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陳錫文:應對中國糧食的三量齊增怪像,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王盈穎
字號
“最近幾年我們的糧食生產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一方面每年糧食產量都在增長,另一方面每年進口的糧食也在增加,庫存的糧食也在急劇增加。”在11月18日《財經》年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再次重提中國糧食存在的產量、進口和庫存“三量齊增”的怪象。
“這顯然是一個不合理的現象。”陳錫文認為,這個怪像出現的有兩個原因:一方面,糧食的生產結構與市場的需求結構不匹配。最為突出的是國內對大豆的需求缺口快速增加,但產量卻不升反降,增產的糧食最多的是玉米,產生了供需錯配。另一方面,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缺乏價格上的國際競爭力。國內小麥、大米、玉米的平均價格比國際市場的價格高出30%—50%。
這構成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陳錫文認為,“農業供給側改革關鍵一舉,就是必須讓市場在制定價格或者價格形成過程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核心詞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這在今年對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玉米的改革政策上已經顯出成效。政策實施后,東北地區的玉米播種面積比去年減少了10.5%,使得玉米價格回歸到供求的均衡點,運用市場的力量,把不必要進口的玉米擋在國門之外。
除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陳錫文認為科技也是破解中國農產品沒有競爭力的要點。就大豆而言,全世界出口的大豆中,中國消化了三分之二,成為進口大豆最多的國家,在產量上排在巴西、美國、阿根廷之后。“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大豆生產的科技投入不夠,大豆的整個生產過程科技含量不足。”陳錫文表示。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