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西嵐縣:打造全國馬鈴薯主糧化第一縣,標準化種植三十萬畝

糧食安全,關乎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早在2013年,國家農業部就提出在我國實施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發展戰略。2015年1月,“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余欣榮表示,今后要通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提高畝產量,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這標志著我國正式啟動了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今年年初,農業部再次為馬鈴薯主糧化“吆喝”,下發了《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總產量達到1.3億噸左右,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馬鈴薯主糧化就是把馬鈴薯加工成適應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面包、饅頭、面條等主食產品,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使馬鈴薯“逐漸成為居民一日三餐的主食”。在把土豆變“菜”為“糧”的道路上,有著數百年馬鈴薯種植歷史的呂梁市嵐縣,從良種繁育到基地建設,從加工轉化到市場營銷,率先走出了一條“科學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作、訂單化經營”的產業發展格局。其中,嵐縣縣委、縣政府功不可沒。在11月4日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技術展示交易會上,嵐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喬云帶隊參加,“嵐縣馬鈴薯”摘得金獎。這次展示,嵐縣再次讓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看到并嘗到了主糧化了的土豆宴。
育好種才能產好土豆
秋去冬來,嵐縣王獅鄉石橋村村民劉先生正忙碌著收獲地里的馬鈴薯種薯。他的臉上綻放著笑容,因為種植了脫毒種薯后,他家的馬鈴薯畝產可達到2000多公斤,馬鈴薯原種每斤售2元以上,一級種每斤可賣1.5元以上。收入增加了,自然滿心的歡喜。
嵐縣地處呂梁山北端,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6.8 ,與馬鈴薯的原產地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氣候頗為相似,常年冷涼,光照充足,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鉀等多種元素。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馬鈴薯喜冷涼、喜鉀、塊莖膨大時水肥需求量打的生物學特性極其吻合,嵐縣便成為全國最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區域之一。自引進以來,馬鈴薯就成了當地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糧食,幾乎頓頓都吃土豆。
過去,老百姓不懂科學種植的技術,常是把上一年收的土豆留一部分就作為下一年的種子。漸漸地,由于病毒的侵染并在薯塊內積累,馬鈴薯出現了植株逐年變矮、塊莖變形變小、產量逐年下降等退化現象。例如,以前,石橋村的馬鈴薯畝產就不到1000公斤,且薯形差、品質劣、價格低,每斤只能賣到三五毛錢,農民收入不高。有的農戶自己家吃都不夠,更談不上售賣。
既然是主糧,如何能增產?多年來,嵐縣有關部門走出去學習,引進來技術,一直在摸索如何能種出好的土豆來。幫助石橋村成立了惠珍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幫助老百姓繁育種薯,增加種植戶收益。2015年,該村種薯培育總面積達到1500畝,商品薯種植面積200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700元。
嵐縣縣委、縣政府采取整合扶貧、農業等各類資金和協調金融貸款等辦法,扶持縣內育種龍頭企業——山西康農薯業有限公司,建成了全省一流、呂梁最大的脫毒馬鈴薯繁育基地,形成了從切段繁殖脫毒苗長出微型薯(原原種),到網棚繁育原種,再到大田繁育一級種薯的良種繁育鏈條。目前,該公司又新建成6600平方米的微型薯繁育智能溫室。這里窗明幾凈,一切都是機械化操作。微型薯年產可達5000萬粒,可滿足一萬畝原種基地用種需求,帶動十萬畝一級種薯基地建設,為周邊地區百萬畝大田的馬鈴薯商品薯生產提供種源。
種土豆也有了標準
嵐縣河口鄉王家村的康建福今年光土豆就種了48畝,土豆個頭大,用康建福的話說:“裝袋子時,抓的手腕子都疼啊。”苦盡甘來,他家一年能收入近30萬元。到了夏天,成片的馬鈴薯開了
花,白色的海洋吸引了大批游人前來,康建福的農家樂又給家里增加了一筆收入。
作為馬鈴薯的主產區之一,我省已經逐步形成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三大馬鈴薯優勢產業帶。在國家提出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后,我省今年又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糧食種植結構的指導意見》和《山西省特色農業扶貧行動方案(2016-2020年)》,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300萬畝以上,以馬鈴薯主糧化發展為方向,加強基地建設,抓好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貧困人口的馬鈴薯產業收益。
