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丨純天然中藥無毒無害?茅益民:藥物性肝損傷有致命風險
俗語說“是藥三分毒”,不論是西藥還是中草藥,都可能增加肝臟代謝負擔,甚至引起肝臟毒性。然而,人吃五谷雜糧,自然也就會生病,一輩子完全不吃藥幾乎不可能。因此,如何避免藥物性肝損傷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作為肝病專家,上海仁濟醫院消化內科教授、主任醫師茅益民很早就意識到藥物引起肝損傷問題的嚴重性,并在國內率先牽頭開展相關研究。茅益民說:“藥物性肝損傷的研究挑戰性很大,從預防、診斷到治療都非常復雜,而社會公眾甚至部分醫務人員對藥物性肝損傷的問題仍然沒有足夠的重視。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夠搞清楚藥物性肝損傷的機制,找到具有預測高危人群或潛在高風險肝毒性藥物的生物標記,從而找到預防藥物性肝損傷的方法。”

茅益民:有些藥物本身或其在體內的代謝物具有直接的肝臟毒性,例如對乙酰氨基酚,這是感冒藥物中的常見成分,應用此類藥物時有些患者可出現肝損傷,而且用藥劑量越大、時間越長,發生肝損傷的風險也增大。由于已知這些藥物有直接的肝臟毒性,臨床上往往可以預測,也便于防范。
但在另一種情況下,藥物本身或其在體內的代謝產物對肝臟并沒有直接毒性作用,大部分人用并不會出現肝損傷,但少部分人用藥后造成肝損傷的原因可能與藥物在體內代謝的遺傳因素或對藥物成分過敏等相關,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種藥物的代謝可能存在個體差異。通俗地講,此時出現的肝損傷是和用藥的“人”有關。少數對藥物代謝不佳的患者可能因藥物或代謝產物在體內長時間滯留而發生不良反應甚至肝損傷。由于在用藥前無法鑒別,因此對這類患者而言,藥物引起的肝臟損傷往往較難預測,一旦發生,癥狀也較嚴重,甚至可能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威脅生命。
澎湃新聞:容易導致肝損傷的藥物有哪些呢?
茅益民:目前臨床上已經證實了,一些藥物容易引起肝損傷,在服用時需要格外注意。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如阿司匹林)、抗生素(如紅霉素)等是歐美國家引起肝損傷最常見的藥物。抗結核藥(如異煙肼)、抗腫瘤藥(如環磷酰胺)、神經系統疾病治療藥物(如卡馬西平)、精神系統疾病治療藥物(如奧氮平)、心腦血管治療藥物(如胺碘酮、氯吡格雷)、代謝性疾病治療藥物(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抗真菌類藥(如酮康唑)、免疫抑制劑、激素類藥(包括口服避孕藥)等都是目前已知的、引起肝損傷發生率較高的藥物。因此,在應用這些藥物時要注意監測,以早期發現肝損傷的信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肝損傷或更嚴重肝損傷的發生。
澎湃新聞:很多人認為,“多用幾種藥,疾病好得快”,您怎么看?
茅益民: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在中國藥物引起的肝損傷中,40%的病人都是服用兩種以上的藥物。有些藥物單獨服用,對肝臟的危害不大,但同時服用,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因為藥物之間可能發生相互作用。由于大多數藥物都通過肝臟的細胞色素P450酶代謝,兩種藥物同時服用時,一種藥物可能影響另一種藥物的代謝,從而引起血藥濃度過高,引起肝臟損傷。這樣的致命組合也可同時存在于酒精與藥物、咖啡因/茶堿與藥物中。因此,吃藥的時候最好不要喝酒,飲酒后至少要等“酒散了”再考慮服藥。
澎湃新聞:“所有中藥都是純天然的,無毒無害”的說法科學嗎?
