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過去30年后,人們對事故反應堆的處理和預防措施仍未停止。
從11月14日起,位于烏克蘭切爾諾貝利的工程人員,開始將一個比自由女神像還高、重量超過埃菲爾鐵塔三倍的巨型金屬拱頂,緩慢地移動到30年前發生核泄漏事故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上方。更準確地說,是原有的用于封存反應堆的“石棺”上。由于資金等問題造成的維護不當,老石棺已出現裂縫,必須以新的“金鐘罩”將事故機組與外界徹底隔離開,這一裝置將保護周圍的人們不再受輻射泄漏威脅。
這一總耗資約為15億歐元的超級工程,被出資方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稱為“工程史上最有野心的項目之一”,并得到了40多個國家的援助。保護罩高108米,長162米,跨度為257米,鋼結構重量達24860噸,是史上最大的可移動陸面裝置。據測算,新保護罩投入使用后,可保證100年內當地不再遭受放射性污染,同時為繼續處理4號反應堆的核廢料贏得更多時間。
1986年4月26日,位于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突然發生爆炸,造成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核災難。事故發生后,原蘇聯政府用混凝土等材料將4號反應堆倉促封存,防止放射性物質進一步外泄,約200噸核原料仍封存至今,該保護結構被稱為“石棺”。“石棺”原計劃維持10年,至今已使用30年,目前其表面已出現裂縫。
在啟動移動之前,保護罩已在4號反應堆附近的一個清潔區域內修建好,只需滑動327米后即可完全覆蓋4號反應堆。EBRD解釋說,一個特殊的滑行系統通過224 個液壓千斤頂以每次60厘米的速度移動保護罩。整個滑行過程將利用40個小時,最多在5天內完成。整個工程預計在本月29日完成。
因其尺寸巨大,負責修建該項目的Novarka公司將保護罩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修建。該工程早在2012年2月就已啟動,但直到2015年才將兩個組成部分豎直拼接形成拱頂。保護罩本身安插著一個起重機,可用于未來拆除老石棺、反應堆及清除放射性廢物。
烏克蘭生態和自然資源部長奧斯塔普·謝梅拉克說,為了徹底解決核事故遺留問題,人們奮斗了30年,4號反應堆保護裝置啟動吊裝是“終結這一切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