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卡斯特羅故事|古巴導彈危機:曾建議蘇聯對美報復性核打擊

于江欣
2016-11-26 15:43
來源:澎湃新聞
? 全球速報 >
字號

【編者按】

古巴導彈危機,又稱加勒比海導彈危機,是冷戰時期在美國、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事件爆發的原因是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1962年10月16日到28日的13天時間里,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

2016年11月26日,在這場空前核危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去世,終年90歲。此刻,讓我們再回看歷史。

本文摘自《軍事歷史》2004年第4期,以下為全文:

卡斯特羅

古巴內外政策的“左傾”化,極大地觸動了美國在古巴的利益。美國對古巴政權采取了包括斷絕外交關系、貿易禁運等政治、經濟措施,并著手組織武裝顛覆活動,其中包括在古巴境內組建“秘密的情報、行動組織”,“在古巴境外建立一個統一的反對派組織”和“一支準軍事部隊”,美國國防部也在醞釀直接使用美軍對付古巴的緊急計劃。

1961年1月肯尼迪上臺后,確信古巴已經成為蘇聯的衛星國,卡斯特羅政權的存在將會引發整個拉丁美洲的革命洪流,因此采取較之前任更加強硬的政策,并批準了豬灣進攻計劃———由美國組織的古巴流亡分子的武裝力量,對古巴發動突然襲擊。4月16日,豬灣事件爆發。古巴軍民在卡斯特羅領導下奮起反擊,于4月19日全殲了入侵者。豬灣入侵失敗后,美國又開始計劃代號“貓鼬行動”的大規模秘密戰,目的是以各種手段策動反對卡斯特羅政權的大起義,而美國將在關鍵時刻動用美軍支援起義。除此之外,美國還加緊完善早就擬定了的由美軍直接入侵古巴的各項計劃,并于1962年春在加勒比海進行了幾次極具威脅的大規模演習。

美國對古巴的敵視和必欲除掉卡斯特羅政權的種種行徑,導致了美國與古巴關系的極度緊張,迫使古巴為尋求自身安全而倒向蘇聯并宣布自己為社會主義國家。而蘇聯出于涉足美國后院,改善自身戰略態勢的考慮,也乘機與古巴結成了盟友關系,并對保衛古巴承擔了義務。古巴問題由此而發展為美蘇兩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爭奪的一個熱點。

二、古巴導彈危機的醞釀與爆發

(一)赫魯曉夫決定在古巴部署導彈

隨著美國對古巴高壓政策和入侵威脅的節節升級,古巴的命運和維持蘇聯在那個地區的威望成為蘇聯領導人縈繞于懷的重大問題。為了保住古巴這個拉丁美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除了積極提供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之外,也在全面加強古巴的軍事地位。

1962年4月12日,蘇聯決定滿足古巴加強防空的要求,向其提供180枚SA-2地空導彈,外加一個巡航導彈群以加強其海岸防御。但是,蘇聯知道,僅提供一般性武器支援是不夠的,憑借古巴自身的力量無法抵御有美軍參與的真正的大規模入侵。

既要避免與美國的直接沖突,同時又能保護古巴,最好的辦法是威懾美國,使其不敢動手。于是,赫魯曉夫產生了在古巴部署核導彈的想法。1962年5月底,赫魯曉夫派了一個“農業代表團”訪問古巴,其中包括化名“工程師彼得羅夫”的蘇聯戰略火箭軍司令,目的是探明卡斯特羅對部署核導彈的態度。出乎蘇聯人意料的是,面臨美國軍事威脅的卡斯特羅對該建議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當即同意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

蘇古雙方商定,蘇聯在古巴建立的核武庫將包括:40個陸基彈道導彈發射架,24枚SS-4型中程彈道導彈(射程1000英里)和16枚SS-5型中遠程彈道導彈(射程2000英里)及彈頭;3支裝備12枚“月神”近程導彈及彈頭的部隊;還有80枚戰術巡航導彈和可攜載原子武器的6架伊爾-28轟炸機;潛艇基地最初部署11艘潛艇,其中7艘可攜載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除了部署核武器,蘇聯還將部署諸如地空導彈和伊爾-28輕型轟炸機這樣的常規武器,另外再進駐4。5萬人的蘇軍部隊,其中包括4個摩托化步兵團(裝備250多輛裝甲戰斗車),一支裝備最新式蘇聯米格-21戰斗機的空軍聯隊,5個導彈團等。

