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抗生素菌渣處置難題待解:處理費用高昂,標準不完善
水體、土壤檢出抗生素殘留已經不是新鮮事,這一環境問題不可小覷。實際上,不僅抗生素本身可能引發污染,其生產過程中的殘渣帶來的環境危害同樣值得關注。近日,在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的一場技術交流會上,專家們呼吁提高對抗生素菌渣處理、利用的重視程度,加以規范,以維護環境安全。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研究所副所長黃啟飛表示,我國每年生產的抗生素有70多種,年產量約為24.8萬噸,占全世界的70%。以生產1噸抗生素產生10噸菌渣計算,每年會產生200萬噸菌渣。新鮮菌渣含水率高達90%,極易變質發臭。如果不能及時有效處置,會造成大氣、水及土壤環境污染,加劇細菌的耐藥性,危害人體健康。
據介紹,2002年,國家將抗生素菌渣列入《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2008年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
“菌渣本身是糧食做的發酵基質,危險性和對人體的急性危害并不突出,但菌渣含有殘留的抗生素,作為飼料使用等方式導致的濫用會造成較大危害,可能導致超級細菌等問題。”黃啟飛說,如何安全、經濟地處理抗生素菌渣,已成為制約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
黃啟飛告訴記者,目前,對菌渣的處理,理論上有三個途徑,焚燒、安全填埋和資源化。由于菌渣本身被列為危廢,需要采取特殊的焚燒方式,每噸的處置成本高達3000元。而由于含水率太高,根本沒有填埋場愿意接收。
高昂的處理費用大大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個別企業因污水和焚燒尾氣不達標,被處罰甚至被勒令停產。也有少數不法廠家偷排偷賣藥渣而被追究刑事責任。今年7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內蒙古查處了北方藥業的污染問題,挖出違規填埋的廢菌渣達1萬余噸。
其實,經化驗分析,菌渣干渣中含有較豐富的有機質、粗脂肪、粗蛋白、無機鹽、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如果能夠有效去除有害成分,資源化是一條很好的路子。近年來,各種抗生素菌渣的處理方法和專利百花齊放,但仍無法實現對菌渣的真正有效處置。
黃啟飛表示,目前抗生素菌渣綜合利用的主要障礙是缺少相應的標準,包括環境風險控制、污染控制標準和環保技術規范等。“盡早出臺標準,會對菌渣資源化利用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此次技術交流會上,一種叫做“SEA—CBS高效復合無害化與資源化”的技術,受到專家們的肯定。據技術開發單位、北京觀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得振介紹,針對國內99種抗生素原料藥中的67種菌渣,團隊先后進行了1000余批次的無害化小試、中試實驗,建立了大數據庫。目前,項目團隊已與北大醫藥重慶大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將建成一條完整的菌渣無害化—資源化綜合利用生產線,每天處理新鮮菌渣60噸。
(原標題:《處理費用高昂、標準尚不完善,抗生素菌渣處置難題待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