安化路這家社區食堂雖然面積不大
但消毒液、靠背座椅等細節
考慮得很周到
這里還有一個特點是量給得足。
不光打飯的爺叔關照米飯“不夠再來加”,打菜的阿姨抄起菜來也毫不吝嗇,糖醋排骨加了一勺又一勺,直到裝不下為止。
至于味道,可以聽熟客的。旁邊一對老夫妻花40元點了4個菜分食還準備打包,評價說:“此地燒得蠻好。”

阿姨抄起菜來
毫不吝嗇
量給得很足
是的,一般大家對社區食堂的印象是“價格親民但味道一般”,但也不盡然。
五里橋街道社區食堂的“招牌菜”粉蒸肉和炸豬排就常常賣空。
曹楊新村街道武寧片區社區食堂的營養砂鍋、瓦罐湯、土豆紅燒鴨、茄汁魚片、紅燜牛肉等位列“最受歡迎十大菜品”。
天平街道的“66梧桐院·鄰里匯”開在鄔達克設計的花園洋房里,醬汁肉、油爆蝦、炒青菜都有人夸。

在大眾點評上
輸入“社區食堂”
能看到不少搜索結果
有網友評價東諸安浜路上的江蘇路街道社區大食堂“早餐整體口味超過一些名店”;
九江路上的外灘社區食堂“一站式集齊了南北各種特色菜”;
還有網友感嘆新市北路上的江灣鎮街道社區食堂,“沒想到生煎那么好吃”。
打開大眾點評,你會發現有不少精明的網友已經發現了這個吃飯“平替”,為你寫下了圖文并茂的參考。
02
說完吃,再來說說同樣屬于剛需的住房。
每次有朋友來上海,馮大駒(化名)都會帶他們去徐匯濱江走走。
不光是因為這里某種程度來說“很上海”,還因為“近水樓臺”——從他的公寓步行到濱江只要5分鐘。

從馮大駒的住處
步行幾分鐘
就是徐匯濱江
大多數人對徐匯濱江這一帶房價的印象,可以用一個“貴”字來形容。
馮大駒住在夏泰浜路上,小區對面的寶能公館1288,是有著一線江景和大平層的豪宅。
當然,價格同樣很“豪”:單價十多萬,總價2000萬起板。

馮大駒家對面的
寶能公館1288
是售價2000萬起板的豪宅
租房也不便宜。馮大駒在鏈家上查過,附近一室一廳的房源,月租金在4800元左右;兩室一廳的房源,月租金在5500-6000元左右。
而馮大駒租的一室戶,帶獨立廚房、衛生間和小陽臺,約40多平方米,月租金只要3800元。
為什么這么平價?因為,他租到的龍南佳苑是公租房。而我們要說的住房“平替”就是它。

馮大駒居住的龍南佳苑
是上海市中心城區
最大體量的區籌公租房項目
對于相當一部分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來說,房租或許是每月最大的一筆開支。甚至不乏有人被魔都高昂的居住成本“勸退”。
正是為了解決青年職工、引進人才、來滬務工人員等常住人口的階段性住房困難,上海從2010年開始實施公共租賃住房制度。
租賃價格按照略低于市場租金水平確定。申請者每次簽約租期最長為2年,最多可續簽兩次,最長可承租6年。
這樣的住房“平替”各個區都有分布,分市籌項目和區籌項目。
過去一年,整個上海的公租房新增了1萬套供應房源,公租房新增供應房源1萬套,累計供應15.2萬套。今年計劃全年新增供應公租房8000套。


黃浦區公租房仁慧苑
/何雅君 攝
▼


松江區公租房內景
▼


臨港新片區公租房內景
在不少人眼里,申請公租房是一件很難很麻煩的事情。但馮大駒回憶自己的申請過程卻很順利。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上海公租房的申請條件。
申請者(包括單身和家庭)不限戶籍、不限收入,不過要同時具備以下四項條件:
具有本市常住戶口或持有《上海市居住證》;
已與本市就業單位簽訂一定年限的勞動或工作合同并依法繳納各項社會保險金;
在本市無自有住房或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低于15平方米,因結婚分室居住有困難的,人均面積可適當放寬;
申請時未享受本市其他住房保障政策。
龍南佳苑是徐匯區的區籌項目,2018年在建成之初,面向注冊在區內的公司開放申請。
當時,馮大駒所在公司的HR主動為有需要的年輕人集體申請了公租房。

馮大駒從小區里
看到的夕陽
現在,作為上海市中心城區最大體量的區籌公租房項目,這個小區入住了150多家區域內重點單位的2000多名年輕人。
小區里有1房、2房、單身公寓等不同戶型。出于解決住房困難的初衷,房型設計都很緊湊,沒有廳。
雖然設計上局部有待改進,但整體不乏新意。