9月15日,第一批中程彈道導彈運抵古巴。到9月底、10月初,20枚核彈頭運抵古巴。

(二)美國對蘇聯部署導彈的反應

美國在對古巴施壓的同時,一直密切關注古巴與蘇聯的關系,尤其是雙方軍事關系的發展。從1962年8月起,美國開始對古巴進行經常性的空中偵察。8月23日,肯尼迪總統召開會議,討論如何對付蘇聯可能在古巴部署核導彈的問題。會后發布的備忘錄指示國防部研究“各種可供選擇的軍事手段以消滅古巴可以對美發動核打擊的任何設施。諸如精確攻擊、以打擊軍事力量(即戰略空軍或導彈部隊)發動全面進攻和徹底入侵等作戰方式的利弊是什么?”(〔美〕戴爾·科普蘭:《重大戰爭起源》,189頁,康奈爾大學出版社,2000)這個備忘錄反映出美國準備先發制人的思想。

10月14日,美國U-2偵察機終于拍攝到第一個中程彈道導彈發射場。第二天,美國國家圖像情報中心根據U-2飛機的偵察攝像確認,在圣克利斯托瓦爾地區正在修建3個導彈發射場。U-2飛機在隨后的兩次偵察飛行中,又發現了包括中遠程彈道導彈發射場在內的兩個導彈發射場,并在圣胡利安機場發現裝運伊爾-28中程轟炸機的板條箱。

10月16日早上,肯尼迪總統得知上述情況后大為震驚。他認為,蘇聯在美國家門口部署核導彈的行動必須制止。接著,肯尼迪指定了一個包括副總統和國務院、國防部、中央情報局、司法部、財政部等部門的重要官員在內的專門小組,在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的名義下秘密研究對策。執委會考慮了六種可供選擇的方案:1。不采取任何行動,故意將這次導彈部署看得若無其事;2。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包括直接同赫魯曉夫談判,呼吁聯合國或美洲國家組織建立視察小組,甚至考慮拆除美國在土耳其的導彈基地以換取蘇聯拆除其在古巴的導彈基地;3。同卡斯特羅秘密接觸,軟硬兼施,促其脫離蘇聯;4。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實行軍火禁運,并加強空中監視和警告;5。實施空中打擊,摧毀古巴導彈基地;6。對古巴發動全面軍事進攻。

經過多方爭論與權衡,到10月18日,包括總統在內的執委會大多數人已經傾向于封鎖,理由是:封鎖是一條介乎于無所作為和戰爭之間的中間道路,使美國處于既可戰又可和的靈活地位,并使赫魯曉夫有時間來重新考慮他的行動;封鎖可以避免突然襲擊而引起的震驚,能夠成為一種逐漸加強壓力的辦法,必要時可以擴大到非軍事物資;如果封鎖起作用,蘇聯人可以體面地撤退,如果封鎖不起作用,美國仍可以選擇進一步的軍事行動。10月20日,美國作出決定,對古巴進行封鎖。

三、古巴導彈危機的高潮與結束

(一)美國實施隔離行動

10月23日上午,負責美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主持召開了美洲國家組織理事會議商議此事。與會的20個拉美國家一致通過決議,同意美國采取隔離措施,要求立即撤除在古巴的具有進攻能力的導彈或其他武器。由此,美國的隔離行動成為美洲國家的集體決議,這不但避免了在拉美國家中引起反感,而且進一步加強了其合法性。下午,美國總統簽署了《關于禁止向古巴運送進攻性武器公告》,宣布:美國武裝力量將于1962年10月24日格林威治時間下午2時(當地時間上午9時)開始,“制止向古巴運送進攻性武器及其附屬物資”;美國海、陸、空軍將在“合理”的距離內劃定禁區,對任何駛向古巴的飛機和船只進行攔截和檢查。

