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大教授:太多人失去閱讀耐性,抓不住長文和厚重書籍的線索
××同學:
你好!收到你的郵件時我正坐在火車站的候車廳刷微信,好像自從有了移動網絡,有了智能手機,等待不再像以前那么漫長而難熬。所以,看到你的問題,“碎片化閱讀會不會毀了我們”,我笑了。
碎片化閱讀,怎么會毀了我們呢?我分明感覺到,碎片化閱讀是我打發閑暇時光的一種方式,是我忙里偷閑快速了解海量信息的一種手段,甚至,還是我與這個世界保持同步更新的一種補充。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東翻翻、西翻翻,淺嘗輒止,雖然不求甚解,卻也能起到開闊視野、了解更多信息資訊的效果。這就好比我們節假日出游,雖然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卻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領略到各地的美景。
只是,這個世界給了我們豐富,也給了我們豐富的痛苦。大家常常開玩笑,每天看微信、刷朋友圈,大量信息資訊分分鐘如潮水般涌來,快速瀏覽,迅速判斷,動動手指,各種轉發、評論、回復、點贊,竟讓人產生出一種皇帝批閱奏章的感覺。“一張圖了解互聯網”,“十句話讀懂中國歷史”,“三分鐘知曉西方藝術”……相當一部分人在長期獲取碎片化知識之后會對自己產生一種錯覺,好像拿起手機,世界盡在掌握。可是,放下手機呢?太多無用繁雜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大腦,太多似是而非的觀點讓我們目不暇接,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剛才看到的那些信息是真是假,那些觀點是對是錯!我們的時間、知識碎片化了,我們的思考和判斷似乎也被凌遲。
所以,我不反對碎片化閱讀,我只是擔心,你讀了些只言片語就自以為了解了整個世界。
碎片化閱讀僅僅是一種閱讀的方式,而不是閱讀的全部,它必須要與我們的整體性閱讀、厚重性閱讀、深層次閱讀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老老實實閱讀經典、踏踏實實慎思明辨,為的就是可以在碎片的時間、讀碎片的內容時不被忽悠。就如同,我們只有做盡可能詳盡周到的行前功課,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旅游地的歷史地理政治民俗文化,才能在短短的幾天行程里既看其熱鬧又窺其堂奧。
談到讀書,宋代著名學者陳善曾經說過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他告訴我們,真正的讀書學習要分兩步走。 第一步叫做“入書”,就是通過閱讀文本來深入了解書的精神實質、了解作者意圖。其間,你會被動人的情節、熱鬧的場面所吸引,被精妙的語言、深刻的哲理所打動,被嚴密的邏輯、精彩的論證所折服,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激發思想的碰撞。第二步叫做“出書”,即讀完書后,能夠對書的內容觀點進行分析研究、辨別評價和消化吸收,也就是能夠把書本上的死的知識變成活的智慧,為我所用。從這個角度來講,入書不易,出書更難。
今天,已經有太多人失去了閱讀的耐性,已經抓不住長文章和厚重書籍的線索,而那些有著太豐富、太綿密的思考、推理和聯想的長文和書籍是需要讀者帶著巨大的耐性追索著去讀的,甚至是一讀再讀,才能抓住那整條線貫穿的方法的。太長時間沉浸于碎片化的信息和閱讀中,習慣了用孤立的知識點去看待問題,我們對于復雜事物的思考能力將被弱化。
所以,完整的知識體系,清晰的認知格局,離不開系統的學習和深入的思考,更離不開整體性閱讀、厚重性閱讀、深層次閱讀。“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正是在這樣一個反復誦讀、字斟句酌、深耕細作、精益求精的讀書過程中,培養自己沉潛的耐心,構建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把自己接觸到的那些碎片化的知識逐漸連成線、匯成面,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
所以我說,碎片化閱讀是我與這個世界保持同步更新的一種補充。但是,它也僅僅是一種補充,而已。
11月30日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王易)
(原標題為《我不反對碎片化閱讀,只是擔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