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反導“籬笆”越扎越緊,對中國影響有多大?(下)
引進陸基“宙斯盾”打造第四層防御
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28日報道,日本防衛省為了加強導彈防御系統,將在近期成立引進“薩德”系統的討論委員會。 此外,日本防衛省還將討論引進將美國的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
陸基“宙斯盾”是艦載“宙斯盾”系統的陸基版本,是美國在歐洲推進“分階段適應方案”(PAA)導彈防御部署計劃的產物。根據研制廠商美國洛·馬公司的公布的信息,陸基“宙斯盾”由指揮控制系統模塊和垂直發射系統模塊組成。指揮控制系統模塊包括SPY-1D雷達、中心控制室、大屏幕顯示、火控系統等子系統;垂直發射系統模塊包括垂直發射裝置和“標準-3”系列導彈。
2014年5月20日,美國在太平洋導彈靶場進行了陸基“宙斯盾”系統的首次實彈試射并獲得成功。美軍目前已經在東歐部署陸基“宙斯盾”系統,首套系統已于今年5月12日在羅馬尼亞啟用,而在波蘭部署的陸基“宙斯盾”也已開工,預計2018年完工。
日本官員曾向外界稱,陸基“宙斯盾”可成為日本反導體系中的第四層防御,進一步加強日本的反導能力。在2015財年政府預算中,防衛省預計列支“數千萬日元”用于陸基“宙斯盾”的研究。
吳勤向澎湃新聞表示,陸基"宙斯盾"系統與艦載“宙斯盾”系統最大的區別是,陸基"宙斯盾"系統采用固定部署,艦載“宙斯盾”系統搭載于艦船上,可進行全球機動,兩者反導能力沒有差別。由于日本已經有了艦載“宙斯盾”系統,再買陸基“宙斯盾”系統的效果沒有“薩德”系統那么明顯,最大的好處就是兩者相互備份。
吳日強認為,理論上反導體系攔截層次越多越好,但實際的攔截層次還要根據對手和自身情況進行綜合論證。由于日本國土比較狹小,6~8艘攜帶了艦載“宙斯盾”系統的驅逐艦已經基本滿足日本海基中段反導的需求,“薩德”系統應該會成為日本優選選擇對象,未來可能不會引進陸基“宙斯盾”系統。
多管齊下提高導彈早期預警能力
反導系統有效作戰的前提是及時發現來襲的彈道導彈,被譽為是反導系統的“眼睛”。以美國為例,美國已經建立由陸基、海基和天基組成的早期預警系統。陸基預警系統包括早期預警雷達UEWS、陸基機動部署的FBX-T雷達,海基系統預警系統包括海基X波段雷達(SBX);天基則由DSP、SBIRS等導彈預警衛星負責。
為了提高早期預警能力,日本也非常重視早期預警系統的發展。目前,日本已經完成了4部J/FPS-5雷達的部署,并將7部J/FPS-3雷達升級為具備反導能力的J/FPS-3UG雷達。J/FPS-5雷達主體呈六棱型,三面分別配有直徑約18米和12米的雷達,可實現360度全覆蓋式監測。 J/FPS-5雷達探測距離超過1200千米,J/FPS-3UG雷達探測距離超過400千米,兩者配合可實現對東北亞國家沿海發射彈道導彈進行探測和跟蹤。
日本目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天基早期預警系統方面,但日本發射的偵察衛星可提前發現對手彈道導彈部署變化。從2003年日本首次公開發射偵察衛星開始,其已經14顆偵察衛星,其中,7顆仍正常在軌工作。這7顆偵察衛星攜帶了光學或雷達載荷,分辨率小于1米,具有很強的偵察能力。由于這些衛星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無法實時對其他國家發射的導彈進行預警。
航天專家黃志澄告訴澎湃新聞,天基早期預警系統一般指導彈預警衛星。導彈預警衛星運行在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上搭載了紅外探測和電視探測系統,只要3顆就可以監視地球上絕大部分地區。此前,共同社曾報道稱,日本正在秘密研制導彈預警衛星,日本防衛省希望已經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推動實驗研究,意圖建立專門的自衛隊太空監視部隊。
黃志澄認為,現階段,日本天基早期預警只能依靠美國的導彈預警衛星。如果日本未來發射導彈預警衛星,結合已有的地面早期預警雷達,日本的早期預警能力會有大幅提升,進一步提高日本的反導能力。