為了將這場一觸即發的危機控制在最低水平,避免引發美蘇之間的核大戰,公告強調,“在執行本命令時,將不使用武力,除非已進行合理的努力,將國防部長的指令傳達到該船只或飛機上,而對方仍然不聽或拒絕照指令行事無論如何,非到必要時不使用武力”(資中筠主編:《戰后美國外交史》,397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肯尼迪總統也親自過問隔離的具體實施,并規定勒令哪些船只停航、何時宣布這種勒令等都要經過總統批準,油料等物不在禁運之列,以免因危及古巴生存而引起強烈反應等。此外,肯尼迪還指示海軍,如有必要動武,只能使其失去航行能力而不能將其擊沉。

10月24日加勒比時間上午9時,美國海軍正式開始對古巴實施封鎖。封鎖線從佛羅里達半島南端至美屬波多黎各,囊括了由大西洋通往古巴的各條必經水道,形成一道弧型線,距古巴海岸500海里。由16艘驅逐艦、3艘巡洋艦、1艘航空母艦和6艘補給艦以及150艘其他后備艦只組成封鎖兵力,檢查、阻止、并在必要時損壞那些駛向古巴的可能載有核彈頭、地地導彈、轟炸機或它們的輔助設備的蘇聯船只。

10時25分,中情局接到海軍情報室的報告,稱古巴海域的6艘貨船有的停止不前,有的掉頭返回。15分鐘后中情局確認,靠近攔截線的16艘船只已就地停止或返航。為了給“加加林”號和“基莫夫斯克”號貨船留出返回的時間,總統命令“埃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切勿采取任何行動。蘇聯油輪“布加勒斯特”號則繼續航行,于25日越過封鎖線。同日,1艘載有1500名旅客的民主德國客輪也被放行。26日,肯尼迪選中了被蘇聯租用的、為巴拿馬所有的“馬克盧拉”號貨船,對其進行自封鎖開始以后的第一次登船檢查,沒有發現載運武器后即讓其通過。由于該船并非蘇聯所有,強行檢查既向蘇聯顯示了美軍執行隔離命令的決心,同時又避免了對蘇聯的直接冒犯。

頭三天的隔離行動可以說是有驚無險,這同雙方的謹慎與克制不無關系。據中情局有關古巴導彈危機的文件透露,到10月23日中午(美國東部時間),莫斯科對貨船下達了改變航向的指令。曾經將第一批彈頭運往古巴的“波爾塔瓦”號在運送第二批的20枚彈頭時,隨同其他運載進攻性武器(包括伊爾-28轟炸機)的船只在抵達隔離線之前奉命返航。赫魯曉夫除了擔心在海上發生沖突之外,他也不想讓這批武器裝備落入美國人的手中。蘇聯人不能容忍美國人“奪取并且分析、檢查他們的導彈和彈頭等諸如此類的先進武器”。這個有利于封鎖實施的因素,美國決策者在當初舉棋不定時竟然未曾想到。

盡管肯尼迪感到“蘇聯人做出了讓步”,但他也知道緊張的時刻并未結束,美國仍需謹慎從事。他命令美國艦隊對任何接近隔離線的船只進行跟蹤和密切觀察,但不許采取任何行動,除非有專門指令。美國的謹慎是有道理的。據俄羅斯資深軍事作家亞歷山大·莫茲戈沃伊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新作《狐步舞四重奏之古巴桑巴》中透露,俄羅斯潛艇艇長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曾接到命令,一旦蘇聯護航潛艇遭到美軍襲擊,就可以發射核魚雷襲擊美軍艦艇。慶幸的是,美蘇雙方的克制避免了可能發生的一場核大戰。

美國在整個封鎖行動中的宗旨如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告誡海軍作戰部長的那樣,目的是向赫魯曉夫傳遞信息,而不是使其丟臉,除非赫魯曉夫“以核武器做出反應”。美國的強硬決心和謹慎措施獲得了成功。

(二)危機的高潮與結束

美蘇在海上對峙的緊張局勢雖然有所緩和,但是,蘇聯在古巴修建導彈基地的步驟卻在加緊進行。情報表明,越來越多的中近程彈道導彈正進入可使用狀態,一個月后,中遠程彈道導彈也將全部準備就緒。10月25日肯尼迪表示,由于導彈發射場的建造工程還在繼續,“我們必須繼續堅定地采取對抗措施”。他要求顧問們考慮三個選擇:一是擴大封鎖,禁運物資既包括蘇聯的武器,也包括原油、石油和潤滑油等;二是外交解決問題的手段;三是對古巴實施空中打擊。