作為公租房小區
這里的房型都很緊湊
但整體設計不乏新意
讓許多高檔小區艷羨的是,這里在設計之初就預留了充足的地下停車位,停車費每月只要400元。
建筑師對這個公租房小區的定位是“介于學生宿舍與核心住宅之間”。
這種過渡性質在小區住戶的“二手群”里可以感受到。
每當有人買了房、搬家大甩賣時,買家在“薅羊毛”的同時都會不忘說上一句“恭喜學姐/學長畢業了”。
03
依托街道,家門口的社區里其實有不少“平替”資源可挖。
年輕人都喜歡擼個鐵上個瑜伽班,與商業健身房動輒上萬元的年費相比,社區健身房一年的資費大約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
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累計建成社區市民健身中心101個、市民健身房186個。
確實有相當一部分場館被吐槽設施設備老舊、開放時間短、缺乏體育指導員,但也有一些場館正在擺脫這一刻板印象。
這其中口碑比較好的有張江鎮社區市民健身中心、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身中心、殷行社區市民健身健康中心等等。

張江鎮社區市民健身中心
是目前浦東新區功能最齊全的便民設施之一
/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
淮海中路街道社區市民健身中心毗鄰新天地,今年剛剛升級改造,健身設施達到了專業健身房的水準。
媒體報道算了一筆賬:這家社區健身房有年卡和季卡兩種模式。年卡為880元,平均每天2.4元;季卡為270元,平均每天3元。
街道還邀請了轄區內多家商業健身房的專業教練來免費授課,比如精致白領愛去的Pure會館,就是首批合作企業之一。

淮海中路街道社區市民健身中心
配備專業級的龍門架
/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對于下班以后只想躺平的“打工人”來說,按摩恐怕比健身更加“剛需”。
“如有肩頸腰椎不適,請及時前往正規的醫院就診”,這句話大家都聽過。
但平時大多數人還是覺得去醫院麻煩,選擇到按摩店緩解、“續命”,花費在一百至上千不等。
其實“平替”家門口就有——社區醫院。
社區醫院里提供推拿、針灸等診療服務,正規醫學院校畢業、有執業資質的醫生要比按摩師可靠得多,不僅對癥治療,還可以使用醫保。

一些社區醫院還有特色診療服務
比如華陽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的
石向東推拿工作室
04
在這座城市,有不少需要案頭工作的年輕人會選擇租用共享辦公室、自習室,或者是在咖啡館里點上一杯咖啡。
陳晨(化名)的職業是一名編劇,前不久,她在徐匯新興商業區的一家共享辦公空間租了一個單人間,月租金大約是3300元。
媒體人李雪(化名)經常去家附近大寧的一家自習室寫稿。辦卡優惠后每天的租金是50元,算下來每月花在自習室上的開支差不多有700元。
而在這方面馮大駒也有“平替”,那就是各級圖書館。
在上海,截至2018年共有圖書館240家。其中市級圖書館2家,區級圖書館23家,街鎮圖書館216家。
無論是哪一級圖書館,閱覽室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疫情期間有些圖書館需提前預約才能入館。
在這當中,關于“最美圖書館”的競爭很激烈。楊浦圖書館、嘉定圖書館、青浦圖書館等等,美得不相伯仲。

楊浦圖書館
/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

嘉定區圖書館
/來自微信公眾號“文化嘉定”
▼

青浦圖書館
/來自微信公眾號“青浦文旅”
而論滲透力,其實不少區級、街鎮級的圖書館甚至已經滲透到了小區、商場。
比如馮大駒所在的龍南佳苑有一個“燈塔書房”,可以閱覽、自習,就是正在閉館改建的徐匯區圖書館所提供的閱讀服務項目。

龍南佳苑里的“燈塔書房”
可以閱讀、自習
是徐匯區圖書館的閱讀服務項目
而李雪大可不必每天花錢去自習室寫稿。
在大寧國際商業廣場12座的二樓有一個“寧的書房”,是開在商圈里的大寧路街道圖書館分館,通過預約就可以免費使用。
說回馮大駒,他最常去的是漕河涇街道圖書館。


網友們稱
漕河涇街道圖書館
是個“寶藏圖書館”
這家社區圖書館前兩年剛剛經過改造,大眾點評上的評分高達4.6,在文化場館云集的徐匯常年排名“文化藝術熱門榜Top5”。
當然,成為網紅圖書館就意味著高人氣。出于防范疫情考慮,這家圖書館有時候會實施限流。

漕河涇街道圖書館
位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內
有時會實施限流
如果想“集中精力辦大事”,馮大駒會使出“大殺器”——去浦東圖書館。


在馮大駒的印象里
浦東圖書館不僅漂亮
氛圍也相當好
公共圖書館有一個短板是容易被打擾。前不久,上海圖書館就曝出了一男子騷擾女讀者的新聞。
但浦東圖書館給馮大駒的印象比較安靜。
這家圖書館的層高很高,書桌上的每個座位前都有一盞復古的小臺燈,“有一種殿堂級的神圣感”。

在普通文獻閱覽室
每個座位前
都有一盞復古小臺燈
每到傍晚6點左右,圖書管理員開始把歸還的圖書放回書架。
偌大的場館里只能聽到在翻書的“嘩嘩”聲伴奏下,管理員敲書脊的聲音:咔,咔,嘭嘭嘭;咔,咔,嘭嘭嘭……