茅益民:這不科學,是一種誤區。中藥導致的肝損傷也不容忽視,占到至少20%~30%。臨床上,因服用中藥出現肝損傷的患者不在少數。有的僅表現為輕微的轉氨酶升高,嚴重的可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導致死亡。我們調查發現,愛用中藥的華南和西南地區,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斷率比其他地區更高。
目前已知的能夠引起肝損傷的常用中藥包括:黃藥子、菊三七、蒼耳子、何首烏、雷公藤、蒼術、天花粉、桑寄生、麻黃、柴胡、番瀉葉、蜈蚣、合歡皮、丁香、川楝子、蓖麻子、罌粟、姜半夏、澤瀉、大黃、虎杖、防己、土荊芥、朱砂、斑蝥、穿山甲、烏頭等。中草藥本身成分非常復雜,有些成分本身可能就有肝臟毒性。考慮到中草藥各成分間、配伍的各種藥之間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確,中藥材在種植、運輸、儲存過程中存在農藥、重金屬污染等問題,而且,許多中藥的制作工藝也相對落后,這些都將增加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風險。因此,在服用中草藥尤其是長期、頻繁服用時,應密切監測其對肝臟的影響。
澎湃新聞:如何有效預防藥物性肝損傷?
茅益民:首先,治療原發疾病時,應在有經驗的醫生或臨床藥師的指導下用藥;患者在服藥前,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確認所用的治療藥物與說明書中針對原發病的適應證一致,并了解藥物的治療劑量、療程、是否有引起肝損傷的報道、藥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項等信息;在用藥前,需確認藥物在有效期內;按說明書中的要求貯藏藥物;確認對即將服用的藥物,以前沒有過敏史;服藥劑量及服用方法與說明書一致,避免隨意加大劑量或延長療程。
除非必須,盡可能避免同時使用多種藥物;與醫生溝通,盡可能避免使用已報道的具有肝臟毒性的藥物,若必須服用已報道的有肝毒性的治療藥物,需定期監測肝功能,一旦出現信號或異常,需及時與治療原發病的醫生溝通,以決策是否需要變更治療方案;在用藥過程中,一旦出現非特異性癥狀,如乏力、納差、黃疸等,需及時與醫生溝通;一旦出現肝損傷,應同時去專業的肝病科醫生處就診,尋求最佳治療方案。
與健康成人相比,兒童的肝臟尚未發育完善,老年人的肝臟代謝功能下降,因此這兩類人群更易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糖尿病患者,對某些藥物而言也更容易受到藥物性肝損傷的影響。
此外,流行病學調查還顯示,肥胖、過敏體質者、酗酒、腎功能不全者也更容易發生藥物性肝損傷。因此,這類人群在接受藥物治療時需要格外注意。
澎湃新聞:脂肪肝的危害并不亞于病毒性肝炎,但長期以來沒有得到重視。脂肪肝的防治有何方法?
茅益民:得了脂肪肝,通常提示身體的能量代謝失調,因此,脂肪肝不僅是肝臟的疾病,也是全身系統性疾病的一部分。
研究顯示:15%~20%的單純性脂肪肝會在未來的5-10年內發展為脂肪性肝炎,30%~40%的脂肪性肝炎將通過肝纖維化進展為肝硬化,最終導致肝功能衰竭或肝細胞肝癌的發生。
有報道,50歲以下脂肪肝患者壽命比普通人群縮短4年,50歲以上脂肪肝患者壽命比普通人群縮短10年!更值得注意的是,50%~80%的脂肪肝患者伴有代謝綜合征,脂肪肝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是普通人群的3-5倍,且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往往早于肝功能衰竭。
脂肪肝只要發現早、治療及時,早期輕度的脂肪肝可以被逆轉,而且其他代謝綜合征的發生及進展也會減慢。例如,肥胖或超重的脂肪肝患者如能合理控制體重,則肝內脂肪沉積可很快消退。反之,當病情進展到脂肪性肝炎階段,發生肝硬化的風險就會增加。
目前并沒有治療脂肪肝的靈丹妙藥。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的生活方式干預以減少體重是脂肪肝治療基石。
脂肪肝的治療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脂肪肝患者該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采用什么運動方式、運動量如何控制,以及是否需要輔以藥物治療,這一切都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肝功能、糖脂代謝紊亂等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藥物、營養和運動處方,即綜合治療方案;患者應根據醫生要求改變已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對脂肪肝患者應長期監測、隨訪,采取合理的綜合治療措施,盡可能減低疾病對身體的危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