在蘇聯方面,從“隔離”的第二天起,就通過各種渠道表示愿意和平解決危機。隨著美國對古巴的軍事壓力逐步加強,蘇聯情報部門于10月25——26日報告,美國很可能在未來兩三天內入侵古巴;卡斯特羅也要求赫魯曉夫,如果肯尼迪決定進攻古巴,就對美國實施核打擊。備受壓力的赫魯曉夫非常擔心在導彈裝上發射臺之前美軍就會入侵古巴,以至于最終無法收場,甚至引發美蘇之間的核大戰。于是,蘇聯開始讓步。10月26日下午,蘇聯駐美使館參贊通過美國廣播公司記者試探,蘇聯愿意在聯合國監督下撤走導彈,條件是美國公開承諾不入侵古巴。美方表示可以接受。

當天晚上,國務院收到了赫魯曉夫寫給肯尼迪的一封長達3000字的私人信函,措辭含糊地表達了同樣的意見。然而到第二天上午,美國方面又收到了赫魯曉夫給肯尼迪的第二封正式信件,它與前一封信大不相同。這封信進一步對美國提出要求:“我們愿意從古巴撤走被你們視為進攻性武器的導彈。我們愿意實現這點并在聯合國宣布這個保證。而你們也將宣布,美國方面考慮到蘇聯的不安與憂慮,將從土耳其撤走類似的武器。蘇聯將保證不入侵或干涉土耳其的內政;美國也應該對古巴作出同樣的保證?!保ā裁馈绸R克·懷特:《肯尼迪與古巴———解密文件史》,227——228頁,芝加哥,1999)同時,蘇聯駐聯合國代表和駐華盛頓大使也要求把聯合國的視察擴大到美國基地。蘇聯的建議得到西方及中立國家的贊成。

就在雙方討價還價時候,古巴導彈危機達到了高潮。在后來被稱為“黑色星期六”的10月27日,古巴境內已有5個導彈發射場完全可供作戰使用,第六個也將竣工。這些導彈發射場可在6——8小時內發射24枚射程為1100英里的地地彈道導彈,且在幾小時后可以再發射第二批。當天早晨,美國的兩架U-2偵察機遭到古巴地面炮火的攻擊,其中一架被蘇聯人操縱的薩姆導彈擊落,飛行員喪生。同日,在阿拉斯加上空飛行的一架美國U-2飛機誤入蘇聯楚科奇半島領空,引來一批蘇聯戰斗機的尾隨監視。為防不測,攜載空空核導彈的美軍F-102A截擊機也從阿拉斯加起飛。好在雙方均未開火。

這一天,美國執行委員會整天都在開會商討對策。鑒于又一架U-2飛機被擊落,憤怒的美國軍方提議次日轟炸擊落美機的薩姆導彈發射場,并要求在29日實施312作戰計劃———對古巴進行大規模轟炸,7天后實施319作戰計劃———入侵古巴。

面對各種建議,肯尼迪總統在會上決定,偵察機繼續執行空中偵察任務,如果再次被擊落,就做出全面反應或攻擊擊落飛機的導彈發射場。為此,美軍征召了24個空軍預備役運輸機中隊,并在佛羅里達州集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入侵力量,同時,美國的常規部隊和核部隊也已在世界各地處于高度的戒備狀態。總統特別顧問西奧多·索倫森回憶道,執委會的成員都認為,“在這一天(10月27日),核戰爭的爆發比核時代的任何時候都更為接近”。

不過,身為總統的肯尼迪十分清楚,一旦對古巴境內的蘇聯基地開火,必然造成無可挽回的嚴重后果,因此他決定將軍事行動推遲一天,再做一次外交努力。執委會最后決定,第二天在得到蘇聯的反應之后,再決定軍事打擊的方式。于是,肯尼迪在其弟、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的建議下,沒有理會赫魯曉夫的第二封公開信,而是對他的第一封私人信件作出答復。