近年來,嵐縣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和該縣被列為呂梁市“8+2”農業產業化馬鈴薯主產區的重大機遇,圍繞打造“山西馬鈴薯第一縣”“全國馬鈴薯主糧化開發第一縣”的目標,把馬鈴薯產業作為脫貧的主導農業產業,以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為方向,不斷增加馬鈴薯種植面積,目前已達到30萬畝,年產值45萬噸。全部實現了“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操作規程、統一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檔案管理”和“地塊有編號、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標簽、質量有追溯”的“四有五統一”標準化種植模式。并且在具體的種植中,要求農戶做到“五個嚴把”,即嚴把農業投入品監管關、嚴把地塊選擇關、嚴把品種選用關、嚴把生產檔案關、嚴把田間管理關。嵐縣馬鈴薯形成了由粗放型、低端型向健康型、高端型轉變的新局面。
“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產品生產消費的主導產品,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標志。為此,嵐縣縣委縣政府全力推進品牌創建。完成了省農業廳20萬畝無公害產地認定和農業部30萬噸無公害產品、3萬噸綠色產品認證,創建了1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嵐縣馬鈴薯”最終被農業部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嵐縣在土豆上做文章、下工夫。今年,將800母原種繁育基地、一萬畝一級種薯繁育基地、5萬畝綠色薯基地建設項目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傾斜,綠色馬鈴薯生產基地涉及12個鄉鎮覆蓋貧困戶11298戶。2015年,僅馬鈴薯產業便可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2260元。
也正是由于政府主推的馬鈴薯標準化種植,逐步形成了規模效應,提高了產值,生在過去是窮山溝里的康建福,如今的生活才越來越好。
到嵐縣去看土豆怎么吃
在今年的中國國際糧油展上,嵐州賓館的土豆宴獲得游客們的熱捧,人們爭相品嘗用土豆粉制作的燕窩玉餃、土豆面包、土豆抿尖等美食,并嘖嘖稱奇。而來自嵐縣的山西宜芳食品有限公司展出的土豆粉、土豆粉條、土豆粉絲,在展會結束時,竟全部賣光。
土豆怎么吃,嵐縣人最有發言權。一個個其貌不揚的土豆,在嵐縣人手里,經過煎、炒、烹、炸、燒、煮、燉、扒等手法,就能變成一道道美味佳肴。上世紀70年代,著名作家馬烽在嵐縣采風,稱嵐縣粉面餃子“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不過,土豆并不能直接生吃,最簡單的做法也需要把土豆烤熟了吃。馬鈴薯若當作主糧,則需要多種烹飪方法疊加,才能做成美食。
像小麥一樣,要把土豆做成各種美食,先要磨成粉。嵐縣縣委縣政府通過項目扶持和金融支持,幫助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宜芳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每小時產精淀粉30噸,以及年產1000噸馬鈴薯粉條、粉絲兩條生產線,年可加工轉化馬鈴薯7萬余噸。再加上100多個加工作坊和合作社,全縣年加工轉化馬鈴薯達到了10萬噸,以粉條、粉絲、淀粉為主的產品達到20多個品種。同時,圍繞馬鈴薯主糧化戰略,該縣專門組建成立了馬鈴薯主糧化推進團隊、嵐縣土豆宴研發營銷團隊,研發出108種各類馬鈴薯美食,并成功注冊“土豆宴”商標品牌。
經過繁育優良種薯、標準化種植、產業化發展,嵐縣人民將馬鈴薯主糧化,讓不起眼的土豆登堂入室,一盤簡單的土豆絲,變成豐富多樣的土豆宴。嵐縣農業委員會主任程玉堂告訴記者,未來,嵐縣將采用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的模式,標準化生產,并引入電商,將嵐縣土豆宴的108種美食輸送到百姓餐桌。借鑒區域型快餐連鎖經營模式,將嵐縣地方土豆宴美食包裝推向市場。通過成立嵐縣馬鈴薯商會,將嵐縣馬鈴薯按照分品種、分品級的模式,銷售到大型快餐企業。按照“貯藏+物流”的發展模式,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倉儲技術,建設高標準的貯藏設施,形成與市場供求相配套的貯藏保鮮能力,并以縣城為中心,以其它馬鈴薯主產鄉鎮為網點,建設馬鈴薯交易市場。目前,嵐縣已經與山西農產品國際交易中心簽訂了投資達16億元的嵐縣馬鈴薯、小雜糧、文化旅游特色產業開發項目。
嵐縣堅持按照“政府推動、市場拉動、龍頭帶動、科技驅動”的總體思路,狠抓基地建設、技術創新、產業集群、品牌創建、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著力構建“科學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作、訂單化經營”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在馬鈴薯主糧化發展道路上走在了前列。
“十三五”期間,嵐縣將以“山西馬鈴薯第一縣”和“全國馬鈴薯主糧化開發第一縣”為目標,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全縣馬鈴薯產業優化升級。目前,嵐縣正在組建成立馬鈴薯主糧研發推廣中心,將嵐縣土豆宴發展成為“世界主糧,中國味道,嵐縣智造”,使嵐縣成為中國馬鈴薯主糧化的一張靚麗名片。
(原題為《中國馬鈴薯主糧化嵐縣爭做第一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