除了自身的早期預警系統,日本還可以根據《韓美日關于朝鮮核與導彈情報交流協議》獲得美國的情報支持。目前,美國在日本部署了機動探測雷達和“宙斯盾”戰艦。2006年6月,美國在日本青森縣車力空軍基地部署了第一部FBX-T型雷達,后來又在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京丹后基地部署了第二部FBX-T型雷達。FBX-T型雷達是高分辨率的多模式X波段相控陣雷達,是美軍目前最先進的導彈防御雷達之一,能夠執行多種任務。在日本部署FBX-T型雷達,能夠大大提高日本跟蹤來襲彈道導彈的能力,并能夠引導駐日美軍發射攔截導彈對其進行摧毀。
隨著日前日本與韓國在《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上達成一致,日本又多了一個情報支持。2014年12月,韓美日三方簽署《韓美日關于朝鮮核與導彈情報交流協議》,規定韓國與日本通過美國交流有關朝鮮核與導彈的情報。美國雖然分別與韓國和日本簽署了情報交流協定,但唯獨缺少韓日間的情報交流體系。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簽訂之后,美日韓關于導彈的情報系統就可以相互交融,有利于美日韓構筑共同的導彈防御體系。
韓國與日本簽訂情報交流協定各自都有自己的考量。韓國《東亞日報》21日刊文認為,韓國之所以著急與日本簽訂情報交流協定,是因為垂涎日本方面強大的情報搜集能力。日本現在擁有5顆間諜衛星(應為7顆)、6艘“宙斯盾”戰艦、4座探測距離超過1000公里的遠程雷達以及17架預警機和77架海上巡邏機等。
上海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向澎湃新聞表示,日本愿與韓國簽訂情報交流協定的原因是韓國在地理上靠近朝鮮和中國,搜集情報有地理優勢,加上韓國也在積極部署反導系統,能夠提供日本所需要的情報信息,可以說兩國是相互利用、各取所需。
妄圖圍困中國的反導“籬笆”
升級“愛國者”PAC-3、研究部署“薩德”或陸基“宙斯盾”、增強早期預警能力……顯然,日本已經開始實行新一輪的反導強化措施。那么,這對中國有何影響呢?
長期研究反導問題的軍事評論員張雪松認為,從技術角度上講,“愛國者”PAC-3和 “薩德”的攔截彈由于射程和射高有限,只可以攔截攻擊日本本土的彈道導彈,對東北亞國家的戰略核威懾力量幾乎沒有。艦載“宙斯盾”系統由于可以機動部署,搭載“標準-3”Block1A如果前沿部署,并且中國洲際導彈中段飛行高度較低,那對導彈可以進行有限的攔截。“標準-3”Block2A對洲際導彈具有更強的攔截能力,威脅也相對增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標準-3”Block2A導彈將對朝鮮、中國的先進中程導彈構成很大的威脅,反艦彈道導彈打航母、常規導彈打關島迪戈加西亞等核心基地的作戰費效比都會一定程度上降低。
評價日本反導系統對中國影響還要將其與放入美國亞太反導體系之中,因為,日本反導系統是美國亞太反導體系的一部分。美國聯合其盟友加快推進亞太反導的部署,根本目的是針對日益崛起的中國,增強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優勢,基于有效核威懾的“確保相互摧毀”的戰略平衡將會被打破。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員趙通此前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中國一直奉行“最低核威懾”的核政策,核力量規模長期保持較小規模,美國及其盟國在中國周邊打造反導包圍圈勢必影響中國核武器的威懾能力。
美國對“只能我打你,你卻打不到我”這種極端優勢的狂熱追求也必然陷入“安全困境”,從而很可能催生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技術的快速升級,以形成“反反導”之勢,引發軍備競賽,美國反而變得不安全,對地區和平甚至世界和平都不是好事。
王少普認為,日本增強反導能力還會增加日本對外軍事冒險的可能性。日本以朝鮮導彈威脅為借口打造所謂的用于防御的反導系統,這樣日本就不怕在軍事冒險時別國對它的還擊,反導系統實質上是一種進攻性武器。日本目前正通過多種方式提升自衛隊的實力,增強反導能力只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日本為對外運用武力做準備,為大國博弈積蓄力量,其進攻性和冒險性都超出一般大國,相關國家必須警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