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資本非理性投資海外球隊引四部門警惕,專家:監管很及時

中國資本海外收購俱樂部的風潮似乎要放緩了。
據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匯局四部門負責人6日就當前對外投資形勢下中國相關部門將加強對外投資監管答記者問。
在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同時,提到監管部門也密切關注近期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的傾向,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兩年,30家俱樂部打上中資符號
“體育俱樂部”成為監管部門密切關注的領域,與“出現非理性投資的傾向”聯系在一起,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過去兩年國內資本對境外俱樂部的瘋狂收購。
從2015年1月萬達收購西甲馬競20%的股份開始,中國資本在歐洲足壇的“圈地”運動就愈演愈烈。據不完全統計,范圍覆蓋西甲、英超、意甲、法甲、英冠、法乙甚至捷克聯賽,涉及球隊除了尼斯、西班牙人、格拉納達、西布朗、海牙等歐洲二三流球會之外,甚至米蘭雙雄、曼城這樣的豪門俱樂部也進入人們的視線。
今年10月份,德國《圖片報》透露,德甲奧格斯堡正在討論接受中國資本的注入,一旦成行,這將意味著此前未被中資染指的德甲聯賽也宣告“淪陷”。

歐洲足壇接近10個聯賽,近30家俱樂部背后閃現出中國資本的身影(全盤收購、入股外加各種形式的贊助),那是什么原因導演了眼下這場聲勢浩大兼具持續性的搶灘行為呢?
2014年年度,國務院46號文件出臺,提出加快發展體育產業,隨即眾多熱錢涌入體育,足球作為影響力最大的運動自然引發了資本的追捧。
在國內足球資源還算不上豐沛的情況下,走出國門成為了很多資本與企業的選擇。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采訪過一些收購歐洲俱樂部的中資企業,得到的回答也大致相同,“希望通過此舉爭奪體育產業的上游資源,實現自身的體育布局,同時反哺國內的足球事業……”
即便是在諱莫如深的盈利問題上,中資似乎也都信心十足,認為歐洲職業俱樂部的盈利模式非常成熟,投入一定可以帶來相應的回報。

加入體育概念,只為提高估值?
一切看上去很美,事實真的能夠如人所愿嗎?
澎湃新聞記者采訪了國內著名體育咨詢公司關鍵之道CEO張慶。在他看來,部分投資方的確存在缺乏理性的現實。
“盈利模式成熟并不意味著俱樂部個體是盈利的,歐洲五大聯賽除了德甲相對健康,其他聯賽大部分球隊都在虧損,從中資的標的來看,短期盈利概率并不大……”張慶直言不諱。
對于一些中資希望著眼國內市場,通過收購海外俱樂部和國內青訓以及贊助市場相結合,他也提醒投資方不能太過樂觀。

“體育領域頭部效應異常明顯,贊助市場青睞的是曼聯、巴薩這樣少數幾家豪門,至于青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是一個長期耕耘的過程。”
張慶同意當下發改委等四部監管部門對于海外投資體育俱樂部存在“非理性傾向”的判斷,他也提到一些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在通過投資海外俱樂部進行資本層面的運作。
“比如通過并購為自己加入體育概念,提高估值,達到提升股價的目的。”
此間,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國內資本對于海外俱樂部的一些投資也缺乏規范監管,比如球員交易。
目前國內市場資本過剩,逐利的資本開始大面積流向體育領域,張慶認為監管部門的預警來的非常及時,不排除未來會出臺一些措施,這對于資本尤其是國資背景的投資主體而言,可以預見,將起到降溫和遏制的作用。

發展洼地,幾時才能見回報?
非理性傾向的對外投資被監管部門所關注,是否意味著國內原本有效供給不足的體育資源將進一步被追高?
事實上,很多專業人士都談到,目前國內體育產業的發展也已經制造出不小的泡沫。
最簡單的例子,國內球員身價已經迫近歐洲一線球員的身價,存在價格與實際價值的背離,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toC端收入所占比例過低,這都是當下體育公司與資本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此,張慶希望資本和從業者都更加冷靜和理性,“與其高價進入難以變現和退出的資產,不如進行早期投資,中國資本市場急功近利的行為很多,體育領域、服務經濟恰恰需要長期培養……當然,我也看到,在經歷了最初的瘋狂燒錢之后,一些投資方已經開始變得謹慎起來。”
無獨有偶,此前在體育產業中最敢于燒錢的樂視體育就在進行戰略調整,CEO雷振劍也談及投入和產出必須保持平衡,需要在變現上尋求突破。
必須承認一點,中國體育產業依然是一塊洼地,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未來的收益也是可以預期的。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就曾表示,2022年中國人均GDP將得到13000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但體育消費與中國當下的人均GDP都并不匹配,這其中存在產業不成熟、老百姓消費意識和觀念尚未轉變等問題。
長遠來看,作為一個朝陽產業,中國體育產業的未來值得期待,大發展必然不可逆,但需要耐心與理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