在信中,肯尼迪首先就美國最關心的問題提出要求:“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有效的聯合國的安排下,停止古巴進攻性導彈基地的工程,并使古巴的所有供進攻之用的武器系統不能使用”,隨后表示接受蘇聯的建議,指出,一俟蘇聯撤除導彈,美國“立即取消現在實行的隔離措施,作出不入侵古巴的保證”(〔美〕馬克·懷特:《肯尼迪與古巴———解密文件史》,236頁)。同時,總統要求羅伯特·肯尼迪給蘇聯大使多勃雷寧帶口信說,鑒于事態的發展日趨嚴重,肯尼迪總統要求蘇聯方面至遲在第二天(28日)就作出明確答復,否則,美國政府將不得不采取斷然措施摧毀在古巴的導彈基地。

10月28日上午9時,赫魯曉夫給肯尼迪發來復信,表示愿意停止發射場工程,導彈將裝箱運回蘇聯,并在聯合國開始談判,從而接受了肯尼迪在27日信中提出的解決危機的條件。肯尼迪立即回信,稱贊赫魯曉夫的政治家風度。持續了13天的古巴導彈危機至此結束。

接著,美蘇在聯合國的代表進行了復雜而艱巨的談判。直到11月20日蘇聯同意在30天內撤走伊爾-28飛機,美國才宣布終止海上隔離。次日,蘇聯對在危機中動員的軍隊下了“解除”動員令。由于古巴的強烈反對,聯合國進入古巴領土核查之事未能實現,美國也以此為借口沒有以書面形式明確保證不入侵古巴(不過,美國事實上也未再入侵古巴)。次年4月,美國拆除了它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笨重不堪且易受攻擊的丘比特導彈,由潛艇攜帶的新式北極星導彈所替代。后者顯然具有更強的機動性和生存力。危機過后,美國仍繼續以U-2飛機偵察古巴,蘇聯對此默許。古巴成為美蘇交易的犧牲品。

四、古巴導彈危機的影響及其經驗教訓

如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所稱,古巴導彈危機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之一”。這場危機把1947年以來的美蘇冷戰推向了頂點,其嚴重程度超過了兩次柏林危機。這次驚心動魄的較量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引起深刻反思。

(一)古巴導彈危機的主要影響

古巴導彈危機的影響非常廣泛,但對于當事者古巴、美國和蘇聯來講,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古巴的生存和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出于意識形態的原因,西方史書通常都大力渲染蘇聯在古巴危機中的退縮和讓步,給人以美國大獲全勝的印象。但事實上,在引發此次危機的核心問題———古巴的生存和安全問題上,美國作出了重大讓步,古巴和蘇聯方面達到了基本目的。危機之前,美國一心要鏟除卡斯特羅政權,古巴隨時都處在美國武裝進攻的危險之中。然而,危機爆發后,為了換取蘇聯撤出導彈核武器,消除籠罩在美國頭頂上更大的戰略威脅,美國不得不對蘇聯作出了不入侵古巴的承諾。以后,雖然美國以古巴反對聯合國核查為借口,拒絕以書面形式正式保證不入侵古巴,而且1963年夏肯尼迪仍然批準了對古巴實施破壞的秘密計劃,中央情報局也在繼續制訂暗殺卡斯特羅的計劃,但是,來自美國的公開大規模入侵的危險基本消除。有證據表明,就在肯尼迪遇刺前不久,他已經在考慮與古巴領導人和解了。事實上,美國此后也再未入侵古巴。由此可見,“蘇聯撤出導彈,美國不入侵古巴”的交易發揮了作用。

2。促使美蘇關系走向相對緩和。美國雖然在危機中獲勝,但肯尼迪很清楚,成功具有偶然性,解決古巴危機的模式不可能重演。他在1962年年底對記者談到古巴危機的攤牌情況時說,“只要赫魯曉夫先生或者我們犯下一個大錯誤,整個事情就會爆炸”。由此,肯尼迪萌生了與蘇聯緩和關系的愿望。他在1963年6月發表的“世界和平”演說中呼吁,美蘇兩國“有著共同的深切的利益。如果我們現在不能結束我們所有的一切分歧,那么,我們至少能夠協力使世界在分歧之中保持安全。因為,歸根結底,我們最基本的共同紐帶是,我們全都生活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之上。我們可以在不放松警惕的情況下謀求緊張局勢的緩和”(〔美〕小阿瑟·施萊辛格:《一千天》,641-642頁,三聯書店,1981)。

