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干飯人——可控的滿足感
撰文/呂洲(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碩士生)
朱雨純(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碩士生)
運營/王云汐
干飯人特指對美食充滿著熱情,奮力吃飯的人。去年,“早安,打工人;加油,干飯人!”的標語火遍網(wǎng)絡,打工人自嘲背后所蘊含的積極心理已經(jīng)有不少解讀,那干飯人背后又反映了大眾怎樣的心理呢?

為什么人們?nèi)绱藷釔鄹娠垼?/strong>
瑞士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壓力會激發(fā)人類對獎勵的渴望,而食物是人類最易獲得的獎勵之一。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生活面臨數(shù)不清的壓力源,工作、生活、家庭正像壓在人們身上的一座又一座大山,干飯人在高壓的環(huán)境下通過最容易獲得的獎勵——美食——來部分緩解壓力。
大家都知道“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但對于干飯人而言,在吃飯這件事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約定——吃什么可以由自己決定。
生活中充斥著大量不受人們控制的突發(fā)事件,如突然增加的工作或突然暴發(fā)的疫情。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通過調(diào)節(jié)自己來接受現(xiàn)實狀況并適應環(huán)境,這種自我調(diào)節(jié)被稱作次要控制。如果個體持續(xù)感受到缺乏控制感,那么就會表現(xiàn)出抑郁、退縮等一系列心理及行為問題,更有可能出現(xiàn)習得性無助。
干飯人無法要求領導不要再安排新工作,不要加班,人類也無法命令“新冠”趕緊離開,但至少今天的午飯要吃什么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吧,因此,以次要控制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控制感,并對自己說一句“加油,干飯人”,從而繼續(xù)面對無法控制的外界環(huán)境,這也是一種心理調(diào)適方式。
為什么干飯如此快樂?
多巴胺是一種能夠給人帶來愉悅感的神經(jīng)遞質(zhì),它的主要作用是“獎勵”,當我們期待獲得獎勵時,釋放多巴胺的神經(jīng)元就會被激活。比如,當一份美食擺在我們面前,多巴胺會發(fā)出一個“吃掉它會讓我快樂”的信號,當我們吃到食物,就會產(chǎn)生滿足感,這一獎勵通路便完成了。為了獲得獎勵,我們會產(chǎn)生“我想要”的沖動,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對美食如此渴望。
有研究證實,吃東西的確會促進多巴胺分泌。在一項基于新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的研究中,研究者讓12名健康被試喝奶昔,并記錄被試喝完奶昔后的生理數(shù)據(jù)。結(jié)果表明,多巴胺會在兩個時間段釋放,第一次是剛喝完奶昔時,多巴胺在與獎賞(腹中前額葉、邊緣皮層)和記憶(海馬)相關的大腦區(qū)域釋放,第二次是在喝完的15到20分鐘后,多巴胺在前額葉、島葉等其他腦區(qū)釋放。
伴隨著多巴胺分泌,吃東西著實讓人快樂,但小心越吃越多。多巴胺有一個特殊的機制叫“獎勵預測誤差”,通俗而言,在我們第一次吃蛋糕時,大腦不認識它,現(xiàn)它很甜,大腦得到了意外獎勵,多巴胺很喜歡這種“意外”的感覺,在你下一次吃蛋糕時,一塊蛋糕已經(jīng)不足以帶來“意外”的刺激感,要吃兩塊才能達到相同的快感,因此會越吃越多。
對于快節(jié)奏壓力下的打工人而言,干飯是一件少有的能夠自己掌握的事,簡單快樂彌足珍貴。不過,我們無法時時刻刻都通過干飯帶來快樂,并且過度干飯在收獲快樂的同時也會讓身材日漸豐滿,更重要的是有礙健康。所以除了干飯以外,或許我們可以探索其他興趣愛好,多給自己一些選擇。

參考文獻
Burger, J. M., & Arkin, R. M. (1980). Prediction, control, and learned helpless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482–491.
Pool, E., Brosch, T., Delplanque, S., & Sander, D. (2015). Stress increases cue-triggered “wanting” for sweet reward in huma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imal Learning and Cognition, 41, 128–136.
Rothbaum, F., & Weisz, J. R. (1982). Changing the world and changing the self: A two-process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5–37.
Ta Be R, K. H., Black, D.N., Porrino, L. J., & Hurley, R. A. (2012). Neuroanatomy of dopamine: Reward and addiction. The Journal of Neuro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4, 1–4.
Thanarajah, S. E., Backes, H., Difeliceantonio, A. G., Albus, K., Cremer, A. L., Hanssen, R., et al. (2019). Food intake recruits or osensory and post-ingestive dopaminergic circuits to affect eating desire in humans. Cell Metabolism, 29, 695-706.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