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吉野家被曝肉沫發臭繼續用,背后公司發展已現“疲態”

雷達財經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今年以來,網紅餐飲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這次是大眾熟知的吉野家。
11月29日,站UP主“內幕糾察局”與“市場監察”聯合發布一條暗訪視頻,曝出知名餐飲連鎖品牌吉野家存在使用過期蔬菜、變質肉沫、炸制食品的油質用到發黑等情況。
隨后,“@吉野家官方微博”稱,涉事門店并非合興餐飲集團(下稱“合興集團”)運營,引發網友群嘲。11月30日,吉野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吉野家中國”)相關人士表示,涉事門店已接受市場監管部門調查,公司將負責到底。
實際上 ,吉野家品牌在國內由合興集團和日本母公司控制吉野家中國兩方經營。由于經營境況慘淡,特許經營商合興集團擬從港交所退市,吉野家在國內的門店也接連出現關店危機。
被曝使用“發臭肉沫”,涉事門店遭調查
提到牛肉飯,很多消費者會想到吉野家。吉野家宣稱給予顧客最新鮮、最高品質的食品,售賣“最好的牛肉飯”。
而據博主暗訪,吉野家一門店使用的蔬菜包裝標簽上,生產日期為今年10月29日,保質期為4天,而視頻拍攝日期為11月3日,但是這些蔬菜仍被繼續使用。
有些蔬菜制作完成后,也因為放置時間過久,呈現明顯干癟,仍被送至出餐區供消費者食用。
更重要的是該門店還使用變質魚肉、肉沫等食材。視頻拍攝者發現壽喜鍋中的巴沙魚已經發臭,而工作人員只將發臭的魚肉從菜品中挑出,并未更換已經沾染過發臭魚的蔬菜,在沒有告知客戶的前提下,也沒有添加新的巴沙魚,便直接開始制作并上給了顧客。
同樣存在變質問題的還有制作麻婆豆腐的肉沫,吉野家后廚工作人員明知這些肉沫變質發酸發臭的情況下,仍然將使用變質肉沫做好的麻婆豆腐出餐。

另外,吉野家對制作好的麻婆豆腐儲存標準為2小時,到期就要廢棄。但實際上,后廚一天只制作兩次麻婆豆腐,原本食材已經變質,成品又嚴重超期。
同時,雞肉已經超過餐廳規定的最佳賞味期6倍時間,但這些雞肉仍然被送上消費者的餐桌。類似的還有咖喱牛肉飯,在咖喱也已變質的情況下,員工“嘴里說著扔掉,然而手里卻還在盛著咖喱往出餐區送”。
視頻顯示,吉野家該門店炸制食品的油一周才更換一次,拍攝的畫面中可以明顯看到油已經嚴重發黑。

除了食材品質問題,衛生問題也十分堪憂。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也完全無視食品衛生問題。例如一名工作人員使用量杯時,杯底已經接觸到垃圾桶中的廢棄物,但是之后卻直接將整個量杯沒入湯里盛湯。
11月29日晚,@吉野家官方微博 發文稱,日前,有關“使用發臭肉沫”等問題曝光,合興餐飲集團在此說明,吉野家在中國市場分屬不同的運營公司,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內蒙古、東北三省的吉野家由合興餐飲集團運營。
本次視頻中的吉野家餐廳并不在公司運營范圍內。但是,公司已安排主要領導牽頭成立自查工作組,即日起,在公司運營的吉野家餐廳開展自查自糾工作。

11月30日,據封面新聞報道,吉野家中國品牌方負責人許女士回應稱,作為品牌方都會負責到底,相關門店于昨晚陸續接受市場監管部門的約談和調查,吉野家中國總部也要求全國各門店開自查自糾。
天眼查顯示,吉野家多個子公司及分店都有食品安全問題被行政處罰的記錄。其中,深圳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曾因食品違法行為被罰款5500元;深圳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眾鑫分店曾因食品違法行為被警告;上海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曾因發布虛假廣告被罰1.12萬元。
北京吉野家也有多家門店被處罰。包括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廣外店曾2次違反食品安全法被處罰1萬元;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動物園店,曾因后廚的餐廚垃圾與生活垃圾混倒在一個容器中被處罰;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九棵樹店曾因未消除老鼠、蟑螂、蒼蠅以及其他有害昆蟲等原因被處罰。
今年9月,北京市豐臺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門店視頻安全問題處置通報,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豐科冰淇淋店,當事人未按規定制定實施生產、經營過程控制要求的行為,給予警告的行政處罰。
11月25日,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通報中,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亞運村華堂店(吉野家華堂店)在現場檢查中被發現,當事人存在未按規定建立并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出廠檢驗記錄和銷售記錄制度問題,依據相關規定對其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的行政處罰。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消費者稱在吉野家外賣中吃出蟲子,還有在吉野家就餐時吃出頭發、蒼蠅翅膀、甚至蟑螂等情況。

