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眼光|中西攝影收藏三人談:中國攝影收藏體系構建才剛剛開始
【編者按】:
近幾年攝影市場在國內近乎直線上升的趨勢讓人不容忽視,中國影像藝術雖已經進入世界攝影史的視野,但中國攝影收藏體系的構建才剛剛開始。

在2016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節期間,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發起人、三影堂攝影藝術總監榮榮和影像收藏家、法國Sipa Press董事會主席靳宏偉、artnet新聞中文網出版人張然擔進行了一場關于攝影收藏的討論。
張然向嘉賓與在場觀眾分享了幾組中國和西方攝影市場的拍賣數據分析圖。首先,就中國藝術市場中攝影藝術所占份額而言,攝影作為藝術品在各個藝術門類中所占比例極小,約為1%。從2015年的數據來看,雖然中國攝影近十年來呈上升趨勢,攝影市場構架剛剛開始。在拍賣方面,攝影作品均價為14萬人民幣左右。雖然中美價格接近,但中國攝影交易體量小。美國攝影拍賣市場是中國市場的近40倍。而在美國藝術二級市場占額圖中,攝影藝術在拍賣市場中所占份額則極高,甚至高于雕塑和其他紙上藝術作品。
對于這些數據,勒宏偉認為,根據自己多年來的收藏經驗和中美兩國影像收藏市場的觀察,這樣巨大的差異是確實存在的。近年來中國在工業、互聯網等許多方面,都不輸歐美,“但是在攝影方面,卻差得很遠。”榮榮補充,國內在攝影的整個生態,除了收藏,包括博物館、策展人等,都還有待健全的空間。
中美攝影體系本身存在差異

榮榮提出,中國的當代藝術只有短短30年,在最初的時候,幾乎沒有攝影作品被納入當代藝術的進程,到80年代后期,攝影在語境中缺失,而且處在尷尬的狀況中,很長時間以來,國人對影像的認識也比較缺乏。
靳宏偉談到,在國際范圍中,有兩個體系對攝影至關重要:一個是評論體系,另一個是資本體系。兩個體系相互為臺階,相互作用,讓人有追逐的可能。而現在在中國,評論體系是存在的,也有一部分的資本體系,同時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攝影協會體系,但是最后一個“體系”在國際上是不被承認的。此外,對自己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有無精準的定位和要求,也是中美攝影系統的差異。國內的影像對自身也往往缺乏作為藝術品的定位。同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際市場上,攝影藝術品與其他門類藝術品所得到的“同等對待”。
攝影藝術的“中國特色”

在回答什么是中國特色攝影文化和體系的問題時,榮榮坦言,世界對東方影像的認識,更多還是來自于日本。而中國的影像藝術,更需要沉淀,對影像和藝術教育要求更高,對相關高校和專業的收藏要求也必須提高。
而靳宏偉認為的中國特色,則是“各自為陣,井水不犯河水”,比如攝影協會體系,而這也是需要鼓勵、無需指責的中國特色。而另外一種是中國影像的特色,是一大批“有著自己想法的”做當代影像藝術的年輕人,以及巨大的業余攝影群體。在中國,各個攝影群體、攝影節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而有一個特色卻并不具備,那就是一家在國際上被廣泛認可的攝影畫廊。“每一個大畫廊猶如好萊塢的制片商,他們掌握著分發的渠道,讓你成名的渠道,但我們中國卻并不具備。”靳宏偉說。
攝影收藏秘籍:買鐘意的與“藍籌”作品

“收藏初期,如何建立起自己長時間的收藏脈絡?”張然提出了不少在場觀眾好奇的問題。榮榮表示在2004年至2005年,三影堂藝術中心建立之初便開始收藏,也是基于自己的興趣,都來自于西方的藝術博覽會,“賣掉自己三張換來一張大師的作品。”
靳宏偉說自己的收藏始于生意比較成功以后,從一開始收藏20世紀重要節點和重要大師的作品,到后來集中重點收藏幾位攝影大師作品。近幾年他開始關注中國部分當代攝影藝術家的作品。為了幫助和扶持年輕藝術家,靳宏偉也開始收藏他們的作品,在自己的畫廊做一些相關的推廣。
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攝影市場,但是博物館作為藝術收藏機構卻是市場最重要的參照。榮榮表示,國外的當代藝術博物館,攝影都是不可缺失的,而反觀國內,攝影博物館的缺失足見國內影像市場仍有極大的可上升空間。而對于國內攝影收藏的空間這一問題,靳宏偉認為,國內觀眾對待影像作品的觀念上和進入市場的誠信程度也亟待提升。榮榮還提到,攝影書和攝影集的傳播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于三影堂而言,出版同樣是很重要的部分。
最后,靳宏偉也為新晉進入市場的影像藏家提供一些建議:從個人的角度來說,要不就買便宜的和喜歡的,如果從投資角度來說,一定要買藍籌股。此外,了解藝術家本人和與之有關的相關信息也對收藏有所參考。
鳴謝artnet
(artnet新聞是一個一站式藝術資訊平臺,圍繞全球藝術市場的熱點事件、趨勢、人物,全天候不間斷提供業界最權威的調查分析和深入評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