赫魯曉夫同樣意識到美蘇之間可能發生的戰爭危險以及避免這種戰爭的必要性,并將肯尼迪的講話稱為“自從羅斯福以后美國總統發表的最好的一篇演說”。赫魯曉夫事后承認,“如果美國人(對古巴)發動戰爭,我們并未做好進攻美國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被迫在歐洲發動一場戰爭。那么當然一場世界大戰就開始了”(〔美〕戴爾·科普蘭:《重大戰爭起源》,207頁)。所以,赫魯曉夫在1962年11月對蘇共中央作的報告中,含蓄地宣告停止這種世界攻勢,要求全黨集中全力解決蘇聯的經濟問題。一個月后,他又在向最高蘇維埃作的有關古巴導彈危機的報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時代,必須顯示出“更加清醒的頭腦和消除國家間不和的各種障礙的更大愿望”,同時應該加強國際關系中“理智的準則”。

此后,美蘇雙方均采取了緩和緊張關系的行動。1963年8月,美蘇簽署了禁止核試驗條約。這是美蘇緩和冷戰緊張局勢的一個標志。同年10月,肯尼迪會見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就太空合作、增加貿易往來和削減軍費等擴大美蘇合作的問題,進行了廣泛探討。而赫魯曉夫也不在柏林問題上再向美國施壓了。他在古巴導彈危機后不久宣布,與民主德國單獨簽訂和約一事,由于柏林墻的修筑已無必要。從此,柏林地區以及歐洲的局勢穩定下來。

3。加劇了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盡管古巴導彈危機迫使美蘇領導人尋求緩和,但同時也促使他們進一步加強各自的軍備。如同美國民意測驗所表明的那樣,“因古巴危機而加深的對核戰爭的恐懼反而支持加強軍備和繼續進行核試驗”。可見,美國強大的戰略核力量并未使其產生安全感。古巴危機后美國繼續擴大其核力量,力求保持領先于蘇聯的優勢,目的只有一個:用實力來遏制蘇聯的核戰爭企圖。

古巴導彈危機對蘇聯軍備建設的影響更為明顯。蘇聯領導人認為,美國的核優勢是導致赫魯曉夫在危機中讓步的主要原因。因此,蘇聯決定增加國防預算和核武器預算,尤其要大力發展可以打擊到美國本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以此改變蘇聯在導彈危機中所表現出來的核劣勢。經過多年努力,到20世紀70年代前期,蘇聯除了遠程轟炸機和戰略核彈頭總數不及美國外,其洲際彈道導彈總數、彈頭總當量和戰略核潛艇數量均領先于美國。其中,洲際彈道導彈至1973

年已達1575枚,而美國則為1054枚。此外,蘇聯還大力建設遠洋海軍,1962年至1972年的十年間,蘇聯共建造了910艘艦艇,平均每年90艘,其中包括航空母艦和為海軍裝備的陸基超音速逆火式轟炸機,從而大大提高了遠洋投送和攻擊能力。

4。促使古巴采取更加獨立的立場。這場危機暴露了古巴與蘇聯的利益差異,導致古巴在對蘇關系上有所疏遠和保留。危機期間,卡斯特羅的立場遠比赫魯曉夫強硬,他曾建議蘇聯對美實施報復性核打擊,并作出了攻擊美偵察機的指示,從而鼓勵了在古巴的蘇聯軍官下令打下U-2飛機??ㄋ固亓_的強硬立場與蘇聯力求控制危機的想法不相符合,“避免古巴因素的干擾”成為蘇聯領導人謀求盡快解決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古巴則深感受到超級大國的欺騙與愚弄。美蘇避開古巴通過外交途徑結束了危機,赫魯曉夫甚至不同卡斯特羅商量就擅自提出由聯合國進入古巴履行核查。作為當事者的古巴一直不知道蘇聯的底牌,只是通過莫斯科電臺的廣播才得知赫魯曉夫撤除導彈的決定。經過這場危機,卡斯特羅深感古巴不過是超級大國棋盤上的一枚棋子,他不僅更加不信任美國,而且對盟友蘇聯也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危機之后,古巴一方面積極地推動拉美國家的反美斗爭,另一方面,又以第三世界一員的身份投身不結盟運動,從而大大加強了古巴獨立自主的傾向。