在國內由由同主體運營
讓外界疑惑的是,同一個“吉野家”品牌,為何會有兩種不同的回應。以至于合興集團的聲明發出之后,被網友群嘲“吉野家不是吉野家?”
據了解,吉野家是一個日本牛肉飯專賣店品牌,創始于1899年,以加盟的方式先后進入美國、中國和東南亞地區。1992年3月,中國內地第一家吉野家在北京王府井開業。
吉野家中國官網顯示,截至目前吉野家在全球共有約3000多家店,其中日本2000多家門店,海外1000多家門店,中國大概占了海外門店的60%左右,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13個省市自治區,有近545家門店。
但不同于日本本土,吉野家在中國的經營策略采用了南北區域雙軌制,南方的吉野家為日本吉野家海外業務,吉野家母公司自主運營。對應運營主體為吉野家中國,該公司通過吉野家餐飲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變更而來,由株式會社吉野家集團全資控股。
吉野家在國內另一個運營主體是香港上市公司合興集團。該集團憑借與日本吉野家簽署的長期特許協議,運營著京津冀、東北三省及香港地區的吉野家門店。公開資料顯示,合興集團是香港洪氏集團投資的一家大型民族餐飲連鎖公司,旗下除了吉野家品牌,還有冰淇淋品牌DQ。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從目前看來,吉野家中國并非一家特許運營商在經營,因此品牌整體的管理與運營存在一定的問題。中國市場經濟競爭持續加劇,此次事件對吉野家這個品牌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吉野家目前的發展狀況并不理想,近兩年還出現了關店危機。
今年4月13日,在日本上市的吉野家控股發布的財報中,宣布受疫情影響,公司營業額大幅下降,全年虧損75億日元(約4.5億元人民幣)。
財報稱,為削減成本,2020年吉野家在全球關閉150家店鋪,其中100為日本門店,50家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門店。另據媒體報道,在2021年上半年,中國區域又于計劃之外閉店約30家,占比約5%。
除了關店,吉野家還通過漲價來緩解成本上升壓力。10月29日,據日媒報道,為應對北美進口牛肉價格暴漲和原油價格走高帶來的成本上升,日本吉野家宣布將店內“牛肉飯”的價格,從387日元(約人民幣22元)上調到426日元(約人民幣24元)。
據悉,這是吉野家近7年來首次在日本國內漲價。
雷達財經發現,此前8月中旬,有北京的網友發帖稱,去西三旗橋東吃吉野家,發現它換價目表了,仔細一看原來是漲價了。原來28元/份的雙拼飯,現在是30元了,漲了2元錢。
不過,尚未發現吉野家官方對在國內漲價作出說明。
經營業績慘淡,代理商擬退市
實際上,不僅是日本吉野家,國內特許經營商合興集團,也因為經營壓力而面臨退市。
9月23日,合興集團發布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8.84億元,歸母凈利潤869.8萬元,去年同期虧損-6632.6萬元。
從歸母凈利潤指標看,合興集團近年業績震蕩下滑。2017-2020年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67億元、1.03億元、1.04億元、-8190萬元。
隨著業績下滑,合興集團在二級市場上陷入無人交易的尷尬境地。截至9 月1日止24個月內每日平均成交量約為430.4萬股股份,只占已發行股份數約0.04%。對此,9月初公司公告稱,以大股東洪克協為首、包括行政總裁洪明基在內的洪氏家族對公司提出私有化建議,并撤回其港交所上市地位。
據了解,本次大股東私有化每股作價0.08港元,較消息宣布前收盤價溢價73.9%,共需費用2.29億港元。上述消息公布后,合興集團在9月7日復牌后大漲63.04%,目前股價來到0.75港元,市值7.55億港元。
回想在十年前,2011年底合興集團以34.75港元,收購了洪氏家族的一部分股權,該資產包括了吉野家以及DQ兩家快餐特許經營連鎖店權益。
當時,連鎖快餐還是新鮮事物,內地吉野家第一家店鋪創下周末日銷2000碗牛肉飯的記錄。但此后隨著洋快餐光環褪去,以及黃燜雞、鹵肉飯、沙縣小吃,螺螄粉、蘭州拉面等小吃品類火速崛起,口味和形式上沒有創新的吉野家風光不在。
根據合興集團財報,2012年吉野家店均營收為600萬元,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變成了481萬元,單店賺錢能力不增反降。
為了應對這種不利局面,吉野家近些年積極展開自救,部分門店賣起了預制菜和小火鍋,甚至推出新品牌“吉食匯”,主打零售業務,產品除了預包裝食品、半成品、食材外,還包括飲料零食及家廚產品等。
但從目前合興集團退市以“保全”自身的動作來看,這些努力的結果似乎不理想。
注:本文是雷達財經(ID:leidacj)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