M層的自習閱覽空間
開到晚上8點半
也是做案頭工作的好地方
如果在這里泡上一整天,一定要去供應早中晚餐的讀者食堂體驗一下,實惠程度堪比社區食堂。

浦東圖書館餐廳的一周菜單
菜色相當豐富
▼

讀者餐廳的菜品
便宜的三四元
最貴的16元
同樣可以價廉物美吃到便飯的還有上海圖書館,葷素搭配一頓飯的價格在20-30元上下。
05
各位看官可能要說了,生活不光有剛需,也要有追求、有樂趣。文化藝術培訓方面的“平替”,我們也找到了。
今年8月5日上午,吳笛(化名)提前訂好了鬧鈴,等待10點“拼手速”。
這次她要搶的不是周杰倫的演唱會門票,而是群眾藝術館的市民藝術夜校課程。

群藝館的市民藝術夜校課程
從2016年開辦至今
她的首選是配音課和扎染課。
這是她“戰略分析”后的選擇。“像鋼琴這樣的課程我也很想學,但是我知道太熱門了。外面上課一小時500元,這里上一學期才500元。”
不光是鋼琴課,市民藝術夜校所有的課程都是每節課1.5小時,每學期上12節課,收費500元。
這已經不是吳笛第一次上市民藝術夜校的課程了。
天生小嗓音的她抱著“對臺北純K的執念”,之前上過聲樂課。學成結果是“《氣球》可以一口氣唱下來了”。
這次選擇“再刷”不光是因為市民夜校的課程選擇多、“良心價”,還因為感受過課程的教學質量。
“老師是真的很專業、很負責。自己找在外面找培訓課程不一定能找到那么好的師資力量”。
最后吳笛如愿搶到了扎染課,配音課沒搶到,她又撿漏報名了朗誦課。

吳笛用扎染
為好友改造了
一條閑置的裙子
群藝館的市民藝術夜校課程,面向群體是18-55歲的中青年,每年春秋兩季開班。
今年秋季班不僅在本校有36門課,還在10個區的15個分校及教學點開設了50門課。明年將實現16個區全覆蓋。
現有的課程里有當下熱門的咖啡美學、vlog制作、網紅抖音爵士舞,讓人“不明覺厲”的阿拉貝拉(無伴奏合唱)、光影繪畫,有傳統的香道、茶道、非遺漆藝,還有實用的美妝、中式點心等等,足以讓選擇困難癥患者難以抉擇。

今年秋季班
市民藝術夜校總校的課程表
/來自“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官方微信
今年秋季班新開的滬語體驗課是最先被“秒搶”的課程之一。程園園的“手速”不錯,幸運地搶到了這門課。
她的職業是一名律師,平時經常會碰到客戶講上海話。雖然來上海7年了,但聽了還是一臉懵。
上了滬語課后,她感覺理解上海話的“能力值”提高了90%。
前些天去法院,想試下電子證照被拒,她還隨手發了個朋友圈:電子證照勿來三(不行)。很快收到了許多互動。
為了讓更多人能有機會報上名,夜校采取了同一門類每學員每年限報一次的學制管理。

市民藝術夜校
每年春秋兩季招生
明年將實現16個區全覆蓋
如果想要進階,或者有更加個性化的需求,就要去尋找培訓機構了。當然,也要付出更高的價格。
這也是公共服務與商業運營的區別。
一座偉大包容的城市,應該在公共資源和市場運作的合力之下,讓每個人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分享生活的快樂和希望。
在魔都生活還有哪些“平替”?歡迎給我們留言。

參考資料:
1. 上海市體育局和上海體育學院,《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2021年7月發布。
2. 唐燁、舒抒、杜晨薇、黃尖尖,《家門口的社區食堂,一日三餐吃點啥》,解放日報,2021年06月15日。
3. 王宛藝,《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公租房長啥樣誰在住?》,文匯報,2021年03月10日。
4. 楊冬、張駿斕,《本市公租房只租不售 不限戶籍不設收入線》,新聞晚報,2010年09月17日。
5. 李芹,《徐匯區將推出2000余套人才公寓》,新聞晨報,2017年09月21日。
6. 陳穎婷,《浦東首家服務各年齡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啟用》,上海法治報,2021年10月27日。
7. 龔丹韻、吳丹璐、唐乙雋、潘璐、陳瀚喬,《社區健身房,你會去嗎》,解放日報,2021年05月17日。
8. 黃尖尖,《“生活圈”風格各異,不變的是品質與溫度》,解放日報,2021年10月25日。
9. 方 翔,《人文之城崛起文化 新高地》,新民晚報,2018年11月19日。
10. 徐翌晟,《一回眸 看見“燈塔書房”》,新民晚報,2021年08月15日。
- END -
寫稿子:韓小妮/ 編稿子:韓小妮/
拍照片:韓小妮 顧箏/
寫毛筆:劉 嫻/ 做圖片:二 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原標題:《魔都“平替”生活指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