(二)古巴導彈危機的經驗教訓

1。在處理重大危機時需要“換位思考”,這是美國從古巴導彈危機中總結的最重要的經驗。在危機期間,肯尼迪最擔心的就是美國的對策會將蘇聯逼到要么蒙受恥辱、要么發動核大戰的死角??夏岬系男袆臃结樖?,所有決定與措施僅僅是對蘇聯施加壓力,而不是使之丟人現眼,要給對方留下體面妥協的余地。所以,美國才在一開始只采取了進退自如的“隔離”措施,而且避免迫使蘇聯船只停航接受檢查;肯尼迪才會頂住軍方的強烈呼聲,堅決反對襲擊蘇聯在古巴的導彈基地;在危機結束時肯尼迪更是明確要求輿論界不得宣揚勝利,不許刺激、羞辱對手,相反要盡可能地給予尊敬與贊賞。

2。有效管理危機不如從根本上避免危機的爆發。經過這次危機,美蘇兩國對核時代下如何處理相互間的關系,尤其是重大利益沖突有了更加理智的思考。雙方都深切感受到:一方的錯誤、誤解逐步升級勢必引起對方進一步的反應——戰爭就是這樣開始的。既然誰都不想進行戰爭,誰也贏不了戰爭,那就必須時刻考慮各自政策所產生的長遠后果,尤其要關注自己的行動對別國的影響,以便控制事態升級為一場災難性的戰爭。1963年6月底,美蘇就建立“熱線”問題達成一致:在莫斯科與華盛頓之間設置一條全天候聯絡線路。此舉使兩國領導人在危機期間得以進行秘密而直接的通訊聯系,為防止和控制危機創造了條件。

3。要正視“中間地帶”國家。冷戰時期國際力量結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美蘇兩級之間存在一個廣泛的“中間地帶”,這是一股不容小視的重要國際力量。然而,在這個重大戰略問題上美國失策在先,從而釀造了日后的苦果。1959年1月建立的古巴新政權,原本與蘇聯或社會主義陣營沒有關系,是一個具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政權,與美國也不是注定的敵對關系。卡斯特羅首次出訪選擇的就是美國。然而,美國卻以“非此即彼”的冷戰思維對待古巴新政權,拒絕與古巴建立正常關系,從而將古巴逼進了蘇聯的懷抱,直接導致危機的爆發。

4。不要冒險挑戰對方的核心利益。眾所周知,自19世紀“門羅主義”產生之后,美國就一直把拉美視為自己的后院。美國之所以對古巴革命充滿敵視,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擔心蘇聯借機滲透。然而,蘇聯在這個極端敏感的問題上卻一味冒進,低估了美國的強硬與決心。在部署核導彈的問題上,蘇聯除了保護古巴安全的考慮之外,的確存在以直接威懾和近距離打擊美國本土來取得“導彈均勢”的設想。這種危險舉動直接觸犯了美國的核心利益,并招致美國的激烈反應。

古巴導彈危機已經成為過去,但世界上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依然層出不窮,核時代蘊涵著的巨大風險也依然如故。因此,研究當年那場危機的前因后果并汲取經驗教訓,不僅是當事者的責任,也是后人應當重視并不斷予以反思的問題。

(原題為《古巴導彈危機及其影響》)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三明市| 深圳市| 咸丰县| 亚东县| 来安县| 土默特左旗| 寻甸| 枣强县| 陈巴尔虎旗| 濮阳市| 大方县| 隆安县| 鲁山县| 张家港市| 新泰市| 信阳市| 辰溪县| 富锦市| 和顺县| 九寨沟县| 内乡县| 新丰县| 保靖县| 彩票| 涪陵区| 天台县| 东丽区| 剑阁县| 漳平市| 达尔| 日照市| 凯里市| 武川县| 马边| 扶绥县| 清涧县| 周宁县| 田阳县| 河津市|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